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

2024-05-08 22:12贾英飒
西部学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教育

摘要: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強国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必须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树立大教育观,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拓展教育渠道,激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课堂;整合教育内容,挖掘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资源;提升教师素质,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队伍;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汇聚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合力。

关键词:大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8-0102-04

Reflections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Jia Yingsa1,2

(1. Baotou Norm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30;

2. College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face of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and in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getting our efforts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ul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aspects off to a good start, it is necessary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 should establish a big education concept for a boarder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expand education channels to activate a big classroom for this education; integrate education contents to tap a big resource for this education; enhance teachers quality to form a big team of this education;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to gather a big force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理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铸牢教育改革创新,树立大教育观,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拓展教育渠道,激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课堂;整合教育内容,挖掘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资源;提升教师素质,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队伍;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汇聚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合力,更好地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一、树立大教育观,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格局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威胁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互动,思政课要继续发挥好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应“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3],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把握时代广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深度,积极适应国际局势变化和国内发展需要,适应当代“平视世界”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把“现实的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门办“大铸牢课”,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大中小幼一体化等问题,开展分众化教学实验,可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合作,开展大中小幼铸牢课共建工作,形成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常态化工作机制。针对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课程中存在的理论阐释深度不足、教育重点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路不清晰、内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等现象,以及普通高校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民族多元性校园环境和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尚未被完整纳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等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大思政课”理念,开展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民族团结为核心、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以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拓展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格局。

二、拓展教育渠道,激活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课堂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走出校园,到社会生活及网络中去讲铸牢课,把课堂教学空间拓展到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创设虚拟实践空间,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和网络虚拟课堂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理论学习与价值内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彼此贯通。一方面,要积极打造行走的课堂,开辟现场教学场地。“各地红色根据地、纪念馆、博物馆、历史人物故居,各类民俗文化纪念日、各类历史事件纪念日,各种大型庆祝活动庆典仪式、纪念活动仪式,各类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实验室、实验场、展示地”[4]都可以成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堂。这些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能够因其突出的情境性、生动性和感染性而成为育人场域,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看望北京大学30多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时深情寄语:“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為社会作贡献。”[5]社会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增强教育教学现实针对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的重要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把理论阐释、价值引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悟,在实践中将知识理性、价值理性转化为自觉行为,内化其社会角色,认同其共同体成员的社会身份。

三、整合教育内容,挖掘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资源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整合课程资源、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铸牢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课程资源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政课中,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原理课中可以结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联系、发展、矛盾等内容,讲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在概论课中要讲清党的历代领导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增强对党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的认同,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威的信服。在纲要课中可以结合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复兴教育和使命担当教育。在德法课中可以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族学生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一代青年”[6]。

在历史资源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反映这一存在的社会意识也在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演化,铸牢课要把历史作为最生动的教科书,通过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讲清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怎么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实现等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的理性认识,促使其形成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演进向度的理解认同,增强其历史自觉,培养其历史主动精神。

在文化资源方面,我国有许多极具中国特色,有着广泛影响力、共享性和接受度的文化符号,包括国旗、国徽、国歌、人民大会堂等政治类符号;敦煌莫高窟、甲骨文、中医药等历史文化类符号;长城、长江、黄河、珠穆朗玛峰等地理景观类符号;故宫、四合院、窑洞、吊脚楼、蒙古包等建筑类文化符号;火锅、饺子、烤鸭、茶等饮食文化符号;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符号;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类符号等等。这些文化符号因其展现的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而能够成为铸牢课的重要资源。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梳理和提炼这些文化符号和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挖掘其时代内涵和文化底蕴,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组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队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以强化“五个认同”“五个认同”:即对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伟大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为目标,运用各种载体和方法来进行理论阐释、价值引领、实践体验、信念内化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教学内容涉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涉及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涉及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知识,其广泛性和复杂性需要高校组建专兼结合、校内外多方参与的师资队伍,构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方面,要配齐能够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的专任教师。“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铸牢课教师要讲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价值性、科学性,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的学理逻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状、未来进行深入阐述,对各类历史虚无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内亚史观”“新清史观”“征服王朝论”:是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和西方史学界陆续出现的错误史观,意在将“游牧—农耕”“内亚(内陆亚洲)—汉地”进行对立,割裂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所建政权与古代中国的紧密关系,将“历史中国”局限于“汉地18省”,怂恿边疆民族从域外文明中寻找新的认同,达到拆解分裂中华民族的目的。等错误观点进行有力批判。另一方面,实行特聘教授、兼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教师制度。202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鼓励高等学校统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以及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讲授思政课。”这些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工作岗位、具有独特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的社会各界代表人物或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积淀,或具备出色的工作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或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其纳入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邀请“国家的孩子”、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改革先锋、领导干部、青年榜样以及一些重大事件、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制定者和参与者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请他们结合教学内容和工作实际,分享切身经历和感悟体会。这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极具吸引力和叙事性,往往可以激起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共情通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汇聚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合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进入新征程以后,还需面对如何在境内外“三股势力”“三股势力”:即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干扰和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统一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在“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五育融合”“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的基础上,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协同铸牢作用,建立常态化育人机制。

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滿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在课程铸牢方面,要下好思政课程铸牢和专业课程铸牢“一盘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在实践铸牢方面,要把铸牢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文化铸牢方面,要充分用好校内外文化资源,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在网络铸牢方面,要推进铸牢教育信息化和“线上+线下”“互联网+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在管理铸牢、服务铸牢和资助铸牢方面,要推进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讲“铸牢大课”,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道理、事理和情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宿舍管理、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校园生活中,把解决实际问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在组织铸牢方面,可以创设有利于各民族学生交往的平台,通过互嵌式生活与学习,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可以组织校内外、东中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开展各族学生主题夏(冬)令营、研学旅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志愿服务交流、“手拉手、结对子”帮扶交流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加深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和体验。在科研铸牢方面,可以吸纳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

六、结束语

开展“大思政课”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以点带面,把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贯穿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并与有形有感有效的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把学校小课堂与历史大课堂、实践大课堂、文化大课堂、网络大课堂有机结合,把道理融入情理,把思想融入生活,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先生,形成“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的合力,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2]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冯秀军.善用“大思政课”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8):103-109.

[5]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6]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N].人民日报,2022-07-16(1).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作者简介:贾英飒(1985—),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