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成都春熙路(三)

2024-05-08 13:23普言
文史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衣裤茶社华西

普言

摘 要:抗战胜利后,成都春熙路成了引领时尚的一大去处。男人、女人们的服饰显得开放,追逐西风;年轻人在华西坝青春岛游泳、谈情说爱,并不顾忌保守人士的非议。

关键词:烫发;游泳衣裤;地球仪

从“大华”出门左拐的二楼上,是春熙北段上有名的“漱泉茶社”。我去过多次。有一次,家里来了贵客,又有急事,母亲让我到漱泉茶社去找接待客户的父亲。我从靠近大华的楼梯口上楼,找到了父亲,完成了差事。印象中,漱泉茶樓比棉花街的茶馆高档得多,并且宽敞明亮,有一百多个座位。进门处有一长方形演出木台,是表演清音、相声、道筒、评书的地方,但我一次未看过。茶社生意兴隆,一分钱一张的热毛巾,1~2支香烟也卖的小贩,人声嘈杂而互不干扰,乐在其中,至今仍然难忘。

茶社还有一特别之处,是临街的坐位从早到晚都有生意,成为春熙一景。在这里可看到春熙路的繁华热闹,特别是那些招摇过市的纨绔子弟,也算一景;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女人的各种装束打扮,时尚而应景,也算一种消遣。

在漱泉茶社两楼梯口之间约有5~7个小型店铺。大概有角梳店、刊刻社、糖果店、小吃店等,其间也有变化,不多谈。这里只谈角梳社,那时梳子以牛角梳子最有名。篦子那时也是常备的,因为那时虱子是很多的,现代人可能要笑话了。记得母亲在这店里买过一根豪猪刺,用来分理头发。后期,塑料(当时叫赛璐珞)兴起,店里也有很多从美国舶来的花花绿绿的塑料碗、筷子卖,还很销得。国家当时很落后,这些低档产品都要靠进口。

豪猪刺是母亲梳“饼饼”(梳“转转”)用的,要梳得漂亮,还要口含红头绳来扎紧,往往在母亲白皙细嫩的脸庞上会勒出两道深深的红痕,久久难消,这是儿时的记忆。抗战胜利后,随潮流母亲也去烫过发,但又觉得太张扬,而最终改为齐耳短发。

这种服饰和习俗的变革在春熙路形成时潮。在抗战及抗战前,老成都人是偏保守的:男人戴瓜儿皮,包白帕子,穿长衫短褂,女人穿大襟衣服者居多;而抗战后,为赶时髦,男人戴博士帽、遮阳帽、鸭舌帽,穿中山装、西服,女人烫头,穿旗袍、连衣裙,有不少足穿高跟鞋。这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老成都的重要变化。

再讲一段往事——华西坝青春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西坝还是沟渠纵横,青春岛就是绿水环绕的绿树成荫的年轻人喜爱游玩的去处。以华西协合大学的大学生为主,他们穿着游泳衣游泳裤在此游泳,也谈情说爱,故取名青春岛。但这遭到老成都保守人士的很多非议,甚至不让子女去玩,认为有伤风化。但年轻的大学生们又不服,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如今岛已不在,不过他们的时髦的游泳衣裤多半是从春熙路买来的。

总之,春熙路对这种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起到了引领时尚、潜移默化的作用。

卖游泳衣裤的几家店正对三益公川剧团,其通新街后巷子。那里是深院高墙,相当清静。

三益公川剧团外右边第一家卖过各种皮箱,也卖过皮鞋。而第二家应该是摄影器材商店。新上海照像馆那时好像还在新南门,离新南门城门洞(儿)不远,是双开间,除拍室内摄影外,也可拍室外风景照。这在当时像馆是少有的。

由三益公再往南走,就是全国鼎鼎有名的商务印书馆成都分馆以及亚新地学社了。它应占5个开间,场面不小。但那时我还年幼,只记得我哥上初中,我随他去买了一本王云五国语小字典;而查字要用四角号码,加上平上去入四声非常烦琐,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我倒是对隔壁地学社的地球仪感兴趣:稍微用手指一拨,它就会转动。这才知道地球是圆的,上面有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接下去应是协合百货行、亨得利钟表行和精益眼镜行。在眼镜钟表店与街口的福泰和公司之间还有好几家(包括街对面)布匹绸缎店(如聚福祥和兴丰绸缎店等)和一家银丝工艺店。那时成衣店很少,绝大部分是买布和料子到裁缝店去加工成衣服的。母亲不太爱转春熙路,但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是要做的,所以只到这几家门店去转转。买好之后,就到凤祥银楼旁边的两家裁缝店去做成衣裤和长衫。我随母亲去过几次,印象中商家都有长长的柜台,台边上码着高高的布匹和绸缎,然后是约1米长的尺子和大剪刀。我当时已学算术,但商店里标的数字和价格都不是阿拉伯数字……母亲耐心地教我去认识它们。老人家始终抱着多学点知识、多条活路的信条,包括这些商用数字,说免得今后吃亏。

猜你喜欢
衣裤茶社华西
我会叠衣裤
我的样子
宣城星级酒店内开设茶社的探索
基于“情绪记忆”的茶社插画和灯具设计研究
百年精诚 誉从信来——走进四川大学华西眼视光之一
在华西人与晚清军事技术近代化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
华西追踪:“战时状态”不见了
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