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乡村留守儿童的媒介化抚养
——以“乡村教师日记”Vlog为例

2024-05-08 10:01文建广
视听 2024年3期
关键词:日记媒介受众

◎文建广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 年4 月通过并于同年6 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乡村振兴观念。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 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留守乡村儿童仍有902 万人。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乡村留守儿童叙事,是当下乡村振兴新媒体叙事的重要课题。以往媒体通过他者化将乡村留守儿童叙事浪漫化或苦难化呈现在大众眼前,给人以“乡村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根据2023 年8 月发布的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截至2023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为95.2%。①根据2021年7月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报告》,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7%。②农村未成年人在互联网接入方面与城镇未成年人不再具有明显差异。如今,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在乡村留守儿童叙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0年3月1日,B站UP主“乡村教师日记”开始上传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视频。视频中的丁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书育人,更是从生活上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孩子们。截至2023年10月4日,她在B站的粉丝数达141.7万名,所发布的334条短视频累计获赞1879.5万次。探究“乡村教师日记”如何实现创新扩散,不仅对于改变乡村留守儿童在大众媒体上孤僻、激进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还对于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化抚养的概念与优势

(一)媒介化与媒介化抚养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强调的是媒介作为一种中介物的重要性。媒介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的要素之一,媒介化是社会结构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媒介化是媒介构造社会的长期过程。③这一概念一方面涵盖了媒介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渗透,另一方面也包括媒介与社会、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本文中的媒介化抚养是指通过媒介技术在远距离情况下维持家庭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强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密感。学者胡春阳和毛荻秋在有关留守儿童与亲子关系的研究中指出:“留守儿童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通常长期分离,只能借助手机、电话等媒介进行日常沟通和关系维护。”④学者甘雨梅基于两年的录像田野和细致的录像分析,展现了媒介化抚养的过程,指出使用技术和媒体可以更好地体验亲密关系。⑤

(二)媒介化抚养形式的优势

媒介化抚养是一种现代抚养方法,允许家庭成员在地理分割的情况下交流、互动和开展抚养活动。媒介化抚养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媒体工具来弥补地理隔离和时间隔离,以确保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传递情感支持和维护亲密的家庭关系。“乡村教师日记”Vlog作为一种媒介化抚养的形式,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支持乡村教育与乡村留守儿童互动方面,包括心理支持和家庭联系等。儿童可以与外界建立联系,使其感觉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父母和亲人也可以通过观看Vlog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增强亲子互动。媒介化抚养作为传统面对面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提供额外的资源和情感支持。

二、“乡村教师日记”的创新特质

1962 年,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创新扩散理论。⑥罗杰斯认为,创新指的是一种观念、实践或事物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成员中传播的过程。⑦罗杰斯指出影响创新扩散的五种主要特质分别为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从以上五个方面分析“乡村教师日记”在B 站上创新扩散的特征,探讨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乡村留守儿童叙事,以弥补乡村留守儿童在家庭陪伴和关爱方面的不足,改善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一)相对优势明显:亦师亦友,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相对优势指的是某项创新相较于原来的事物、方法、观念或者技术更加优越的特质。相对优势越突出,创新越容易扩散。丁老师的乡村教师身份使其形成了一种非建构视角下乡村留守儿童“自述”式表达的媒介奇观。中国乡村留守儿童形象在大众媒体上的表述分为“自述”和“他述”两种方式。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受限于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等客观因素,留守儿童难以轻松地表达自己。“自述”式的表达是真实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相对于“他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丁老师班里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老师和同学们说话带有淮北地区的口音,给我们带来乡村生活的真切感。丁老师在视频中大量展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包括老师在假期忽然登门家访,有的孩子吓得从被窝里爬出来,还有的一听到检查作业就说作业不见了,还有在学校里发生的各种糗事。假期,老师带着同学到农场大棚里捡采摘后剩下的西瓜,还让同学打掩护,“出了事不要说我是老师”,幽默的话语表达配合淮北地区的口音,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丁老师懂得欣赏调皮孩子的可爱天性,让这些叛逆的孩子得到最大的理解和关注,从而成为一个亦师亦友、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老师。

(二)相容性强:追忆往昔,提供情感补偿

相容性是某项创新对于满足现有或者潜在受众需求,或者符合受众价值观的程度。与原有的价值观和需求冲突越小,越容易扩散。“传播的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具有仪式性的特征和社会功能。“乡村教师日记”的一部分粉丝正是当年的留守儿童。大多数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其实是模糊的,如今这样一位老师用短视频的方式为孩子们记录童年的点点滴滴,引发了网友的共鸣。一方面,这些视频可以保存多年,帮助孩子回顾童年时光;另一方面,这些视频也安抚了当年曾是乡村留守儿童的受众因被忽视而感到受伤的心灵,为其提供情感补偿。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近年来,国家对乡村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⑧丁老师通过一系列视频记录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细节,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从“共情”到“移情”,评论区网友表示“看着他们在学校的样子,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看着孩子们的性格、外貌和体型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对于曾经是乡村留守儿童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追忆往昔和得到情感补偿的方式。

(三)复杂程度低:设备简易,线性叙事突出真实

当前的短视频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强调真实还原生活,另一种注重“前台”表演式的自我呈现。没有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不美化也不丑化乡村孩子,“真实”是“乡村教师日记”出圈的重要原因。“乡村教师日记”发布的多数视频采用了线性叙事方法,让所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配合“表演”是无法做到的事情。孩子们之所以有勇气分享并且收获粉丝的认可,更多的是出于对老师的认可,否则不会出现这样幽默的情绪基调。孩子们的笑声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众对乡村留守儿童的认知。

(四)可试验性高:垂直生产,更易获得流量扶持

可试验性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可以通过试验来测试创新的效果。可试验的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受众接纳。作为中国互联网短视频头部平台,B 站拥有庞大的受众人群,平台的推送机制主要基于用户的兴趣、行为和算法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当UP 主上传的视频被其他用户点赞、评论或转发后,这些数据可被用于个性化推荐。此外,B 站还可以使用协同过滤算法技术来寻找目标受众,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和行为,寻找与其他类似兴趣的用户,然后推荐这些用户观看的视频。标签也能体现UP主内容的定位,“乡村教师日记”的简介就是一名乡村教师和一群留守儿童的生活记录,且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具有垂直性、原创性和优质性,更加容易获得平台流量的扶持。

“乡村教师日记”在网上爆火的过程中,粉丝的自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爆火之后,“乡村教师日记”UP主并没有签约MCN公司,也没有通过各种形式代言广告品牌等获得资本力量的支持,但是通过优秀的内容创作获得了粉丝的情感资本支持。视频中的留守儿童“段总”在新学期开始转学到舟山上学,丁老师带着同学们的想念从阜阳到舟山跑了1000多公里看望他,并且新学校的老师也在关注“乡村教师日记”,师生之间通过短视频建立了一种拟态亲密关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乡村留守儿童开始借助短视频的力量走进公众视野,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上留守儿童群体通常是被叙事者的困境,消解了对于农村的刻板印象和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

(五)可观察性高:交叉传播,弹幕交流增进情感

可观察性指的是创新能够被受众观察到的程度。人们越容易看到结果,创新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在创新扩散过程中,个体的采纳决策往往会受到大众媒体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日记”的创新扩散,也为我们展示更加多元的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形象。美国学者曾提出“涵化”理论,强调媒介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教化和塑造作用。当受众看到媒介中的状况与自己亲身体验到的状况相重合时,便会产生共鸣和认同的心理状态,强化“涵化”效果。⑨

B 站提供的弹幕功能可以让受众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收到其他用户在观看此视频时发送的弹幕。弹幕可以增强用户之间的跨时空互动和交流,增强受众与视频内容之间的参与感,创造社交化的观看体验。视频中的孩子们也被网友戏称为“段总”“王总”等,并发送至弹幕上。这种实时反馈和评论有助于UP 主改善内容质量、引发话题讨论和增加交互性。目前,“乡村教师日记”在B站上已有粉丝数量多达141.7万名,粉丝数量越多,可观察性越强。虽然丁老师只在B 站上开通了账号,但是经过意见领袖的传播,以及超链接技术,用户很容易从其他渠道了解情况。而粉丝们的关注、点赞和转发促进了视频的扩散。

三、“乡村教师日记”对乡村留守儿童媒介化抚养的启示

(一)国家和平台扶持,合力构筑传播矩阵

在罗杰斯和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里,创新扩散的前提包括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一个新事物能否扩散取决于这两个因素,但其决定性因素还是社会因素。⑩“乡村教师日记”的爆火也反映了国家和平台对乡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如吉登斯所说:“在人们日常司空见惯、看起来支离破碎的活动建构着社会的制度化构成。”从2004 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的都是“三农”问题,其中的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发展的影响,我国乡村社会在教育方面长期处于弱势地位。2022年4 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强调提升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优化教室基础设施,普及电子化设备,提升课堂体验感。⑪

观看“乡村教师日记”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UP 主用一种非第一人称视角的Vlog 形式向我们展示乡村留守儿童的日常,勾起了众多网友的回忆。乡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监护人的抚养和陪伴作用,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工作的巨大竞争压力正在唤起越来越多城市人群的情感波动,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欣赏。“乡村教师日记”的爆火甚至让一些关注“乡村教师日记”的在校大学生也有了毕业后投身乡村教育的念头,而各地教育部门也应当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

(二)深耕内容创作,改变乡村教育刻板印象

当前,短视频平台竞争激烈,在各大平台上搜索关键词“乡村教师”,呈现出多样的内容。尽管国家和平台的支持至关重要,但面对竞争,仍应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原则。在这一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仅有高质量的内容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支持,因此我们仍然必须秉承“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不断深耕内容创作。

内容是短视频出圈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的短视频有着丰富的内容构成,在信息的表达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可以满足受众的需要。“乡村教师日记”中对乡村留守儿童人际私域、家庭私域的呈现,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当年曾是乡村留守儿童的网友记忆中的童年时光,同时视频内容的原创性为我们展示了更加多元的乡村教师和乡村留守儿童形象。说到乡村教育,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顽皮的学生,他们要么性格孤僻,要么嚣张跋扈、不好管教。这种刻板印象部分来源于这些年来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部分来自大众媒介的呈现。而镜头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受众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很容易受到误导,使人们对乡村有落后、无知的刻板印象。“乡村教师日记”中儿童的笑容和淳朴的乡村风貌正在重塑乡村形象。

(三)注重传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能够改变后续刺激物的意义。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⑫“乡村教师日记”突破了将乡村留守儿童叙事浪漫化和苦难化的偏倚,利用线性叙事方式,让外界意识到,对于乡村留守儿童来说,心理健康和教育同样重要。反观部分关于乡村留守儿童的短视频,为了博取“流量”,其创作者刻意利用提前策划好的剧本,消减了现实社会的真实性,利用恐惧诉求的方式,引发家长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来产生影响。情绪传播的关键在于情感认同,而这种情感认同往往是平台和传播者为了某些共同的利益而人为制造的。⑬

利用碎片化时间刷短视频娱乐成为当代城市人群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幽默的短视频类型无疑成为首选。“乡村教师日记”用《我的同桌老六》《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等作为视频的封面标题,具有独特性和情感吸引力,一方面能够引发受众的兴趣,另一方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视频亮点,让受众迅速了解主题,无须过多描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受众检索的压力。此外,有趣的标题通常更容易被记住,有助于受众回顾或分享视频,增加视频的曝光度,促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

四、结语

“乡村教师日记”Vlog 作为一种媒介化抚养的形式,对于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乡村留守儿童叙事,提供了一种方案。镜头前乡村留守儿童的“自述”式表达,为我们深入了解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成长和受教育情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可爱的孩子、善良的老师、线性叙事方式、优质的原创内容,为在外打拼的父母和曾经的乡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补偿实现了创新扩散。同时,我们也看到媒介化抚养在改善乡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其教育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①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NIC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3-08-28.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猜你喜欢
日记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