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境中文学语言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2024-05-08 20:34齐静静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摘要:文学语言进入外交语境后就被赋予政治内涵承担政治任务。因此,传统的文学翻译原则已无法满足外事翻译工作需要,必须根据外交语境的特点制定出新的翻译标准,才能完成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任务。以外交语境中的文学语言翻译为案例,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复合性原则,即政治等效+审美等效。准确传达讲话人的政治意图、政治内涵、政治倾向,同时亦展现其音形意之美,使译文和原文具备同等的政治等效和审美等效。

关键词:外交语境;文学语言翻译;政治等效;审美等效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064-04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Literary Language in Diplomat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ies and Mottoes in the Cultural Classics

Qi Jingjing

(School of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Xi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nyang 464000)

Abstract: Literary language is endowed with political meaning to undertake political tasks when it enters the diplomatic context, which makes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adequ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so new translation standards must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plomatic context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task of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untries. Taking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in diplomatic context as a case study,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a new compound principle, i.e., political equivalence + aesthetic equivalence,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speakers political intention, connotation and tendency as well as to show its beauty of sound, form and meaning, making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original text have the same political equivalence and aesthetic equivalence.

Keywords: diplomatic context; literary language translation; political equivalence; aesthetic equivalence

在外交場合用文化典籍中的名句来表达政治主张既是外交话语中的亮点,也是外事翻译的难点。外交语境赋予这些名句新的现实意义,如何准确理解其政治含义并用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使译语受众能享受和原文受众一样的政治信息和艺术审美,对翻译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传统文学翻译标准已无法满足外事翻译工作的需要,须根据外交语境的特点制定新的翻译标准,将引语准确译成地道的目的语。

一、传统文学翻译原则的历史考察

翻译界对文学翻译原则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季羡林提倡尊重原作和原著者,为了使原文在译文中尽量不走样,他提倡直译,认为“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原则”[1]。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观[2],将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3]。他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钱钟书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翻译时“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4]。许渊冲提出“美化之艺术”,认为翻译家应发挥创造性,将文学翻译提高到文学创作的地位[5]。刘重德指出,译诗“绝不可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保留原诗的意义和意境;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句酌地使译诗具有一定的诗的形式和一定的韵律、节奏”[6]。

英国翻译大师理雅各对中国典籍的英译颇有研究,他对于原文的忠实,要超过对于行文雅致的关注。他认为经典的权威性决定了对于经典的翻译必须将忠实作为首要原则,当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将译文的准确性与风格的可接受性结合起来[7]。

以上文学翻译原则诠释了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选择适宜方法来传达原文信息,很好地指导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但是,外交场合中的文学语言被赋予了新特点,仅用传统文学翻译理论来指导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引入新的翻译标准。

二、外交语境中文学语言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一)文学语言植入外交语境后的新特点

文化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作为特殊的外交语言,在外交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能达到一般外交文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力推动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宣传。外交语境决定了文学语言因其使用场合的特殊性,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被赋予鲜明的政治色彩。在外交场合,政治家常会引用本国经典名句来阐释本国政府的政策立场,解释疑惑,驳斥无端指责。因此,文学语言都被赋予了政治内涵,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译员必须准确理解讲话人引用的意思,把握讲话人意图,如实进行地道翻译。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国家声誉,甚至会制造外交纠纷,危害国家利益。

第二,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寓意。文学语言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言近意深,讲话人此时此地引用此句取其何意也是译者必须根据语境进行考量的。外交语境中的文学语言具备一般文学语言的所有特点,但因其出现的场合特殊,对它的解读也不能再局囿于其原意或字面意思,而需仔细斟酌其时其境它所承载的外交任务以及传达的深意。

(二)外交语境中文学翻译的复合性标准——政治等效+审美等效

1.“政治等效”翻译原则

“政治等效”意即外交翻译必须一方面准确、忠实反映源语和说话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另一方面要用接受方所能理解的译入语来表达,使双方的政治含义信息等值,使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和交际功能[8]。要实现“政治等效”,必须保持翻译的政治性;翻译的等效,即翻译的“信”或“忠”还必须是动态的;翻译须遵循平衡性。总之,要注重译文对实际主体的“双认同”“双贴近”,成功的翻译实际上是一个谋求异化与归化平衡的过程[9]。

2.复合性翻译原理的内涵

政治等效+审美等效,即政治等效指导下的美学再现翻译。在外交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翻译要坚持双重原则,既要政治达意,又要艺术传神。“传神”就是传递原文文本外在的形式以及内在的意境,再现原文风姿,使译语和源语受众能享受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等效。“达意”指结合原文文本的政治语境,仔细考量其政治内涵,如实传达讲话人的政治意图和情感。政治等效是指导方向,审美等效则为辅助要求。最好的译作是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当译作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要求时,应以政治等效为主。

3.实现“政治等效+审美等效”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以下结合具体例子探讨實现“政治等效+审美等效”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有些引用,直译即能准确传达其意义,使译入语受众明晓讲话人的深意。

吴邦国委员长曾引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One should not drain the pond to catch fish, nor burn up whole tracts of forests to hunt animals.)[10]119来谈可持续发展。原文是典型的古文句式,结构整齐,对仗工整,注重形美,译者也以两个结构相似的动宾短语来翻译该句,较好地保存了原文美的形式。

(2)意译法

中国古典诗歌散文常使用意象来抒情说理,这些意象因而被赋予特定的联想含义。但中英文化差异使两个民族无法对同一意象产生相同的联想。因此,为使译文易于理解,译者可根据当时语境对该引用进行解释性翻译。

国家领导人常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展现中华民族的气度和容量,说明各国应该彼此包容才能促进世界和谐。在翻译时,为便于理解,应加入原文略而不表的本体,对该句的内涵意义进行解释,应译为“One should be as inclusive as the ocean, which is vast because it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10]118

(3)综合法

2009年3月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世界金融危机前景时即兴创作了“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现场翻译立即直译为“Do not regret that spring is departing, come next year as it will be twice as enchanting.”为便于西方媒体理解,温家宝总理对诗歌进行了点题和解释:“我期待着明年中国和世界都会变得更好。”(I very much hope to see that next year in China and in the whole world people will be better off.)这句话使引用的诗歌不仅意指来年春日更美好,更表达了对来年经济形势转好的信心,使该诗的引用不仅合景合情,而且浅显易懂,让外国听众深受感染,达到了诗言志的政治目的。

三、复合性翻译标准下的案例研究

以下将对领导人引用的古诗词及古典散文的翻译进行探讨,从而验证“政治等效+审美等效”的可行性。

(一)古典诗词翻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诗源自陆游的《游山西村》。诗句中的意象“山”连绵起伏,“水”迂回曲折,诗人正怀疑前面没有路,但突然出现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山”“水”喻困难,“柳”“花”喻希望。诗里描述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更蕴含深刻的哲理——只要人们不畏艰难险阻,一定达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009年3月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该诗谈中国经济虽面临巨大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把握得好,措施得当,实施果断有力,中国经济便能早一天复苏,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译者将其意译为“After encountering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at the end of the day we see light at the end of tunnel.”很好地传达了温家宝总理引用此诗的政治内涵。此译本前半句,译者将其隐含意义进行解释性翻译;后半句,译者将意象“柳”“花”替换成幽暗隧道尽头透出的“光”来喻希望,脱离原语形式,采用译语中更常见的意象,更易为译语听众理解和接受,使世界能更好地听懂中国的声音,看清中国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而且这一意象转换也很巧妙,能使英语听众至少部分地体味到原文的意蕴之美。

此诗句也出现在2010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她说,“There is a poem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at reads: ‘After endless mountains and rivers that leave doubt whether there is a path out, suddenly one encounters the shade of a willow, bright flowers and a lovely village. Well, I am very pleased that we have finally arrived at our lovely village.”

为了拉近与中国人民的距离,她没有采用英语中常用对等谚语“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也没有采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完全诗性的译本:“Where hills bend,streams wind and the pathway seems to end,past dark willows and flowers in bloom lies another village.”[11]而是直译保留原诗意象,并选择了相对诗性译本而言更简单的句式使译文通俗易懂,更能被中美两国目标受众同时理解和接受。语言风格具有口语化特征,符合当时的政治语境和庆典场景,也突显了美国馆低碳环保,堪比中国古代田园风光,堪称佳作。

以上中译本和美译本各有千秋,译者能根据讲话人的政治目的、目标受众调整翻译策略,改变或保留原诗意象,都是成功译作,实现了外交语境中文学翻译的双重目标,即美学意境和政治寓意。

(二)古典散文翻译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儒家文化和和平外交的核心概念,辜鸿铭和理雅各各自将其译为“A wise man is sociable, but not familiar.”[12]“The superior man is affable, but not adulatory.”[13]这两个译本侧重君子的性格和品德。丁往道将其译为“The gentleman aims at harmony, and not at uniformity”[14],此译本则表现君子的胸襟气度和远见卓识。三个译本都强调个人的特质。

当“和而不同”出现在外交语境中时,译者却不能生搬硬套以上译文,必须根据上下文,把握其意义并准确翻译,传达出讲话人的政治内涵和寓意。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商学院作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在此国际关系语境中,“和而不同”强调世界各国不应罔顾他国国情,强行要求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应在包容尊重彼此不同的基础上追求和谐共同发展,因此,现场译员将其译为“(Seeking)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忠实地传达了讲话人对中美两国能勇于超越、妥善处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尊重对方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模式的殷切希望。

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他说,在中华文明中,早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在此处,温家宝总理强调人类文明存在差异,但和平、寬容却是各个文明不约而同的追求,各国应在多样化的文明中寻求同一以期和谐共同发展。现场译员根据总理当时的讲话语境,灵活地将“和而不同”译为“Seek harmony in diversity”,很好地抓住了温家宝总理“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的意思,突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两个讲话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和谐而不求毫无二致,后者强调在不同中寻求和谐一致,译者都根据语境和讲话人的政治内涵灵活处理,准确传达了其政治目的和意义。

四、结束语

外交场合中出现的中国典籍文化中的名言,承载政治目的,具备政治内涵和意义,已不能简单运用传统文学翻译原则及方法来翻译。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一种复合性标准来翻译此类文学语言,即政治等效+审美等效。这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并传达讲话人的政治意图、政治内涵、政治倾向及情感意义。并在达意为要的基础上,努力展现原文的音形意之美,使译语听众和源语听众能够享有相似甚至相同的信息知会和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4-6.

[2]茅盾.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J].中国翻译,1983(1):16-17.

[3]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

[4]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78.

[5]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增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39.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82.

[7]段怀清.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缘起及体例考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91-98.

[8]杨明星.论外交语言翻译的“政治等效”:以邓小平外交理念“韬光养晦”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90-94.

[9]杨明星,闫达.“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73-77.

[10]何群,李春怡.外交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1]YANG XIANYI,GLADYS YANG.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5:261.

[12]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卷[M].黄兴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48.

[13]汉英四书[M].理雅各,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85.

[14]孔子语录:汉英对照[M].丁往道,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13.

作者简介:齐静静(198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