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继续教育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4-05-08 22:12陈丹丹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学课程思政

摘要: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继续教育中国学经典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单一、工学矛盾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成人学生的“三观”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等问题。新媒体视域下继续教育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一)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二)构建“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三)更新教学理念;(四)丰富教学方法;(五)完善评价体系。

关键词:继续教育;国学;新媒体;课程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098-04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Chen Danda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1)

Abstract: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contain a wealth of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deas and ar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cours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have problems such as a single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low motivation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due to the pressur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work and study, and the difficulty of changing the “Three Outlooks” of adult students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1) fully exploi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urriculum; (2)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in-class + out-of-class”; (3)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4)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5)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new medi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課程思政逐渐被教师接纳,已经广泛运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课程“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真正在“润物无声”的教育中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的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一、国学经典课程思政的现状及意义

(一)国学经典的含义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俗、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历史上曾长期领先于其他文化,作为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对于人类有着伟大的贡献。

(二)当前国学经典教育的缺乏

当前继续教育中,除了个别专业开设了国学经典课程以外,大部分专业没有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如广东开放大学仅有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等个别专业开设了国学经典课程。国学经典教育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当下,一少部分人价值观扭曲,过于崇拜金钱与权力,社会上出现一系列诸如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偷税漏税等不良现象,甚至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导致触犯法律的事情增多等乱象。有人参加综艺节目,公然发表“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随着国外洋节的普及与泛滥,国人注重西方节日,反而忽视了我国传统节日。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在商家的包装与宣传下,这些节日的盛况甚至超过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让年轻人渐渐忽视我国传统文化。

(三)国学经典课程思政的意义与重要性

国学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诗经》中的《鸿雁》中就有对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强调:“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2],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思索和分析。左思的《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3],含蓄而委婉地表现了社会不公的现象。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朴素道理,同时指出认识事物本质的途径。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的誓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5]。这些国学经典名篇处处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推己及人的仁者之心以及家国情怀等优秀的精神和理念,将之传递给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课程,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继续教育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结意识、创新意识、爱国主义情怀、友爱意识、工匠精神等,使其在工作中边学习边成长,不断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国学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单一

以往的国学教育强调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忽视课程本身对教育主体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与时俱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效果。目前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不够科学与全面。

(二)工学矛盾压力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继续教育学生主体是成人,他们在职接受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工作日正常工作,業余时间偶尔需要加班。继续教育课程一般是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的时间上课,和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有时会形成冲突和矛盾。比如,休息时间有课程,但是临时又有加班任务,这样就导致学习时间有时不能保证。有些学生虽然人到了教室,但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在教室里忙着工作的事情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并不少见。

(三)继续教育学生的“三观”已基本形成,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

继续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基本成型的状态,要对学生不正确的“三观”进行修正不能操之过急,生硬说教,这样起不到明显效果。我们要采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爱国的角度切入,发掘国学经典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还要从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社会角色等角度挖掘“真善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德育内容。

三、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一)充分挖掘国学经典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国学经典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以古鉴今”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和其他课程相比,有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天然优势。鉴于此,对国学经典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要进行深入挖掘与具体分析,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的策略,以确保思政理论与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要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先贤思想精髓中的德育元素,领会其中精髓,做到国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将国学经典的优势凸显及放大。在具体的教学中,从实际的文学作品出发,将文学作品学习和品德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学好了基础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修养方面的培养。

例如,学习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6]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7]均可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诸葛亮的《出师表》充分体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8]岳飞的《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9]其饱含着建功立业的信念、保卫家园、积极入世的使命意识。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有利于从作品学习迁移到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二)构建“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搭建国学经典课程资源与师生互动平台,提升继续教育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推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国学经典交流平台相当于“课外”(第二课堂)课堂,和课内课堂互为补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学生参与面窄的问题,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增加课后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和要求学生除了按要求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可以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融入课后的实践环节。例如,在讲到孝顺文化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对父母的一次感恩活动,可以是简单地给父母打个电话,也可以是以写一封书信等方式来表达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情。讲到“闻鸡起舞”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实践每日早起打卡活动,通过课后实践,让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起到弘扬中华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的作用。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来进行。在课外举办“我爱记诗词”大赛、“我与名人故居故事”征文比赛、诗词朗诵大赛、家训传承故事大赛、书法大赛、红色景点旅游征文大赛、专家讲诗词、我爱国学论坛等多个活动来启发思维、开拓视野,提高写作水平、背诵能力,从而达到体验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德育要求内化于心,对进一步端正成人学生的“三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更新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10]继续教育学生主体是成人,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现阶段成人学习的需求。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发挥成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引导成人学习者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开放教育实现了允许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选择任何方式和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任何教学内容的学习模式。”[11]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要落实到学习的方方面面。继续教育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线上课程,学习的自主性要比普通本科或者高职院校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如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进度时间表并按要求执行等,教师则负责引导和督促。

(四)丰富教学方法

1.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要更加直观地呈现国学经典的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独特魅力,去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授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可利用图片、视频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到韩愈贬谪潮州时,有必要展示韩文公祠的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韩文公的个人风采和一生际遇,以及时代背景。还可以自发地纪念韩愈,帮助学生感知人们对韩愈的尊敬与爱戴。让学生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能入脑入心。

2.经验分享互动教学法。将工作、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入手,说出自己遭遇的困境与感悟。比如,有些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是月光族,疫情一来,工资锐减,入不敷出,心理压力巨大,我们可以用“广积粮”“有备无患”等国学中的智慧来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消费观可能是不正确的。有学生分享了自己在带团队时,下属不配合加班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加以引导,要学会换位思考,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尽量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有学生分享因为平时没准备,有一个竞聘客户经理的机会白白错失了,我们就可以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来引导他。将工作、生活和国学经典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是让国学经典知识充分地融合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更接地气,更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体验;另一方面是任何知识学会之后都是用来实践的,只有工学结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情景融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忙于回复工作信息或者玩手机等情况,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让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中来。不能因为继续教育学生是成年人而忽略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育。比如,当发现学生上课打呵欠、玩手机或走神等情况时,可引入郑观应《训子侄》:“汝辈明窗净几,得读书好地;家事不累心,得读书好遇;少年又能久记,得读书好时。若负此时,不尽力用功,再长数年成人,则家事起矣,又数年渐老,则精力衰矣,虽欲读书而不能。”[12]继续教育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已经领悟到平衡工作与求学的艰难,对年事渐长,家庭琐事多及精力不济等情况等感同身受。设置和学生生活状况贴近的情景,帮助学生意识到接受继续教育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要好好珍惜时间,珍惜学习机会。既达到了知识学习的目的,又用情景融入的方法让学生有切身感受,能深刻反省。

4.讲故事法。利用学生普遍喜欢听形象且生动故事的心理,讲述国学经典相关的故事情境。通过设置具体的中华民族古老生活場景,演绎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在故事中将抽象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真切理解、领悟传统文化。例如,张英任内阁学士时,桐城老家的邻居造围墙占用了小巷子的通道,家人写信向张英告状,要求他联系地方长官进行阻止。张英回了一首小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3]接到书信的张家上下立即动手,将自家的围墙拆了重建,让出一条三尺宽的通道。邻家很是羞愧,将新建的围墙也拆了,向内收缩三尺,通道变成“六尺巷”。用这个小故事,不仅教育了学生要心胸开阔,要学会谦让,更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除此之外,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国学经典是有用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好了此课程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思想品德素养,让我们更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个体。

(五)完善评价体系

国学经典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主要采取日常实践成效和收集课程心得体会两种方式。在课程中布置一些日常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如早起习惯养成等践行活动,通过践行活动落实情况来评价课程思政落实效果。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提交国学教育课程思政心得体会,让学生谈谈课程对学生在为人处世、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启发和帮助,让学生在学期末进行回顾与总结,践行落实到位的地方继续巩固,薄弱环节可以引起重视,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提高与改进。

创新评价机制,不以简单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要素,以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工作、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践行效果为准绳来评价课程,用多元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来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将品德修养在继续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呈现的指标量化。学生成绩不再是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唯一的评价指标,从知识点、能力培养、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随着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评价体系也应更新和完善,更加多元化。

四、结束语

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国学经典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国学经典课程思政需要通过充分挖掘国学经典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其次,构建“课内+课外”教学模式,搭建国学教育课程思政师生交流新平台,实现国学经典的第二课堂常态化。再次,丰富国学经典教学方法。最后,完善国学经典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以上途径,能够有效落实国学经典课程思政的实施,实现国学经典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68.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735.

[3]李玉明,王雅安.三晋石刻大全[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96.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539.

[5]林传甲.林传甲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199.

[6]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135.

[7]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345.

[8]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229.

[9]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46.

[10]王丽霞.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6):35-41.

[11]张湘云.开放教育视阈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与探索[J].公关世界,2022(4):120-121.

[12]夏东元.郑观应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278.

[13]姚永朴.旧闻随笔[M].合肥:黄山书社,2011:174.

作者简介:陈丹丹(1982—),女,汉族,湖北宜昌人,广东开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继续教育国学课程思政
“垂”改成“掉”,好不好?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