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融性与延伸性:新闻改编电影现象研究

2024-05-08 10:01张帆
视听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张帆

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闻与电影之间一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与电影在新的社会变革中相互融合形成了富有时代意义的电影类型,即新闻事件改编电影。①作为一种艺术与媒体的资源共享现象,一种从文本到影像的符号转换现象,一种跨越媒介的叙事变迁现象,一种内容纪实与形式虚构的融合现象②,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摸索探究。应打破既往媒介固有边界,在新闻媒体与电影艺术的互融结合中挖掘新的发展潜力,对新闻电影的创作景观形成一种图景式的把握,推动新闻与电影两个领域的延伸发展,以实现新的繁荣。

一、电影艺术与新闻媒介的互融性

(一)跨媒介领域互融成因

学界对于“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概念命题还未有明确的规范性表述,它通常意义上是指电影创作者从公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选取素材,通过艺术化加工和影像化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给予直白或隐晦的反映、批判或宣扬拍摄而成的电影。在全球电影工业“故事慌”的发展现状背景下,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可以说是一条相对有保障的创作捷径。③新闻事件成为影视创作新的素材库,逐渐获得电影创作者的青睐和观众的追捧。对于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的探索,可以从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中寻找方向。

1.主题内容维度

电影艺术这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离不开文学的滋养与浇灌,梳理中国电影发展历史脉络,不难看出电影与文学之间的“齿轮契合”。几代影人从丰厚的文学中汲取营养,创作出银幕上不朽的经典影视作品,尤其是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对于优秀文学的推崇和倚重,更是让其成为中国影坛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而如今,文学创作面临挑战与挫折,有些文学作品的创作难以体现大众的核心追求,影视剧作有时也难以从中获得引起观众共通共鸣的灵感和价值。伴随着信息时代的踊跃,传统的书籍阅览已逐渐向以高科技电子产品为载体的电子阅读倾斜,而传统文学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生存境地。文学市场日渐萧条,无法逃避地成为改革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学随媒介的变革诞生,但其中一部分作品通俗化、浮躁化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争论和诟病,因负评满满而难以被搬上大银幕。类似霸道总裁、穿越重生等题材更是引起文学改编电影发展的混乱,也让电影的创作迷失途中,急需注入新的活力以挽救电影事业的危机。

传统文学生态面临瓶颈,相对应的是新闻文本“扶持”电影创作红利的日益增长。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步履匆匆,习惯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接收碎片化的信息,而新闻报道就成了感知、了解和体验世界的简单有效的方式。新闻可以类比文学的艺术样态,都是以文字作为意义表述的基本单位,完成对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符号阐述。④随着当代新兴媒体的发展,新闻领域也在悄然发生新的变革,在内容取材、对象范围、报道呈现形式、价值传播导向等诸多方面变得更加成熟和开放,引起了许多专业人士对于电影改编新闻的深入挖掘和关注。

新闻行业的崛起和内容文本的成熟,填补了电影创作内容匮乏的现象,逐渐成为电影借以拓展和升华的重要载体,新闻理论的发展也成为其相互融合的重要基石。例如影片《聚焦》是新闻类事件改编电影的精彩之作,讲述的是《波士顿环球报》的调查记者顶住层层压力将美国神职人员奸污儿童的丑闻和天主教会多年丑行公之于众的事件,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艺术来源于生活。”新闻的社会现实性满足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原则,新闻散文化、故事化的文体创作和写作技术的更新也为电影剧本改编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灵感和素材,给予电影创作以新的支撑。电影艺术另辟蹊径,将新闻事业纳入自身,与之互融,在叙事策略、类型建构、价值传递等诸多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为现代电影事业的发展拨散云雾。

2.商业资本维度

电影艺术具有大众娱乐形式。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娱乐消费为目的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多,其资本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状况。而新闻改编电影类型的出现,能够使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有效规避缺乏市场、成本过高、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等风险。梳理世界电影发展史发现,在大众熟知故事的基础上改编或创作的电影,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也更容易成功。

电影改编依托新闻报道社会热点话题,具有先天的关注度和观众基础,被新闻报道吸引的观众会更有兴趣想观看电影,形成一种无形的受众流量和观看预期。在影片本身优秀的前提下,这样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赢得更高的票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媒体宣发造势方面的成本。除去影片宣发费用,占据商业电影成本组成的主要部分还是影片的制作成本。改编自新闻报道的影片内容主要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相较于科幻类以特效手段、场景建造和高端播放设备为主的商业大片,其纪实性可以有效减少制片成本,在市场不可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经济风险。同时,电影这门艺术具有纪实拍摄的特点,在传播领域能够满足新闻媒体领域的需求,使这两个不同行业产生紧密的关联性。

电影的主题表达和价值观建构具有体现社会影响和政治属性的重要意义,是对一部影片评价的重要维度。一部优秀影片的主题核心首先应该符合社会价值观和政治属性。内容低俗怪谈、三观不正或极具争议的影片难免会引起观众诟病,从而陷入商业危机。新闻改编电影的取材往往是经过媒体采访报道过的、能够充分反映时下社会现实问题、具有符合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社会正面舆论倾向的题材内容,帮助电影有效避开“价值观偏差”的雷区,降低因价值观偏差而导致的商业风险。

(二)新闻与电影融合现状

在电影发展初期,由美国著名导演埃德温·鲍特执导的影片《火车大劫案》就是根据真实的新闻报道改编的。影片中,惊心动魄的抢劫过程和刺激的动作冲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西部片逐渐繁荣。1921年上映的《阎瑞生》是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改编自上海市著名的恶性案件“阎瑞生案”,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也拉开了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序幕。⑤

近年来,由新闻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炙手可热,愈发成为一种相对常见的创作取向,且呈现多元发展的趋势。以中国第六代导演为代表,他们一改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叛逆”地将镜头的焦点对准社会现实生活,特别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物,诸如王小帅的《极度寒冷》、路学长的《非常夏日》、李杨的《盲井》等。此类影片在一时期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崛起,也成为中国影史上现象级的创作,填补了此前中国电影银幕被传统影像遮蔽的角落。

在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中,有呈现社会民生问题的电影,表现出对社会底层人物和边缘小人物生活和生存状态的高度关注,如《亲爱的》《嘉年华》《我不是药神》等;有剖析社会和人性黑暗的犯罪悬疑电影,如《天注定》《湄公河行动》《解救吾先生》等;有在自然灾害面前对人类生存重新思考的电影,如《可可西里》《唐山大地震》等;主旋律电影更成为国内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创作素材,如《红海行动》《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国外知名的《聚焦》《泰坦尼克号》《辛德勒的名单》《摔跤吧!爸爸》也是电影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这些影片在主流平台都有不错的评分,票房更是位于内地电影榜单前茅。此类改编电影不仅票房可观,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突显了电影的社会文化效益,对于新闻与电影两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二、电影艺术与新闻媒介的延伸性

媒介是人的延伸,电影艺术延伸了人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带给观者精彩新颖的视听盛宴。“新闻电影”不是新闻与电影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电影艺术加工对新闻事件进行影像化的表达,将新闻事件以电影的形式重新展现,让新闻与电影互融创新,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两个领域各自的延伸发展。

(一)新闻改编电影的影像特点

在影视产业朝气蓬勃的时代,人们对于视觉消费的欲望也愈发旺盛,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闻报道作为非视觉化媒介,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迫使人们主动探索非视觉化的影像化延伸,寻求从视觉影像中感知非视觉信息的可能,从而扩大了视觉领域的范畴。

电影是声画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借助多元形式,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境。新闻改编电影的影像表达应当注重对于运动镜头、色彩光效、音乐音响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在纪实化的基础上让观众感受不同于其他艺术呈现方式的影像画面之“美”。例如,与战争有关的事件在新闻报道中通常难以呈现真实的战况,考虑到政治问题和场面过于血腥残酷不宜公开等因素,观众的窥视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愈发期待从银幕上看到激烈暴力的战争场面,而电影艺术恰好弥补了空档,成为最好的宣泄口。

作为已知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更加需要通过对视觉奇观的呈现来吸引观众,淡化被预知结局的乏味感。例如,根据川航3U8633 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的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在事故原因、安全脱险等大众已知的结局下讲述故事,需要更为丰富的银幕效果来让观众沉浸于影片中,引导观众的观影情绪。影片采用1:1 还原的模拟机进行拍摄,展现飞机起飞时机内的安全状态,形成危难发生前后的反差,为观众营造悬念,完成影片的叙事铺垫。影片中,飞机挡风玻璃突然破裂,机舱内瞬间释压缺氧,通讯也随之中断。升格镜头配合特效展现副机长被气压卷出机舱、客舱内一片狼藉的惊险场面,快速剪辑加快了影片叙事节奏,渲染出紧张的情绪,给观众以画面的震撼感、奇观感,更好地代入影片,与片中人物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再如,《红海行动》中宏大的海上战争场面、《湄公河行动》中扑朔迷离氛围的渲染、《我不是药神》中动人心弦的特写镜头等,让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获得多元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影像化的处理更好地表现新闻事件,激活其潜在意义。

(二)新闻改编电影的剧本创作

1.剧本选材

在不考虑投资、票房、政策等外部原因的影响下,电影内容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电影是否成功。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创作中,并不是所有新闻事件都适合改编为电影。新闻改编电影以真实性为依托,兼具逻辑性和感染力,才能收获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过去,电影领域曾一度被社会“泛娱乐化”“明星效应”“话题炒作”蒙蔽,脱离社会现实规律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拉大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在动荡变迁的社会洪流中,观众难以从此类影视作品中获得准确的自我定位和主流价值观。新闻文本的真实性特征是其他文体较难顾及的,因此,新闻改编电影的素材应当从真实发生的新闻报道中选取,将镜头重新聚焦于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与现实生活产生交集重合,通过一定的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重新塑造新闻事件的人文价值,满足电影内容选材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还应当提炼富有故事性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进行改编,生硬乏味的平淡事件并不符合电影叙事的需求。对于电影艺术而言,戏剧冲突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人物性格刻画和剧本立意的重要体现。同时,剧本的改编也要有意识地强化戏剧冲突,增加故事性和看点。新闻报道文本通常是按照相对固定的模板套路,简单明了地交代事件发生的三要素和前因后果,按正常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表现事件本身,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进行评判。艺术来源于现实,在纪实的基础上融合故事化的表达,通过“纪实”还原事实,通过“故事”传递情感。剧本的改编不一定要按照传统三一律式戏剧结构理论僵硬刻板地编写,但还是要有戏剧矛盾的存在,可以以激烈的外部动作表现,也可以体现在情感的内在斗争上。尖锐激烈、曲折多变、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故事的可看性和情感的张力,牵引观众的观影情绪。

2.剧本改编

以新闻事件为基准的剧本改编,并不是对新闻报道的照搬照抄,也不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原封不动的呈现,而是在半命题写作中对其重新建构和润色。剧本创作应该在反映新闻事件全貌的基础上,对既定的新闻文本进行引用、改写、扩展,整合有用信息去碎片化,使其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潜在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再阐释和激活,提炼新闻痛点和精神品质,注重主题思想的升华。

一则新闻的体量往往比较小,所以在被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加和扩充故事信息,以符合电影播放时长的要求。人声对白是电影丰富情节叙事、抒发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但在新闻报道中却很少直接出现人物对话的阐述形式。相较于常规新闻报道所要求的具有理性意识表达和客观分析的视角,电影剧作需要有感情色彩的渲染,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人物性格来设置相应的对话,有助于传递直白的语言信息和情绪信息。细节描写也是新闻事件在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还原和演绎的一点。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要有值得推敲的细节铺陈和特写镜头,从而增加叙事内容。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和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元素,包括场景、声音、色彩等。新闻报道往往以框架叙事为主,简单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于细节的诸多阐述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被限制或不能完全得以展示,而放大在银幕上的画面中每一个物象都会被观众审视和揣摩。因此,在改编时加以细节的处理,不仅能够使叙事更加完整、真实和生动,也可以使观众通过细节的诠释和铺垫直视背后隐喻的本质,凸显主题的精髓。

(三)新闻改编电影的社会价值

媒介间的业务融合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也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持久的影响力。由新闻事件改编创作的电影选取普遍的、炙手可热的话题,经过新闻报道的发酵,以电影的形式在银幕上再次被放大,让大众“凝视”该新闻事件,唤醒社会记忆。借助舆论热点宣传电影,而新闻事件本身也借助电影艺术得以二次传播,给予大众二次认知,有效延长新闻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新华社记者采访张桂梅,写出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此后,张桂梅的伟大梦想和感人事迹被社会广泛知悉。改编自张桂梅真实事迹和诸多新闻报道的影片《我本是高山》在2023年上映,该片将张桂梅校长“教书育人”的魄力人生以艺术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再次呈现在大众面前,传递真挚积极的社会能量。

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以现实生活为蓝本,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产生碰撞,用事实说话,呈现光怪陆离的社会真实写照,剖析社会和人性中复杂的、黑暗的一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抓取正面的、积极的、符合社会性的人物情节,彰显人文关怀。《聚焦》有一句经典台词:“有时候很容易忘记,自己大多时候都是在黑暗中摸爬滚打。突然间灯亮了,每个人多少都要面对些责难。我们的报道会给读者们带来直接、巨大的冲击,这种报道才是我们干这行的原因。”正如《我不是药神》中程勇扮演者徐峥所言:“寻找故事背后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和爱的光辉,应该是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向。”改编自“陆勇案”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通过讲述卖“假药”的“自救”事件,以小见大,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刻画底层人民在社会现实中挣扎无力的生存状态,折射出社会医疗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更掀起对于道德、人情在法律面前能否酌情处理的社会论题的争辩。社会现实无情又压抑,但人性却又充满温情和善意。抛开银幕效果和视觉盛宴的表现,这部电影丰富的内容和多层次的情感给予观众心灵深处的冲击与共鸣。电影上映后,再次将观众的目光汇聚于社会中的弱势边缘群体,引发对中国医药领域现状的检视。国家对抗癌药的改革作出批示,实现了远远超出影片本身的价值意义。

此类电影绝非简单地还原新闻事件,或仅为获取商业价值,而是通过重新“凝视”某些事件,引起群众对现实生活中相似现象的反思与警醒,达成与电影所传递的价值观的统一。虽然我国的新闻事件改编电影仍处于成长的摸索试探阶段,理论研究也并不成熟,未来仍需在实践创作中不断积累,但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与电影的深度互动正在为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为新闻传播提供新的媒介平台。

三、结语

世界越波动,影像越丰盈。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电影事业蒸蒸日上,承担起一些新闻媒介的职能,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新颖、高端影视技术手段对事件进行艺术化阐述和视觉化的呈递,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尽管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可能只是漫长影史和宏大影册中的冰山一角,其成就也可能不及文学改编电影那样突出,但新闻与电影两个媒介领域互融延伸的现象会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欣欣向荣,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蓝图中的一道彩虹。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