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与意会:诗歌鉴赏的基本路径

2024-05-08 13:35仲彩燕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意会会意新课标

仲彩燕

“百感交集,一点麻烦,有谁能理解我?在千百年的茫茫黑夜中有谁呢?”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在其杰作《为芬尼根守灵》中如是说。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题也包含着命题人引领学生理解先贤的尝试和探索,即引领师生走近诗的作者,亦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古典诗歌的主流是抒情言志,诗作常借用特定技巧、依据特定节奏和韵律、通过感性新鲜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或志向。它不是随意的遐想,而是曾经刻骨铭心地影响诗人身心和灵魂的事件的萃取和升华。因此,在完成诗歌题目的时候既要领“会”诗中的显性之“意”,更要揣摩体“会”诗中的隐性之“意”,也就是既要“会意”,又要“意会”。

一、会意:诗歌鉴赏的起点

1.基本内涵

会意,即读者能够通过一次或多次对诗歌的阅读,基本懂得并掌握作家、作品或命题人的显性所指。

2.明示或暗示

目前,高考诗歌题目一般由客观题和主观题各一道组成,客观题采取“四选一”的单选题模式,要求选出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多按照文本顺序以“句”或“联”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命题,较多时候也会在A项或D项上针对关于全诗的整体理解和鉴赏设题。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1题四个选项,A、C项直接点明首联和颈联,B项虽未直接点明,却可直接判断是由对颔联的理解赏析而来,D项是从整首诗的写作方法设题。2023年新课标II卷和全国甲卷、乙卷,虽没有明示诗词的“阕”“联”“句”等结构单位,却仍是按照诗句先后顺序针对诗的某一部分设题,而A项或D项则从整首诗的描写手法或主要内容设题。

命题人既依文本显性的先后顺序设题,又依整体——部分或部分——整体的隐性顺序设题,那么,考生在读题时就可以先依文本顺序阅读,概括诗作内容,力求做到“眼中有完整诗句,心中有基本内容,笔下有正确答案”。

3.基本价值

教育就是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考试也是教育重要的一环,自然要能彰显学生生命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又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必然追求和基本担当。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教诲的那样:“语文老师教语言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感。我觉得有些人说话出毛病,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敏锐的语感。”[2]

新课标Ⅰ卷的第15题,指出“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B项),“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學识必须亲自钻研”(C项)及全国乙卷中“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14题A项)的赏析字词之妙,新课标II卷中“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15题B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15题D项)的赞美写景状物之好……这些既是在引导学生要设身处地地体会、理解、认同诗中人物特有的生命体验,也是在告诉学生:生命不只是一具肉体,更是有灵魂有精神的特殊物质,不体验何以彰显生命的主体性?不阅读言语、不体会文本、不表达自己的体验,如何能从他人那儿学到别样的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诗歌鉴赏,是生命中的一次美好的旅程,也是一次揣摩语言、学习名家风范的心灵之旅。

4.基本要素

毋庸才、刘瑞玲在其所编《名家析名篇》一书中引述朱自清先生的话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是在透彻的了解里。”“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印象。”因此会诗歌之“意”,首先就要依诗的意旨和诗体而定。

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传达怨别、怀远的杨柳,难舍难分、长留脑海的长亭短亭,易于让人联想到旅途艰险和满腔离愁别绪的鹧鸪;引发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的月、雁、云;有着不同流俗志趣的梅兰竹菊;可寄寓战乱中无限感慨的长城、狼烟、烽火……

形象:珍惜友情的友人,血洒疆场的将士,潜心苦读的士子,一心为民的良官,任劳任怨的农人,自由自在的闲逸之人……大千世界,诗中人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形神各异。

情感:意者,从心,本义为“心志、心意”;意,志也,念头,想法;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情意,感情;神情,态度;意料,猜测;怀疑……

此外,还有手法、结构、语言等,不能一一展开,还是以2023年四套全国卷考题为例来说明:

新课标Ⅰ卷中“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5题D项)考手法,新课标II卷中“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15题A项)考结构,全国甲卷中“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14题C项)关涉情意,全国乙卷中“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14题B项)考人物形象。客观题中的这些内容,相对单一、局部,考生如果能依文本顺序阅读,并简单概括、仔细比照,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题目,准确无误地选出正确的答案。

5.基本流程

阅读诗歌的基本流程可以概括为:阅读文本、圈画关键、合理概括、精心比对。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完成诗歌鉴赏题,一定不能不读文本直接从读题目(包括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简答题)开始。一开始就读题目,就有可能先入为主,从记忆里搜寻套路、模式,按照套路答题,依据模式答题,答的时候欣欣然自我陶醉,可一对答案竟然是答非所问。因此,做诗歌阅读题要记住细读文本为先,这一点务必牢记心中且落实于行动。其次要圈画关键,圈画的要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职业、意象、事件及重要的修饰语等。

再次要合理概括,学会用更高一级的上位词概括,点出所写内容是属于哪一个方面、哪一个角度、哪一种方法、哪一种态度等。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林希逸《答友人论学》首联“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曾子)颜(颜回)”在A项中用上位词语“学术风气”来概括;新课标II卷林逋《湖上晚归》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用“发生了变化”的“心情”概括;全国甲卷晁补之《临江仙》下阕“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4题D项用“春日的美景”概括。以这些命题人拟设的选项为镜鉴,亦可知诗歌鉴赏离不开概括:没有概括,寸步难行;概括不准,举步维艰。最后要精心比对。即将自己圈画、概括的内容与选项做对比,而且,即使“胸有成竹”,也要再度回归文本;同时也要将客观题与主观题做比对,看看两处是不是匹配,是不是能自洽。平时做题,甚至还可以与以往读过的类似诗歌、“刷”过的类似题目比对。当然,考题的四个项是命题人的一个整体设计,所以每个选项也要跟其他三个项比对,若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一定要自己觉得选错得最离谱的;若是选“正确的一项”,则应力求选出无懈可击、没有瑕疵的那个答案。当然,有时考题会设置迷惑度很大的干扰项,那就要看你的理解能力、辨析水平,看能否用火眼金睛识破“障眼法”,拨开迷雾,准确寻得“猎物”。

二、意会:诗歌鉴赏的“中点”

1.基本内涵

意会,即答题人能通过反复分析、悬想、推测,领会、发现作家作品或命题人的隐性所指。

2.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3],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年新课标Ⅰ卷“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第16题),新课标II卷“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第16题),全国甲卷“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第15题)等题目的设置,既需要考生有良好的信息加工与整理能力,还需要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思维建模能力等。

没有意会,就难以穿透一个个方块字,走进诗人的内心,领略诗中别样的精彩。意会,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三心二意,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恰当地链接、丰富,贴着作者、作品、命题者而行,主动体验,超越个体。

3.基本价值

意会是在学生借助以往的静态知识大致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对作品及诗人有了大致把握的基础上的再深入,应在对文句、文题、文人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思考的全面、深刻、提升。由文字到文化,由文化到文明;由个体到群体,由群体再到人类共同体;由历史上故纸堆里的人到当下鲜活的生命,由当下的生命再到未来更有价值的生命。“意会”是在“会意”基础上实现诗词深入理解的必由之路,是从每分必较到珍惜、呵护生命的超越。

4.基本流程

意会的流程可以分为三步:发现要素、恰当联想、诞生答案。

吕叔湘先生曾谆谆告诫:“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鑰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子拿到手。”[4]有的诗歌将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隐藏得很深,在字面、语句上甚至没有任何显性的标志,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对作者隐含在深处的观点或情感进行探寻、体验。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根据已做试题和诗歌特点,总结方法,归纳策略,不断完善。试以全国甲卷所选晁补之《临江仙》及其后第15题为例做简要说明。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考题: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发现要素:题目指向结尾两句,分析其“绝妙”处,先须回忆哪些要素可指向“绝妙”。主要有写景之妙(对象、手法、语言等),人物之妙(性格、角度、手法、语言等),结构之妙(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标题、呼应前文)等,其中每一个方面又可以细化。发现要素,再比较要素,确定适用于“这一篇”作品的最主要方面。[粗体字所示,为最切合本题的要素]

恰当联想:可联想以往的诗句、以往的试题、本诗上下文等方面的内容。借助纵向、横向的联想拓展,可坚定对筛选出的有关要素的确认。例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结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设想亡妻、月夜、松冈的情境来表现自己的心灵剧痛,可谓余音袅袅。两者都是以景结情,都是虚写,都有很强的画面感,且用词准确,富含深意。

诞生答案:答案要尽可能使用精准、专业的鉴赏术语,结合诗句做具体阐释;要能根据分值分点作答。一般设想一点两分,有时为了提高得分率,可以比常规答案多答一点。最好能在草稿纸上先写一个大致的内容,然后再修改、完善,而后誊抄到答卷纸上。

前述2023年全国甲卷第15题的答案示例如下: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5]

5.基本评价

不同于客观选择题,主观题的解答与评分,除了命题人拟制的“参考答案”(或“答案示例”),各省市一般还会补充“阅卷细则”,即挑选、评判学生的现场答案,并据此形成可供阅卷者参考的新的“参考答案”,这其实就体现了“评价的创生与多元”。评价主体、对象、内容、方式、范围的多元,决定了主观题答案不同于客观题的唯一。因此,在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要不拘泥于命题者拟制的答案(命题人在自己拟定的答案之后,也大都会附加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所给答案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不拘泥于教师的理解,要尊重个体多元的创造性。平日上诗歌鉴赏课或做古诗鉴赏练习,应让课堂充满碰撞,对学生独立答题时写下的有创见的答案,哪怕只是有局部的合理性,也应大胆肯定、多作鼓励,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成长。对于诗歌而言,有时的确只能“心领神会”,师生应该充分肯定自己的“得意”“会意”,哪怕难以精准地“言传”。“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言不尽意”又何妨?

中国古代诗歌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宝库,其中的珍宝如恒河沙数,琳琅满目。它们是思想的瑰宝、情感的结晶、文字的珠玑。教师要以自己对它的挚爱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进入宝库,体味语言的奥妙,享受文化睿智的欢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也说,要“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读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唯其如此,才能走向通透的诗歌阅读,才能从部分、整体到群体,从认知、实践到再认知,打通古代诗歌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分数和生命成长的双赢。

三、言传:会意与意会的结晶

言传,即读者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分析、鉴赏,用鲜明、科学、准确、内行的语句高质量地完成主观题。答案是唯一与多元、客观与主观、通顺与美观结合的有机的结晶。

会意是意会的基础和前提,意会是会意的补充、提升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把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化繁为简,缩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缩短个体答案与规定的“参考答案”之间的距离。会意可以让学生在量的积累中提升,意会可以让师生在体悟、思考中超越;会意可以让学生在更短时间内迅速把握主要内容,意会可以规避长期刷题中的漫不经心和自以为是;会意可以更好地理解字词句的局部内涵,意会可以较好地理解整首甚至多首相关诗词的整体内涵。如果把会意看作是一条条线,那么意会就可能借助一条条线形成一个个“面”,构筑一个个“体”。会意可在沉稳、冷峻中有所得,意会则始终需要主动的热情,需要语文人的勃勃朝气。

最后,借《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先生在新课标颁布之际的深情呼唤为诗歌鉴赏、为语文学习和教育祈福:“语文人的精气神,语文人的浪漫与豪迈,语文人的道德风范,语文人的宏阔视野和指点江山的风采,迷失多年,丢落许久,理应请它们回归。”[6]

附: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2]杜草甬.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2.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88-89.

[5]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全国高考试题分析语文[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2023:43.

[6]张蕾.“转型”:语文教育有阵痛与新生[J].《中学语文教学》,2016. 01:卷首语.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意会会意新课标
“词字”——合文会意的字体设计研究
论柯林斯的意会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会意”读书法
连一连
陈思照:音乐可让两岸神通意会
以读悟情 以读会意——学会朗读与默读
意会(TASTE ITALY)正式上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