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名用字“屿”

2024-05-08 20:34黎周佳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分布岛屿读音

摘要:考察地名用字“屿”的词义演变和地理分布有重要发现。梳理前人考释,“岛”宜释为“海中山”,“屿”宜释为“海中洲”。运用地理学工具统计发现“屿”的现代分布区域与闽语区基本重合。古代文献用“须”为“屿”记音,海外地图将“屿”记录为su,这与我国闽方言“屿”的读音[su]是一致的。研究证明,钓鱼岛名称主要经历了“钓鱼屿”“钓鱼台”到“钓鱼岛”的转变,历史文献资料、地图史料均可证明钓鱼屿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

关键词:屿;岛屿;分布;读音

中图分类号: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072-04

Explor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 “Yu” in Place Names

Li Zhoujia

(Research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An important discovery has been made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Yu” used in place names. By reviewing the interpreta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ers, “Dao”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sea mountain” while “Yu” as “sea isl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s by using geographical tools indicate that the modern distribution of “Yu” mostly coincides with the area where Min dialect is spoken. In ancient documents, the sound of “Yu” was recorded as “Xu” and in foreign maps, it was recorded as [su],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nunciation of “Yu” in Min dialect [su] in China. The study proves that the name of Diaoyu Island experiences the shift from “Diaoyuyu”, “Diaoyutai” to “Diaoyudao”.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historical maps both prove that Diaoyu Island has been a territory of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Keywords:  “Yu”; island; distribution; pronunciation

张振兴[1-2]认为闽语中“小岛”通名为“屿”;“屿”是闽语重要特征词。袁泉[3]认为现代汉语中,除了固有的“岛屿”名称外,“屿”不能单独作为词语来使用。张志佳[4]认为“岛”“屿”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岛”要略早于“屿”,“岛”比“屿”更常用,“屿”可表示“陆地上的小山”。

“岛”和“屿”起源时间、具体词义究竟有何不同,“岛屿”何时结合成词,“屿”作为地名用字的现代分布特征如何,以上问题仍有必要探索。

一、“屿”词义考释

“屿”的早期文献用例见于汉代,如刘歆《西京杂记·卷三》中“积沙为洲屿”[5]。魏晋南北朝时期,“屿”的文献用例逐渐增加,如郭璞《江赋》:“石帆蒙茏以盖屿。”[6]《说文解字》:“屿,岛也。”[7]《玉篇》解释“屿”为:“似与切,海中洲。”[8]《集韵》载“屿”:“屿,山在水中。”[9]《广韵》释“屿”:“海中洲。徐吕切。”[10]可见,“屿”宜释为“海中洲”。

“屿”在文献用例中较少单用,常与“沙”“海”“洲”组合搭配,且局限于魏晋时期。例如,《宋书·卷五〇》:“先无洲屿。”[11]《南齐书·卷四一》:“沙屿相接。”[12]

方言“屿”的分布具有地域特征,如厦门、温州、福州均有“屿”的地名用例。《厦门方言词典》:“山屿:海中的小岛。如鼓浪屿。”[13]《温州方言词典》:“屿:洲,水中陆地。”[14]《福州方言词典》:“屿:小岛或水旁之山。”[15]“岛”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岛夷皮服。”[16]孔颖达指明“岛”是位于海中的陆地。《释名·卷一》:“海中可居者曰岛。岛,到也。人所奔到也,亦言鸟也,物所赴如鸟之下也。”[17]《史记·卷九四》:“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韦昭曰:海中山曰岛。”[18]《汉书·卷八七下》:“譬若江湖之雀,勃解之鸟,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师古曰:鸟字或作岛。岛,海中山,其义两通。”[19]可见,“岛”宜释为“海中山”。

考察文献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沙”“海”“洲”常与“屿”组合搭配,“岛”也在这一时期与“屿”组合成词。例如,《抱朴子·内篇卷之四》:“海中大岛屿。”[20]《梁书·卷三四》:“岛屿苍茫。”[21]

此外,通过检索文献,我们发现“岛”与“屿”历史演替中,“嶼”使用频率比“岛”低。“岛”在现代汉语中已发展为“海中洲”“海中山”的通称,且使用频率高于“屿”。

二、“屿”地理分布

第一,考察地名用字“屿”当代使用情况。借助古音小镜、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对地名用字“屿”进行分析,得出三点总结。(1)地名用字“屿”释义为“海中洲”的有877例,占总数78%,“屿”主要表“海中洲”义,地理分析的结论与历时词义考察“屿”的结论吻合。(2)除了“海中洲”义,地名用字“屿”还有“山”义,如广东省汕头市的大白屿、小百屿。张振兴指出,“屿”在闽语地区也作一般的地名用字,今天不一定是指岛,这些以“屿”命名的地方都是靠近水边、海边的村镇,或者原来也是小岛,只是沧海桑田,变化了[1]。(3)地名用字“屿”的主要分布区域与方言闽语区基本重合,“海中洲”义的地名用字“屿”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台湾省、海南省。

第二,考证历史上的名“屿”。我们发现地名用字“屿”与闽方言或闽文化有重要关联。

(1)横屿。横屿位于福建宁德东侧的海岛,曾是戚继光率领军队的大本营。郑祖庚《闽县乡土志》:“时倭据横屿。”[22]横屿属福建宁德,闽语区。(2)东门屿。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岛海外东门屿,也称塔屿,同厦门鼓浪屿,温州江心屿,台湾兰屿,并称四大名屿。东门屿属福建漳州,闽语区。(3)江心屿。江心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中游,有“瓯江蓬莱”美称。江心屿属浙江温州,为吴语区。历史上浙江沿海的居民早期多来自福建,这些居民有的说闽语,有的说吴语,受闽语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江心屿虽为吴语区,却与闽文化密切相关。(4)竹屿。浙江温州洞头县城东侧竹屿是历史人文胜地。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花潭竹屿傍幽蹊。”[23]孟浩然《游景空寺兰若》:“高谈竹屿间。”[24]文人诗歌记录了竹屿的自然环境。此竹屿位于浙江温州,属于吴语区,历史上受到闽语影响。(5)双屿。16世纪的浙江宁波,双屿曾有繁华比肩上海的港口。《明史·卷二〇五》记录:“明年将进攻双屿。”[25]双屿位于浙江沿海,闽文化对其有过影响。浯屿。浯屿是福建东南海中的岛屿,属今漳州龙海市港尾镇。《明史·卷二〇五》:“贼扬帆泊浯屿。”[26]浯屿位于福建漳州,是闽语核心地带。

三、“屿”和今天的钓鱼岛

第一,中国文献资料中的“钓鱼岛”。历史上钓鱼岛还有过不少别名,如高华屿、高英屿、钓鱼台、钓鱼山、花鸟山、鱼屿、钓鱼屿等。

先秦古籍《山海经·海内北经》:“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27]鞠德源[28]认为“列姑射”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郑海麟[29]以无实物与文献之证否定了这一观点。

隋唐有“高华屿”“鼊屿”等记载。《隋书·卷八一》:“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30]刘江永[31]、鞠德源[28]等认为“高华屿”是今钓鱼岛。

宋以后,闽浙沿海居民曾在“高华屿”垂钓,这些渔民俗称“高华屿”为“钓鱼屿”。陈小法认为[32]宋元时期留下了最早记录今钓鱼岛的民间针本。

明册封使陈侃留下第一部《使琉球录》:“十日,南风甚疾,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舟)却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33]明万历年间传抄本《顺风相送》记载了钓鱼屿(钓鱼岛)、赤坎屿(赤尾屿)等岛屿名称。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年郑舜功赴日本考察,撰写《日本一鉴》,书中绘制“沧海津镜”,图中有钓鱼屿。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筹海图编》,该书标明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卷一《福建沿海山沙图》明确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编入其中。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使琉球录》、明万历七年(1579年)《使琉球录》、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使琉球录》中均有“钓鱼屿”相关记载。

清政府多次派遣官员出使琉球,记载了“钓鱼屿”所处位置和地理环境。这些文献包括清康熙二年(1662年)《使琉球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使琉球杂录》、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中山传信录》、清嘉庆五年《使琉球记》、清嘉庆十三年(1800年)《续琉球国志略》等。

历代文献资料表明,钓鱼岛名称主要经历了“钓鱼屿”“钓鱼台”到“钓鱼岛”的转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符合国际法的“先占原则”。

第二,海内外文史实物中的“钓鱼屿”。地图作为实物资料也是证实领土主权的重要依据。本节地图史料信息来自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的网络公开数据。

一是查阅我国古代地图史料中“钓鱼岛”,明清时期资料最多。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万里海防图(局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沿海山沙圖》图中在中国海防区域内明确标明钓鱼屿、黄尾屿和赤屿等。收录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册封使萧崇业编纂《使琉球录》中的《琉球过海图》,除了标明钓鱼岛列屿外,还明确标出花瓶屿、(姑)米山等岛屿。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针路图》,图中所绘是中琉间航海路线,清楚地显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往琉球必经之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针路图》,图中标出钓鱼岛等岛屿位于中国往琉球航路上。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坤舆全图》,该图根据当时最新测图法增补了“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等岛屿。“好鱼须”“欢未须”“车未须”中的“须”是闽语“屿”的记音,三个岛名正是“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闽南语读音。清同治二年《皇朝中外一统舆地总图》,图中明确标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版图。

二是海外资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762年葡萄牙人《航海针路》中,将三王岛(钓鱼岛)与台湾、漳州、宁波等放在同一表格,钓鱼岛与台湾等同属中国。1764年(英)托马斯·基钦《最新精确中国图》将“钓鱼岛”标注为Hao yu su,“黄尾屿”标注为Hoan oey su,“赤尾屿”标注为Tche oey su,“花瓶屿”标注为Hoa pin su,“彭佳屿”为Pon Kia。1774年(英)萨母尔顿《中国分省图以及日本岛屿》“钓鱼屿”位置标作Hao Yu Su,“黄尾屿”位置标作Hoan Oey Su,“赤尾屿”位置标作Tche Oey Su。1782年(英)托马斯·基钦《中国新图》“钓鱼岛”标注为Hao-yu-su、“黄尾屿”标注为Hoan-oey-su、“赤尾屿”标注为Tche-oey-su,“花瓶屿”标注为Hoa-pin-su。1787年(英)托马斯·基钦《亚洲及其岛屿图》“钓鱼岛”标注为Hoayusu,“黄尾屿”标注为Hoanoeysu,“赤尾屿”标注为Tcheoeysu,“花瓶屿”标注为Hoapin su,“彭佳屿”为Ponkia。1794年(英)劳里、惠尔特《中华帝国及其主要省份图》,“钓鱼岛”为Hao-yu-su,“黄尾屿”为Hoan-oey-su,“赤尾屿”为Tshe-oey-su,“彭佳屿”为Pon-Kia。1801年(英)约翰·卡里《最新中国地图》“钓鱼岛”为Hao Yu Su,“黄尾屿”为Hoan Oey Su,“赤尾屿”为Tche Oey Su。1816年伦敦出版《东印度、中国、澳洲等地航海指南》,对台湾所属岛屿和地理范围均作明确记载,其中台湾范围包括Tiaoyu-su(钓鱼岛)和Hoapin-su(花瓶屿)等。1895年日本出版《冲绳县管内全图》,此图对冲绳县所属岛屿和地理范围作明确记载,可清晰看出久米岛为琉球群岛西南方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不在冲绳县管内。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海外文史资料,都把“屿”标注为“su”,这与闽语“屿”的读音[su]是一致的。

四、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古代地图史料中“须”、海外文史资料中“su”与闽语的关系,我们调查了闽南区泉漳片泉州、漳州、厦门三处方言中“屿”的读音。泉州[s22]、漳州[su22]或[si22]、厦门[su22]。“屿”的读音[si]是福建客家话的读法。闽语中“屿”的读音是[su]。这说明“钓鱼屿”的命名与闽方言是密切相关的,由此可以基本判定海内外文史资料中的“须”或“su”均是我国闽语的音译,充分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国有语言实事依据。

运用地理学工具,我们发现地名用字“屿”在当代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台湾省、海南省,且主要表示“海中洲”“屿”在地图上的分布与闽语区基本重合,属于闽方言特征词。文史资料中记音字“须”和海外地图中“su”均对应我国闽语“屿”的读音[su]。海内外文献资料、地图史料皆可以证明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是中国闽南渔民命名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振兴.闽语特征词举例[J].汉语学报,2004(1):8-15.

[2]张振兴.地名用字及相关问题[J].方言,2021(2):134-142.

[3]袁泉.古汉语同义词“岛”“屿”辨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27-29.

[4]张志佳.同义词“岛”“屿”辨析[J].散文百家(理论),2021(4):91-93.

[5]吕壮.国学经典:西京杂记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8:148

[6]郭预衡.中华名赋集成: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474.

[7]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63:191.

[8]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473.

[9]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329.

[10]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59.

[11]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二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167.

[12]何香久.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762.

[13]周长楫.厦门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321.

[14]游汝杰,杨乾明.温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266.

[15]冯爱珍.福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1.

[16]纪昀.四库全书(珍藏版)[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

[17]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4.

[18]司马迁.史记全本新注:第4册[M].张大可,注释.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1756.

[19]班固.汉书:卷73—卷100(下)[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2395.

[20]李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522.

[21]剑楠.二十五史·珍藏版[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81.

[22]郑祖庚.闽县乡土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47.

[23]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全唐诗(第3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987.

[24]孟浩然.孟浩然诗集笺注[M].曹永东,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360.

[25]王冬青.皇朝战史:明代十大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9.

[26]岳麓书社.二十五史精华:图文珍藏本(4)[M].长沙:岳麓書社,2010:2693.

[27]郭璞.山海经图赞译注[M].王招明,王暄,注.长沙:岳麓书社,2016:300.

[28]鞠德源.钓鱼岛正名[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180.

[29]郑海麟.鞠德源著《钓鱼岛正名》举正[J].海交史研究,2013(1):1-13.

[30]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2册)[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651.

[31]刘江永.历史文献记载中的钓鱼岛[J].世界知识,2011(4):26-29.

[32]陈小法.钓鱼岛记载始出文献之研究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6(12):121-126,159.

[33]葛剑雄.看得见的沧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77.

作者简介:黎周佳(1991—),女,汉族,湖南浏阳人,博士研究生,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责任编辑:赵良)

猜你喜欢
分布岛屿读音
“那”与“哪”的读音
字词篇
我画上一座岛屿(四首)
蜿蜒曲折的岛屿迷宫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没有大海,如何会有岛屿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趋势探析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