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待遇与其才能贡献不合

2024-05-08 13:23刘咏涛
文史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同龄人待遇

刘咏涛

摘 要:赵云资格老,两次救(夺)阿斗,对刘备和蜀汉政权有特殊贡献;成熟,深明大义,有政治头脑和良好品德,敢讲话讲真话;善于识人,不贪女色;有较高军事素养,敢于打仗,善于打仗。可是赵云没有享受关羽、马超、魏延等“同龄人”的待遇。究其原因主要有他从事的工作导致其少立功,入蜀前其主要职责是保卫后方中枢,掌管内务;没有多给赵云机会打仗立功;他说话耿直,直言相谏,不看对象;不争不抢,淡泊名利。近年来,出现有人对赵云评价较低的情况,这与陈寿给予赵云的记载文字过少有关。

关键词:资历贡献等;“同龄人”待遇;原因

继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之后,南宋朱熹《通鉴纲目》继续沿着这条“尊刘抑曹”的路线走下去;北宋时期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此后的传统文艺作品如元杂剧、明清戏曲,尤其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流行以及它们带来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普遍认可刘备蜀汉政权,对蜀汉人物高度偏爱,自然,也包括赵云。在近代人们心目中,赵云是个“常胜将军”,是没有缺点的完人。当然,此处所言赵云,多为文艺形象的赵云。近年来,赵云再次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但笔者发现,与以前不同的是,近年学界已将文艺形象赵云的研究较多地转到历史人物赵云的研究上。

对历史人物赵云的研究评价有不同的观点。沈伯俊认为:“论勇武,赵云不及吕布、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人”,“论功业,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正因为这样,在蜀汉集团中,赵云的地位不仅不如关羽,张飞,而且不如马超、黄忠、魏延。”沈文同时指出:“赵云绝非平庸之辈”,而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深明大义、忠直敢言、公正无私、谦虚谨慎。[1]有学者认为赵云是“常胜将军”,有“高风亮节,远见卓识”和“文韬武略,堪当大任”,“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但是却没有受到重用而被埋没。文章进一步分析造成的原因为“门第观念”“赵云的特殊经历”“刘备、诸葛亮的用人策略问题”。[2]王前程认为赵云长期遭受冷落和压制,直至晚年,赵云的境遇依然不顺畅。[3]上述观点看法都有道理。

笔者拟将赵云的基本情况做一番梳理,再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赵云的资历贡献素养品质

据《三国志·赵云传》(含裴松之注),赵云的资历长,对刘备集团有特殊贡献,性格稳重平和,有良好品德,有政治头脑,敢讲真话,也有较好的军事素养。

(一)资格老

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关东诸侯讨董卓。赵云受本郡推荐率义军投奔公孙瓒,在那里结识了刘备,两人关系深厚。后公孙瓒派刘备去帮助青州刺史田楷抵挡袁绍,赵云任骑兵统领,率军跟随刘备。赵云以兄丧为理由,离开了公孙瓒。两人惜别。后刘备投袁绍,赵云赶来相见,两人“同窗眠卧”。就这样,赵云追随刘备,直到最后。刘备秘密安排赵云私下招募数百人,作为私人军队。除了诸葛亮,赵云是唯一与蜀汉二主都有很深关系的老资格两朝元老。

(二)对刘备蜀汉政权有特殊贡献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赵云传》)刘备丢弃老婆孩子逃走。赵云找到刘禅怀抱身上,又保护甘夫人,把母子安全送到刘备身边。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此事见于《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另外,在《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裴注引《汉晋春秋》里也有类似记载:“值曹公军至,追及先主于当阳长坂;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刘备入益州,安排赵云作留营司马,统领留守荆州军营事务。刘备因赵云严谨稳重,命他掌管内务。孙权听闻刘备西征,派遣舟船迎接孙夫人回吴,而孙夫人暗中带阿斗离开,被赵云发现,于是与张飞“截江夺阿斗”。

可见赵云的特殊貢献,这不是他人所能比拟的。

(三)成熟,深明大义,有政治头脑和良好品德,敢讲话讲真话

年轻时期的赵云,一次回答公孙瓒的问话。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云别传》)

赵云的回答可见其成熟,显见浓厚的仁义爱民性格。一个年轻的人能有如此见识,实属不易,已初步显现出政治头脑。

益州刚刚平定,人们商议要把成都城里房子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位官员。赵云当场表示反对。

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云别传》)

赵云引用霍去病故事来立论,指出现在不是该大家享受的时候,益州人民遭受战乱之苦,不该与民争利!争取民心才是正确做法!这可见到赵云先国家而后私人及仁义爱民的品格,并及高度的政治水平。

赵云劝阻刘备伐吴,也颇能见出其思想素质。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

赵云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视野宏大,也具有可操作性。他对天下大势的理解与识见,不是一般官员所能比的。结果夷陵战败,蜀汉元气大伤,“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意见的正确”[4]。谭良啸认为,“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伐吴行动,是默许的”[5]。果真如此,这又从侧面表现了赵云的远见。

敢讲话、讲真话而不管听话对象是谁,是赵云的一大优点。论者多說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没有劝谏;并说是诸葛亮不敢劝谏;也有人说诸葛亮也同意刘备伐吴,只是没有说出口。不管如何,赵云都值得肯定与赞赏。赵云颇有政治见识,能分清头号敌友,看清国家大事重轻。胡三省说:“赵云之言,可谓知所先后矣。”(《资治通鉴》胡三省评语)明代张溥说:“其明大义,断大策,同于鲁肃,然度先主不能听也。”(张溥《历代史论》)清初王夫之评:“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王夫之《读通鉴论》)王夫之对赵云的建议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夫之所论值得信服。连乾隆帝也说:“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乾隆帝所言恐非虚妄迂阔之论。

(五)善于识人,不贪女色

赤壁战后,赵云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兼任桂阳太守。投降的原太守赵范有一个寡嫂樊氏,有倾国美貌,赵范想将她许配给赵云。赵云推辞说:“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回答:“范迫降耳,心未可测;天下女不少。”不久赵范果然借机逃走。(《云别传》)赵云对赵范其人的认识及对此事的处理,堪称恰当。对此,卢弼将其与关羽对比:“樊氏国色,且为寡居,而子龙不取,贤于关羽之乞取秦宜禄妻者远矣!”[6]赵云将自己活捉的夏侯兰向刘备推荐,因夏侯兰“明于法律”,被刘备任为军正。(《云别传》)

(六)有较高军事素养,敢于征战,善于打仗

赵云有较好的军事素养和打仗才能。《三国演义》里大肆渲染的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其实是子虚乌有。汉末三国时期真正用过空城计的,就有赵云。《云别传》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一件战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这是不太有名的汉水之战。《三国志·先主传》及《赵云传》不载此战。这次军事行动充分证明,赵云具有合格军事素质,打仗勇敢顽强,指挥有方,进退有据。此外,赵云还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得知张著受伤被曹军包围,立即回马冲入敌营掩护张著回到军中。赵云还具有一般武将所没有的胆大心细、机智灵活的素养。大队敌军杀到,赵云不慌不忙,成功实施空城计(“空营计”),迫使曹军不敢贸然进攻只得退去。不仅如此,赵云还再接再励,命军中“雷鼓震天”,再以强弓劲弩在退走的曹军背后射击,使得曹军自相践踏,淹死好多。此番作战,深得刘备赞许。其实,汉水之战的作用不仅在此,就在这年五月,曹操黯然放弃汉中,返回长安。刘备成功取得汉中,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顶峰。曹操所以败走汉中,刘备所以取得汉中,不仅在于建安二十四年年初的定军山之战大败夏侯渊,也在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宕渠之战张飞大败张郃,其实也在于赵云这次大败曹军的汉水之战!汉中附近的几次较量,曹操尽皆失利,感觉刘备已是今非昔比,眼见取胜无望,只得放弃汉中!

赵云虽被誉为“常胜将军”,但是其实他是打过败仗的:

五年(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赵云传》)

第一次北伐,赵云作为一支偏师带兵抗敌,却因为“兵弱敌强”而“失利”。赵云虽然失利,却又“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所以诸葛亮虽然将他贬官,但对他的做法及其效果又颇有兴趣,于是专门向邓芝询问。

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别传》)

不仅如此,“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云别传》)这样看来,赵云此战实为败仗,但又败得理所当然,没法不败(己弱敌强),而失败的原因也不能简单怪赵云。诸葛亮用人不当,马谡失了街亭,蜀军全线溃退,曹魏大军乘大胜之势蜂拥而来,任谁去不会失败?此处的重点还是赵云败后的恰当补救措施,以及对战时“军资馀绢”的正确处理!这不仅使诸葛亮对他“大善之”,从而也使赵云与其他败军之将有了质的区别。

此外,由于陈寿过于吝惜笔墨,对赵云入蜀的过程仅用区区九字一笔带过(“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使得读者很容易认为赵云运气之好,“捡了便宜”(没打过仗)。笔者认为,赵云入蜀一定是打了仗,打了胜仗的,否则刘备怎么会在赵云“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呢!而且,如果赵云不能打仗,诸葛亮又怎么会让他单独率领大军“从外水上江阳”呢?

对赵云,历代多有很高的评价,前文也有引用。此处只引赵剑敏的评论:“赵云以一身是胆闻名,以常胜将军闻名,以稳重严谨闻名,以无私少欲闻名,以奉公守法闻名,以善始善终闻名,是个罕见的优秀将才。”[7]笔者赞同这个评价。

二、没有享受其他“同龄人”的待遇

作为“两朝元老”的赵云并没有享受到那些“同龄人”的待遇。下面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以及法正等人的待遇做个比较。

关羽,建安五年,因助曹操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而封汉寿亭侯。赤壁之战后,他独自镇守荆州;刘备为汉中王,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刘备定江南,以飞为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刘备为汉中王,任张飞为右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进封其为西乡侯。马超,早年因功任徐州刺史,封都亭侯,参与刘备集团,是很后的事情。刘备据成都后,他被任为平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他任左将军,假节;蜀汉建立后,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关羽听说马超来归,遂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武艺才干与谁人可以相比。可见马超一来就受刘备特别重视,以致引起关羽的嫉妒和不满。

上面三位,其资历,级别,的确不是赵云能比的。关羽、张飞就不说了。刘备重视马超,也有其考虑。马超出身高贵,是西凉一方大员,率领多方人马跟曹操叫板,虽败犹荣;而且早年就受朝廷(实为曹操)封侯。关羽不满马超,主要是关羽自己性格、为人问题,并非后者实力、资历不够。

黄忠,本是刘表的中郎将。刘备南定诸郡,黄忠归附,随后跟从刘备入蜀。刘备从葭萌(今广元)回军南下成都攻打刘璋时,黄忠帅军做先锋,赢得刘备好评,升任讨虏将军。益州定后,又随刘备取汉中,在定军山打败曹军,迁征西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想升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及马超平起平坐。对此,诸葛亮担心他们三人尤其是关羽不服,认为刘备所为不妥,结果刘备断然否决:“吾自当解之”,还赐爵黄忠关内侯。于是黄忠地位就与关张马一样了。(《三国志·黄忠传》)可见黄忠深受刘备喜爱与重视。这次不只关羽不满,连诸葛亮都担心有所不妥,结果刘备还是我行我素。刘备待黄忠的确不薄。

法正更是个姗姗来迟的后来者,法正前后为刘备蜀汉仅服务了十年,但刘备对法正也是青睐有加,加以重用。

法正初附刘璋,不得志。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奉命邀请刘备入蜀抵抗张鲁。他向刘备献策趁机拿下西蜀。刘备据益州后,法正被任为“蜀郡太守、杨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劝说刘备夺取汉中,并为之出谋划策,帮助黄忠攻定军山。刘备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深受刘备倚重。次年法正病逝,“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法正传》)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在刘备据有益州、汉中争夺上立了大功。他死后得刘备所给殊荣,不是其他人能比的。从诸葛亮这句话也能看出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这又使人产生一个疑问: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未见劝谏,此刻却想起已经死去的法孝直(这些都是虚的);而赵云当众劝谏刘备伐吴(这个才是真的),诸葛亮怎么就没有想起赵云来呢?

法正有才但品德不好:“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法正传》)有人向诸葛亮告法正。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法正传》)

陈寿的评价说:“法正著见成效,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结合此处诸葛亮的答复来看,刘备、诸葛亮对法正这类特殊“人才”是只看其才能功绩,而对其道德法制方面的问题,就网开一面视而不见了。法正不死,刘备定会继续重用并给予殊荣。

上面这些人都做了大官封了侯。而赵云直到刘禅即位(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才升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此时,赵云已经跟随刘备,为刘氏父子服务了三十多年!不仅如此,《张飞传》上说:“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张飞传》)关张诸葛亮那没有说的,法正也得到了一样的待遇,超过了马超、黄忠。当然,这次也没有赵云。

赵云对刘备蜀汉的忠诚,一点不比关羽、张飞差。方北辰认为:“就忠诚和英勇两方面展现出来的完美境界而论,赵云不仅是蜀汉,而且是三国名将中的第一名。要论对蜀汉王朝的贡献,他足以与张飞并列第二名。”[8]

刘备创业之初,赵云就跟随,是刘备集团的一大功臣。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一起高升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还是翊军将军,没有升职。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去世,张飞、马超、魏延都有升迁,赵云也没有。

赵云有张飞、关羽的国士之风,却没有关羽的刚而自矜与张飞的暴而无恩;既有马超、黄忠的骁勇善战特性,又有两人难以匹敌的过人智谋。赵云也有较高军事才能。就像《关张马黄赵传》后评价的:“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陈寿给予了赵云比同灌婴、夏侯婴和黄忠一样的地位。这是恰当而有眼光的。但是,刘备就是没有给他相应的待遇。汉水之战赵云“空营计”大败曹军,刘备视察后极为高兴,大加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可是,却没有给赵云任何升迁奖励。相比于对待黄忠、法正、魏延等人,刘备的处理还是有所区别的。

三、赵云功绩不显待遇不高的原因

赵云有资历,忠心耿耿,有特殊贡献,也能打仗打过胜仗,还有政治头脑、良好品德,顾全大局,可是却没有享受与其他几位“同龄人”同样的待遇。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原因。

(一)赵云主要从事的工作

在刘备入川前,赵云主要职责是保卫后方中枢,即掌管内务,包括刘备的家眷。“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先主以云严重,特任掌内事。”(《云别传》)赵云性格平和稳重、忠心耿耿、谨慎负责,也确实比较适合管勤务及后方警卫等事宜,事实证明这些事赵云都做得好。但是如此下去,赵云势必会少了带兵打仗挣表现立大功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他的功績的确不如关羽、张飞、黄忠、法正、诸葛亮等人,早前的官阶、地位又不如马超。相应的,待遇也就不如这些人了。

(二)没有给赵云机会

本来,赵云主要职责在后勤和警卫,后来即使带兵也带的是偏师,而不是主力,没有被任用在挑大梁上。但是这并非赵云拿不下,而是没有给他机会。比如,汉中之战,黄忠被任命为主力部队长官。黄忠想要袭击曹军的北山粮道,就叫赵云帅军“随军取米”。(《云别传》)可见,擅长打仗的黄忠就看得上赵云;就会用他。又如,夷陵战前,如果赵云不出来劝谏,就会成为刘备的伐吴大将。可见此前,刘备也较为看好赵云,所以拉他一起去。又如,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带上赵云驻汉中,准备第一次北伐。次年,又令赵云、邓芝率军抵抗曹真,自己亲自攻祁。虽然赵云因为兵弱敌强而失利,又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别传》)

赵云之所以长期被安排做“内务”“偏师”这类工作,而不是让他独当一面,打大仗立大功,也有赵云自己的原因。

(三)说话耿直,直言相谏,不看对象

赵云的忠诚,不仅是忠于刘备,还忠于蜀汉国家。所以他才敢于一再直言劝谏刘备,而不是仅仅迎合刘备,讨刘备欢心,或者害怕穿小鞋而不敢劝谏。

赵云劝谏刘备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归还给益州人民,虽然是正确的主张,刘备也采纳了,但是这也恐怕难免不惹人忌恨。

他劝谏刘备伐吴,结果就直接被留在了江州,不让他同去。刘备这样安排并非他很看好赵云而主动给他机会,因为此时关羽、张飞、黄忠都死了,刘备拿得出手的人没有几个了。结果刘备将赵云留下,宁可用冯习、张南等无名之辈。赵云再次失去机会。

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刘禅时期,赵云地位终于有了上升,也能带兵打仗了,可惜年岁已高,没有多少机会了。

(四)赵云不争不抢,淡泊名利

益州既定,“时议”打算将成都田产财物赏赐诸位官员,赵云不仅不为所动,还表示反对。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得罪一些有资格分财物的官员。第一次北伐后,“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云别传》)诸葛亮廉洁奉公,不代表所有人都廉洁奉公;诸葛亮“大善之”,不代表其他官员对赵云都会“大善之”。

不止法正,其他人也并非都不喜钱财的:“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张飞传》)就不见有人不要或退还回来。

关羽不满新来的马超,不敢向刘备讲,但非要诸葛亮说个子午卯酉,才心满意足。刘备要提拔黄忠到显要位置,与关羽、张飞、马超平起平坐,诸葛亮担心三人尤其关羽不满,刘备满不在乎地说:“吾自当解之。”(《黄忠传》)可见不止关羽,张飞等人也有争名的毛病。此外李严、彭羕等人多争权夺利、心术不正。赵云自己不要,还反对别人要,虽然被刘备、诸葛亮表扬肯定,但也会暗中引起有些人不满;也会被人看做不会做人,不会处关系,更没有什么“圈子”。这些也会影响他的升迁。

最后,说说陈寿记载赵云过少的问题。《三国志》将关羽等蜀汉五位将领作为一个合传,即《关张马黄赵传》。赵云名列最后一名。当然,陈寿如此处理,也是对赵云的基本肯定。但五人中,陈寿给予赵云的文字很少(仅多于黄忠),正文仅275字,这还包括趙云的儿子的简历29字在内。[9]前述“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区区九字即属此类事例。甚至,正面表现赵云军事才能的汉水之战,《赵云传》居然不载!(《先主传》也未载)后人对赵云的了解主要是靠裴松之的注。裴注部分,文字多达1094字!(据盛巽昌研究)竟然是陈寿所写本传的四倍!本文论述赵云的许多事迹、言论,大部分是靠裴注所引。就像盛巽昌先生所说:如果没有裴注,“一代英雄赵子龙可歌可泣的业绩也就湮没了。赵云如能起地下而再生,当会敬裴松之三大白。”[10]此话有道理。清代学者李光地就曾疑惑地说道:“(赵)云之美德,皆见《别传》,而本传略不及之,何哉?”[11]我不知道陈寿为何给予赵云的文字如此之少,我只觉得,近年来有人对赵云评价较低,这与《赵云传》文字过少而令赵云事迹作为不显有关。

注释:

[1][4]沈伯俊:《论赵云》,《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90页,第189页。

[2]熊明秀:《埋没的帅才 失意的英雄》,《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12期。

[3]王前程:《论赵云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成因》,《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

[5]谭良啸:《卧龙辅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6][11]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0页,第2530页。

[7]赵剑敏:《析说三国英雄》,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版,第360页。

[8]方北辰:《三国名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6页。

[9]笔者根据“国学导航史部”的《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进行电脑字数统计:《赵云传》字数418字,《黄忠传》字数297字,均含标点符号;不含裴注文字。

[10]盛巽昌:《盛巽昌说三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新学院

猜你喜欢
同龄人待遇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Task 1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感觉“被同龄人抛弃”,不过是错过一班车的焦虑
莫等闲, 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待遇好
本是同龄人 互为好榜样
小巨人的烦恼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