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世界“非遗”里的节气研究

2024-05-08 20:34方兰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非遗节气世界

摘要:日本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节气相关“非遗”主要包括2009年的奥能登的田神祭和秋保的插秧舞;2011年的壬生花田植;2013年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2014年的“和纸:日本手抄和纸技术(构成/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共五项。日本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对中国的启示在于:日本的有关节气的“非遗”保护能看出其在传统音乐、舞蹈和仪式举办时间、形式策划方面兼具坚守和变通;着眼日常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保护与传承节气饮食,发挥传统节气饮食的家国情怀和凝聚力;在传统手工“非遗”方面,多领域融合,在国内外加强推广和传播。在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时,需要注意中国应按本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

关键词:日本;世界“非遗”;节气

中图分类号:G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060-04

On the Solar Terms in Japans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ang Lan

(Wuhan City University, Wuhan 430075)

Abstract: Japans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solar terms includes five items, namely, “Oku-noto no Aenokoto and the Rice Planting Dance of Akiu” in 2009, “ritual of transplanting rice in Mibu, Hiroshima” in 2011, “Washoku, traditional dietary cultures of the Japanese, notably for the celebration of New Year” in 2013 and “Washi, craftsmanship of traditional Japanese hand-made paper(composition/Sekishu Washi, Ishikawa, Hosokawa Paper)” in 2014. Japan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m have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 for China: Japans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solar terms can be seen in its adherence to and adaptability to traditional music, dance, and the timing and planning of ceremonies; its focus on daily life, the collaboration among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society in th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of festive diets and the play of the patriotic sentiment and cohesion of the traditional die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any field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drawing on Japans relevant experience,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China should be selective in the light of its own actual situation.

Keywords: Japan;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olar terms

日本文化厅创立于1968年,2018年(平成30年)10月1日,废除了以往由“文化部”和“文化财部”组成的二部制,通过跨领域的组织改编,确立了以“新·文化厅”为“轴心”,综合推进各省厅的文化相关政策体制的目标日本文化厅相关介绍:参照日本文化厅官网[EB/OL](2023.11.25)文化庁創立50周年|文化庁(bunka.go.jp)。日本文化厅的宗旨是“守护文化,用文化创造未来”。

从2006年开始,日本屡次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委员国,在参与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条约的运行指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一览表审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也采取行动,积极推进其最适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遗”的项目。日本文化厅截止到2023年底,共公布了23件日本的世界“非遗”日本世界“非遗”一览表:参照无形文化遗产/日本文化厅官网[EB/OL](2023.11.23)無形文化遺産|文化庁(bunka.go.jp)(截止到2023年现在,共公布23件日本的世界“非遗”。)。

一、日本二十四节气的源起

二十四节气从中国到日本,有文字记载的传播,要追溯到公元600年的遣隋使、遣唐使时代。据《日本書紀》《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やまとぶみ)是日本留傳最早的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与《古事记》合称为“记纪”。全书用汉字和万叶假名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另有系谱一卷。参照百度百科[EB/OL](2023.11.23)日本书纪_百度百科(baidu.com)(《日本书纪》)记载,包含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古代中国历法,在公元6世纪中期就已传入日本,在日本的实际传承时间已超过1 000年[1]。

对于从中国传入的二十四节气,日本人依据本土情况进行了相应调整。首先,以二十四节气的观测时间为基准,又加入了11个本土节气,被称为“杂节”(按照二十四节气所定的日本本土的节日),如土用、彼岸、八十八夜、入梅等[2];其次,将二十四节气再三等分,五天一候共七十二候。七十二候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衍生,在日本有了更大的应用和创新。二十四节气原本服务于传统农耕,现今北半球很多国家的世界“非遗”都与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关,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日本也不例外。

二、日本的世界“非遺”里的节气相关“非遗”

日本率先在1950年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致力于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2008年日本申报的世界“非遗”正式开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收录。

(一)2008—2012年的节气相关“非遗”

2008—2012年,日本的世界“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舞蹈、音乐和祭祀仪式方面。

1.2009年的奥能登的田神祭

奥能登的田神祭奥能登的田神祭是能登半岛上种植水稻的农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农耕仪式,能登半岛位于日本本州岛中心石川县的北部。在每年的12月和2月举行,12月大体是大雪、冬至的节气;2月是立春、雨水的节气。收获后的12月,奥能登地区的人们就把田神从田里接回家,洗澡、吃饭、感谢收获。然后到了次年耕作前的2月,再次洗澡、供奉食物,把田神从家里送到田里祈祷丰收。这个祭祀是向庇护水稻茁壮生长和丰收的田神,表达敬意和感谢的礼仪。

日本农家代代相传的这个传统活动,不是口头传承,而是行为传承到今天。农家的孩子们看着父母的行为,自然地记住了祭礼的各项安排。另外,以前田神祭都在各家内屋里悄悄举行,私密性很高,各家也有独自的惯例。因此,以前没法知道其他人家的“田神祭”。这样封闭的仪式原本是不公开的,但近年为了将此传统传达给后世,旅行者在冬天(12月5日)和春天(2月9日)去奥能登地区(轮岛市、珠洲市、穴水町、能登町)的农家就可以参观祭礼等,日本从国家到地方,包括民众都为此做了积极的努力。

相传秦始皇时期,徐福东渡日本,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后来徐福也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另外,奥能登的田神祭会选择在12月和2月举行的原因可能与中国词汇里的“田社”有关,该词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古代奉祀田神的处所”。之后,在中国的“田社”习俗逐渐转变,都兴宙的论文《青海汉族的社日风俗及其他》里认为,“田社”即为古代的春社,但仪式内容上发生了变迁[4]。对于“社日”的说法中国宋代以前各不同,宋代的各笔记体小说中的日期均为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即春社自古与节气紧密相关,因此日本的田神祭自古也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

2.2009年的秋保的插秧舞

日本宫城县的秋保町的村落,小正月(农历的1月)15日前后的3天里,要举行两次秋保的插秧舞。这是预先庆祝水稻丰收,祈祷当年五谷丰登的民俗艺术。现在日本的汤元地区在农历的4月15日,马场地区在西历的4月28日、29日,长袋地区在西历的8月14日、15日、16日,都会在神社寺庙的祭礼时跳秋保的插秧舞,即日本神社保留了过去农耕村落的民俗传统。虽然仪式举行时间有变化,但过去都是在“小寒”和“大寒”之间举行,这项日本的世界“非遗”自古也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

3.2011年的壬生花田植

壬生花田植是日本广岛县北广岛市壬生町与河东町流传的农作仪式,敬拜稻神祈求丰收。仪式在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重现播种和插秧的场景。村民们在插秧会场迎接田之神,村民先牵牛到壬生神社,为牛佩戴花鞍和彩色颈圈,一位持圣杖的长者率领牛群到为仪式准备的犁田,穿着和服戴着菅笠帽的美丽早乙女(日本从事插秧的少女)将进行插秧的农耕礼仪。少女们在歌声、鼓声和笛声中倒着走进行插秧,仪式结束之后,将耙(えぶり)倒插在田中,上面放3束秧苗。社区长者负责仪式的传承,包括插秧时的音乐等,并监督仪式。

从这个农耕礼仪的时间来看,恰逢二十四节气里的“芒种”到“夏至”,这和中国的很多地方此节气忙播种的时间不谋而合,如“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等。“芒种”在农耕文化中属于重要的播种时期,日本的壬生花田植举行的时间,也说明此“非遗”自古也与农耕节气紧密相关。

(二)2013年的节气相关“非遗”

2013年,日本的世界“非遗”项目是“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

其历史要追溯到早期日本人在学习了农耕后,会随着节气更替进行播种、收割、渔业捕捞等。顺天应时,是人类永恒的生存规律,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最佳方式。日本人的传统饮食,十分讲究善用四季的新鲜食材,感受季节气候的细腻变化,表现日本人饮食中对二十四节气的独特理解和习俗传承。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的注册对象领域扩大到了“饮食”。法国的美食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料理、墨西哥的传统料理、土耳其麦粥都已经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2011年日本政府从“我们日本人应该如何应对逐渐失去的“和食”出发,提出了申请注册“和食”。2012年以“日本料理: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为题提交了申请。2013年,“和食”正式列入世界“非遗”,成为日本的世界“非遗”之一。

“和食:日本人传统饮食文化”的内容有四点。(1)尊重新鲜多样的食材及其原味;(2)营养均衡的健康饮食生活;(3)表现自然之美和季节变化的装盘;(4)与正月活动等全年活动密切相关。日本在其社会发展历史中,既善于吸收和发展外来文化,还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本国的文化传统。在对“和食”进行保护和传承方面,日本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学校供餐和地域活动中提供乡土料理,实施亲子教室等各种饮食教育活动,召开有关乡土料理和饮食文化的研讨会等。重视让年轻人参加对“和食”的调查、研究和宣传,使“和食”在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大力培养年轻一代对“和食”的兴趣和热爱。

(三)2014年的节气相关“非遗”

2014年,“和纸:日本手抄和纸技术(构成/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列入日本的世界“非遗”。在二十四节气风物诗中和纸对应的是霜降节气,如立春花道、雨水硝子、惊蛰友禅、霜降和纸等。日本的风物诗是将二十四节气与在季节中具代表性、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季节的事物联系起来,即与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器物联系起来,让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风物。

古代中国所发明的“纸”通过高丽传到了日本后,以日本独特的原料和制作方法产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纸张——和纸。和纸的制作和传统的纸张制作非常像,但是化学材料不同,制作过程整体上是漫长而繁琐的,就连制作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要求在寒冷的季节,而其中使用的纯的、流动着的冰冷的水会极大地影响到和纸的质量,因为寒冷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可以对纤维起到防腐作用,因此有霜降和纸之说和纸的相关介绍:参照搜狗百科[EB/OL](2023.11.23)和纸-搜狗百科(sogou.com)。和纸的诞生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兴盛。平安京时期日本因和纸与假名假名,日语的表音文字。“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かな),而称汉字为真名(まな)。假名主要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9世纪起;片假名源于汉字楷书,正式使用约从公元10世纪起。的发明,逐渐开始摆脱中国的唐风影响,树立起日本国风。

三、日本对节气相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日本的世界“非遗”产生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日本社会生活急剧变化,西方外来文化及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日本的许多文化遗产濒临衰亡。根据情势需要,日本官方于1975年、1996年、2004年分别对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在《文化财保护法》的基础之上,先后制定了“指定无形文化财的技艺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认定基准”法案[5]。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不但出台相关法律,还在法律的框架下,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科学管理、保护与监督,日本国民也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使日本在抢救和保护“非遗”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节气相关的日本世界“非遗”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农耕文化的传播,日本世界“非遗”中有一部分受中国农耕文化和节气文化影响很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非遗”保护传承中,日本世界“非遗”既有独自坚守的部分,又有变通的部分,并随着时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做出了时间、形式上的相应改变和调整,使其更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又能吸引不同年代的人都参与其中。

(二)教育保护传承

21世纪初,日本教育界的众多专家参与编制《东京都立学校“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方案》,对“传统与文化”作了如下解释。所谓“传统与文化”不仅指由过去传承而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即“历经漫长岁月、形式发生多种变化而传至今日的事物”“在现代得到好评的有价值的事物”和“形成新的文化并将在未来继续拥有生命力的事物”。简言之,“传统与文化”包含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6]。从日本的教育基本法、课程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到地方课程、各校课程的开发,从政府到民间学术团体,“传统与文化教育”成为当代日本的教育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参与编制该方案的“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中村哲指出,在课程实施层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局限在较好地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地区,课程内容也以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为主。

(三)社会保护传承

另外,日本非常重视对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一代的“非遗”文化教育和培养,鼓励更多人从事宣传和保护传承“非遗”的相关工作,如在学校供餐和地域活动、亲子教室等生活实践中推广“非遗”,不同地区的节庆活动中关联“非遗”,鼓励国民使用“非遗”产品等。此外,日本政府和各地方的相关团体组织也联合起来,定期开展和举办相关“非遗”活动,促进日本的旅游观光事业,扩大其文化传播的国内外影响。

四、日本有关节气的“非遗”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日本的有关节气的“非遗”保护能看出其在传统音乐、舞蹈和仪式举办时间、形式策划方面的坚守的部分和变通的部分,能为现在的中国“非遗”保护带来一定的启发。

其次,在节气“非遗”饮食方面,着眼日常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保护传承节气饮食,在“强身健体,健康饮食”的宗旨下发挥传统节气饮食的家国情怀和凝聚力也值得借鉴。

另外,在传统手工“非遗”方面,多领域融合,创造广为人知、更具美学价值的节气风物诗,在国内外加强推广和传播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保护举措。

在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时,需要注意中国应按本国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日本相关经验。在乡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治理功能弱化、保护主体缺失、活动场所缩减等困境,制约着乡村文化治理的体系构建。应构建多元协同治理体制;强化“非遗”文化体系建设,完善治理载体,构建“非遗”活化助推乡村文化治理新格局。在城市,以社区为基础,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和认识,以突破“以文本为中心”和“以艺人为中心”的传统保护模式。只有充分尊重社區居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非遗”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五、结束语

日本的世界“非遗”里的节气相关“非遗”主要包括2009年的奥能登的田神祭和秋保的插秧舞;2011年的壬生花田植;2013年的和食:日本人的传统饮食文化;2014年的“和纸:日本手抄和纸技术(构成/石州半纸、本美浓纸、细川纸)”,共五项世界“非遗”。这些都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节气文化紧密相关,现今对传统的理解和传承是当代“非遗”文化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今后必然是与未来“非遗”文化的创造联系在一起的。

以期以上思考和启发,能有益于大家今后一起在中国探索和享受“活态非遗”的多彩生活。

参考文献:

[1]方兰.从日本历学看日本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流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2-40.

[2]毕雪飞.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应用[J].文化遗产,2017(2):31-40.

[3]王晓葵.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演变及相关问题[J].文化遗产,2008(2):135-139.

[4]都兴宙.青海汉族的“社日”风俗及其他[J].青海民族研究,1998(4):49-53.

[5]胡澎.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措施[EB/OL].搜狐网.(2018-04-29)[2024-03-22].

https://www.sohu.com/a/229906888_519680.

[6]沈晓敏.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造: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83-89.

作者简介:方兰(197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武汉城市学院,研究方向为中日文化比较。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非遗节气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