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2024-05-08 13:22高乐丹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德育

高乐丹

【摘要】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有机融入德育内容,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更多活力,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现实帮助。创设音乐学习情境、优化音乐教学方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延伸音乐训练维度,都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适时渗透德育内容,推出针对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契合的实践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教学实践

小学生對学习氛围较轻松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有一定偏好,对相关的学习活动有一定参与兴趣。教师紧抓学生心理特点,从更多教学角度展开思考,借助多种辅助教学手段,探寻音乐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推出课堂辩论、合作讨论、角色演绎、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等活动,融入立德树人教育内容,让音乐教学与德育形成完美对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多实践机会。

一、创设音乐情境,渗透德育内容

教师通过多种管道搜集丰富德育素材,借助多媒体创设音乐情境,创造更多教育契机,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尤其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其契合性更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1.整合德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具备融合意识,将德育内容适当融入教学设计,让学生顺利接受立德树人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成效。小学音乐学科有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德育相关的音乐素材,不仅为音乐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新鲜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为多样化学习活动的组织提供更多选项,给学生带来更多成长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中完成学科素养和思想品德的提升。

在教学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小鸟 小鸟》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这首童声合唱歌曲,要求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欢快、奔放的曲调,并从爱护大自然的情感角度展开思考。小鸟是自由、美好的象征,歌曲以小鸟为主题,抒发少年爱春天、爱阳光、爱树木、爱花香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首歌曲是故事影片《苗苗》的插曲,上映于1980年,由于时间较久,现今学生接触较少,大多没有听过这首歌曲。教师先播放相关音频材料,要求学生从歌曲旋律和情感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解歌曲特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一定提高,在接受任务后,对于这首音域不宽、歌词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能够快速学唱,感受轻快的旋律和歌词中小鸟雀跃的形象,激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开展学情调研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导致不同学生的兴趣取向、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人文素养等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时,深潜学生群体,做好学情调研,制作基础学情档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针对性推出实践操作活动,并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学力基础,布设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其在契合的活动实践中逐步成长核心素养,避免其产生畏难心理。

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时,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的介绍视频,营造人文学习情境,带领学生了解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颠倒黑白、迫害同胞、冤屈致死的案例,明白人们迫切解脱的心情,为这首歌曲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当学生了解这首歌曲是1976年国家粉碎“四人帮”,结束长达十年黑暗时代时谱写,能够自然对曲调产生共鸣。在聆听这首作品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旋律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七个部分的情感因素,确保音乐学习结合德育开展。音乐学习要关注诸多元素,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展开分析,能够让学生获得更鲜活的学习体验。教师利用纪录片播放,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自然进入深度思考环节,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情感对接角度展开音乐学习,是德育内容渗透音乐学习的有效途径,不仅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还让学生在音乐学习、感知中接受品德教育。

二、优化教学方案,培养德育意识

教师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音乐鉴赏、音乐学唱、音乐创编、律动创编、声势创编等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对学生形成自然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1.融入德育内容

在德育资源整合时,教师做好信息搜集,借助教辅材料、信息技术等管道搜集德育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筛选,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的德育素材,为德育内容融入创造有利条件。学生对音乐学习和德育素材有个性化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技能掌握水平等做针对性调研,推出更多音乐学习活动,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又为德育渗透创造机会。

具备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赞美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心理触动是强烈的,自然打开品德教育程序,潜移默化提升德育成效。教师在教学《真善美的小世界》时,展示迪士尼乐园的图片,邀请学生畅谈游迪士尼乐园的感受。部分学生去过迪士尼乐园,大部分学生都有游其他乐园的经历,能够积极讨论、分享有趣的卡通人物、游乐设施、童话故事等,课堂气氛活跃。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能够识谱视唱、有感情演唱,教师在音乐教学时,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描述的充满阳光和友情的小世界,体会孩子们对快乐、幸福生活赞美歌颂的情绪。学生能够用阳光的歌声、欢快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并对分享生活的美好和快乐产生共情。

2.强化渗透频度

不论是音乐知识的学习还是思想质量的教育,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习活动赋予多样化、趣味性的属性,助力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提升音乐学科德育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围绕学生心理特点推出音乐鉴赏活动,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更多音乐认知,为学生的思想带来相应触动,顺利达成品德教育目标。

在教学《田野在召唤》这首歌曲时,教师结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探索欲的心理特点,展示春季的相关景色图片,要求学生想象自己春游的景象,作一幅春季田野图。在音乐课堂绘制美术作品,是教师做出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教师播放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能够为学生的绘画思路带来更多启发,顺利引导学生感受一群孩子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游玩的欢乐心情,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教师适时融入发声练习和节奏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体验、探究等方法学唱这首二声部歌曲,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音乐学习环节。教师在音乐课堂学习中融入春景绘制学习任务,能够促使学生对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色有更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德育体验

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多种感官的刺激,实践性活动为其带来的学习体验更为生动和深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与学科教学目标相融合,便于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成长思想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增加德育项目

游戏活动、竞赛活动、扮演活动、演讲活动、辩论活动等,都是融入德育内容的有效途径。在音乐作品学习时,教师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作品内涵等教学角度出发,找准时机融入德育素材,创造更多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同时,对作者所歌颂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或作者自身具备的优良品质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音乐,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更多认知和体验。

小学生对故事有特殊情绪,教师在音乐学科教学时,对歌词内容做详细规划,借助歌词内涵,渗透德育内容。在学习《沙家浜》的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首京剧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朗读歌词,让学生通过歌词感受抗日英雄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学生熟悉歌词后,教师再播放京剧,让学生细心聆听戏词的唱腔,并配合音乐完成“走圆场”的基本尝试,模仿京剧人物的亮相动作。学生纷纷加入动作模仿行列,课堂气氛高涨,教师适时融入《沙家浜》的英雄故事: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创新活动形式

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对接学生生活实践,创新音乐训练活动设计,以科学、专业的技术支持,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结合学生好奇心重、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立足德育角度展开教学活动组织,以竞赛游戏的形式为活动增添竞争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重互动中逐步成长思想品质,快速进入学科学习核心。

教师在音乐课堂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学力基础、认知基础等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推出系列表演性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心理冲击,为德育内容的有机渗透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我是中国人》这首京剧音乐时,教师板书“我是中国人”,要求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情感朗读这几个字。学生基本能够以响亮的声音、骄傲的感情、自豪的情绪朗读出来。教师以京剧念白的形式,再次朗读这五个字,引导学生思考京剧念白与日常讲话声调的区别,从而加深对京剧的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教师鼓励学生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分小组创编演绎剧本,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演绎中国人具备的不畏强权、坚韧不拔、团结一心、吃苦耐劳、刚正不阿等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延伸训练维度,提升德育效果

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对接学生日常生活,投放适量音乐作业,延伸音乐训练强度和德育锻炼维度,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生活德育对接

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链接學生生活实际,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又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事物中受到情感刺激。小学音乐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紧密关联,教师积极开发、搜集音乐原型,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适时融入生活相关教学素材,汲取其中的德育信息,使学生内化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加具体的德育训练。小学音乐课堂生活化教学,并在生活信息中挖掘德育素材,教师做出的全新探索,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在教学《爱的人间》这首歌曲时,教师一边播放歌曲,一边组织盲童体验游戏,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竖起耳朵,跟随音乐的旋律,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并分享活动感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碰到桌子、椅子,或其他物品,并在黑暗中产生孤独、恐惧和不安全感,深入了解看不见对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能够理解盲人对光明的渴望,以及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帮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歌曲学唱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依据歌词内容,自主创编一些律动动作,用肢体语言解读歌曲。学生接受任务后,能够积极展开行动,结合原有的生活认知基础,对相关律动做具体设计。在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做集体演示律动动作,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歌曲有个性化感知体验,教师以律动创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以动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挖掘歌曲内涵和思想,为音乐学习融入更多德育色彩,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2.投放音乐作业

不同学生的学力基础、家庭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音乐作业投放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布设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信息搜集、实地观察、唱跳录制、作品诠释、音乐鉴赏等活动,都适合作为音乐作业投放。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邀请家长监督、协助学生完成音乐作业,并以书面、照片、视频的形式回馈到家校信息交互平台,组织其他学生和家长对作业内容进行点评,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内驱力。

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教师在音乐作业投放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业偏爱的心理特点,布设搜集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美好幸福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音乐作品,整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心理特点、歌曲旋律特点、歌曲内涵表达等方面知识,并录制学唱、演讲等视频反馈到家长群。教师定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对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内容进行点评,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及时给予正面表扬,并评选优秀作业,树立学习榜样,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已是教师的共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只限制于思想品德学科、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音乐教师也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元素,以情感内涵、实践活动、生活实际为教学抓手,将音乐知识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既收获丰富的学科知识,提升音乐学习能力,又能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华依.以音育人,德艺并进—谈德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求知导刊,2021(33).

[2]王宸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2(12).

[3]汤章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德育的路径与方法[J].华夏教师,2023(13).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