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2024-05-08 13:22薛丽琼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学科融合语文教学

薛丽琼

【摘要】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将教育戏剧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教学,在创设的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中,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科融合;教育戏剧

“语文教学”与“戏剧表演”本身就有很多相通之处,语文教學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与戏剧表演的“说”“唱”“编”“演”等方面特点不谋而合。戏剧里的说词演唱与剧目表演可以说是语文中“听”“说”和“读”的延伸,而戏剧中的“编”即戏剧脚本,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语文元素,如字词句、修辞、对话等,直接反映一个人语文方面“写”的功底。

一、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什么是教育戏剧

目前在国内,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与戏剧教育(Creative Dramatics)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虽然从实践上讲,两者有一定相似的形式与相通的体验。但从目的意义、途径方法等方面来看还是有所不同,二者需要正确区分开。戏剧是艺术学领域最综合最全面的艺术门类,有戏曲歌剧、音乐剧、话剧、小品、舞剧等,它是侧重于演员角色扮演、人的身体、语言、行为等来展示故事情节的艺术。戏剧教育是培养专才的一种教育科目:编、导、演、舞美、鉴赏都是教育分范畴。而教育戏剧是通识教育,目的是达到学习目标及教育目的:诸如角色扮演、小品表演、课本剧展、演戏剧游戏等都属于教育戏剧的范畴。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戏剧注重的不是能否掌握表演技巧,而是通过戏剧所产生的教育功能。

2.开展教育戏剧进课程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如火如荼推行的今天,戏剧化教学法将在提高学科教学融合以及全面育人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时代的先锋,在挖掘和传承历史文化、文化基因的同时也必须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考将科技融入戏剧的可能。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双重编码等理论支持下,发挥先进的学习技术、人工智能、AR/VR/MR、物联网、5G等优势,与传统教育技术融合重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结构、重赋师生身份。通过跨学科整合,“多环节助力,全程化贯通”的方式提高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效能的实践研究,极具探索意义。

二、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践性论证

为了使教育戏剧更好地助力学科教学,笔者以部分学校为实践基地,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实验研究,从开展课本剧实践(第一阶段),再逐步深化到结合可视化元素开展语文戏剧教育策略的研究(第二阶段),实验学校翻倍增加,研究思路逐步开阔,并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1.第一阶段研究情况

(1)摸底调查。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校开展课本剧的情况,笔者随机抽取了三所小学的三至六年级的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份与课本剧相关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2)结果分析。当问及“你希望能够从课本剧活动中得到什么?”95%的学生都表示希望获得乐趣、表演经验、团队合作经验等。45%的学生希望情感表达方面得到提高;在参与活动后,“欠缺行动力”的情况占比由此前的50.49%下降至13.51%,“不主动参与活动”这一项也由27%降至11%,有70%的学生愿意更深入地去体验。此外,还有30%的学生希望从课本剧中获得荣誉和老师的认可。这组数据也反映了学生认为从自主创编课本剧的活动中可以获得相关的有效经验。对于问题“改编的课本剧会不会引发你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感悟?”70%的中、高年级学生表示会有很多感悟。但也有10%的学生也提出了困惑,他们想要排练课本剧,常常会找不到合适的剧本,如何编剧和语言组织不能得到老师及时的指点。

2.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1)为了形成更加完整的教育模式,推动教师优化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结构,将原来浅层面的课本剧表演以各种立体、多元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笔者在第二阶段的实践研究中,进行了多轮、多层次的深入调研与学习研讨,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验与理论思考,总结出了“153”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引领一线教师通过优化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戏剧化教学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教育戏剧重视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表演过程的生成,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生,无论是编导、导演、剧务、演员、美工,还是观众,都是戏剧课堂的参与者,学生作为主角,居于故事发掘、改编、排练、表演的中心,通过运用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模仿等戏剧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如表达力、想象力、合作力、沟通力、创造力)的提升,以及在同理心、自信心等方面的改变。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我们将之总结为“五自”学习模式。

①自编(或重编)课本剧。小学语文低年段童话单元、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等都有教育戏剧教学方式、方法的渗透。教师如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发掘课本剧的素材,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选择喜欢的课本剧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重新构思故事环节,根据小组合作讨论的要求进行课本剧改编、重编、创编具体的剧本。比如,学生根据语文教材中的《完璧归赵》《落花生》《卖火柴的小姑娘》等创编的剧本。

②自导课本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剧本需要,进行表演前的各种角色的预设、各种场景的营造、各种道具的制作等,让学生能自己安排引导剧本中各角色的表演重点和表演特点,并协调各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

戏剧的其中一个基本特点是要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构成情节结构。部编教材中的许多文本也是具有极强的故事性,情节多表现为起承转合,与戏剧暖身活动、情境叙述、情境深化和反思活动相对应。如三上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方帽子店》,这一课就是围绕“变”与“不变”的矛盾冲突展开故事情节。在对立化的“冲突”中,借戏剧的“情境深化”之特点,紧密围绕“复述”这一单元语文要素。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抄报、思维导图、宣传海报等方式,梳理故事梗概,对人物进行角色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揣摩人物心情等。

③自演课本剧。引导学生团队,结合剧本和个性特征,进行分工合作,让学生自行安排担任不同角色,尝试通过人物扮演法、角色揣摩法、创设情景法、场景造型法、故事表演法、即兴创作法等多种课堂教学范式,让学生登上更大的舞台。

④自制课本剧装备。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剧本,引领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积极开发学生动手参与的项目,如根据剧本需要来创制合适的装备,包括舞台设计、道具制作、宣传海报等。在美术设计的实践中,指导学生用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舞台的背景设计,有些还带有微型道具、微型演员的展现,简直就是一个课本剧的舞台微缩。

三、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操性思考

1.教学目标双原则

在教育戏剧中,教育是内容,戏剧是形式;教育是核心,戏剧是载体。教学中如若忽略这一本质,就可能舍本逐末,南辕北辙。所以,教育戏剧并不要求孩子们表演,重点是让孩子用真实的经验和情感去体会和学习。

2.教师引导为辅原则

教育戏剧的课程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本体、是中心,这种戏剧体验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但不能因为教师为辅就完全放任。教师在课前要负责课程设计和整体策划,并适时为活动中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教师要熟读文本,要对课程进行合理转化和有效的整合设计,特别是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戏剧基本知识,了解戏剧教育的一些原理。如果教师能了解戏剧教育的理论和实操,接受戏剧表演、导演的专业训练,教学中巧妙地将语文学科教学与戏剧因素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强化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3.设计因地制宜原则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门类于一身,教育戏剧设计也应该遵循实际原则,课程目标设定、内容编写、教学设计、开设形式等均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因为其目的在于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而不是追求舞台表演的奢华、极致地呈现。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活动空间有限、教学设备也参差不齐,但师生群策群力地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中完成情境设置、角色扮演、音效创作、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工作,相信一定能高效实现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统一的目标。

4.学生自我评价原则

教育戏剧的反思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戏剧化课程教学法具有即时性、即兴性、不可控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收获都是动态进行的,较难用常规的评价和完成表演的检测结果来呈现,可以采用问卷式、记录式和反思式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另外,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戏剧教学中有很多变化的因素,这些反而是思想火花碰撞、思想融合的精彩时刻,所以要及时进行反思、评价才能在不断总结中提升自我。

5.多学科融合原则

在“教育戏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flash、3dmax、希沃白板等软件以影像化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熟练掌握对视频的播放格式处理转换及剪接加工,借用影像来呈现、界定、统整和展示资料;此外,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融合进行舞台、灯光、服装造型、影像设计等,能有效改进学生学习行为,让探究主动化、学习趣味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小,个人生活经验有限,戏剧的代入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超越时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信息技术和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融合延伸了展演的空间、丰富了视听的语言、重塑了表演的形式、拓展了互动的模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穿插其间,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探究,有利于把个人的感情、经历投入文本中,拓宽了分享与交流的途径,从而赋予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四、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成效性验证

戏剧课程与学校教学品牌深度融合,把读书立体化,把读书生活化。在学校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展示中,学生以喜欢的经典书目为蓝本,或唱或跳,或演或说,把“书”形象生动地再现舞台,让学生深化读书内容,理解人物品质,体会文章感情。同时,灵活多变的舞台给了学生一方展示的天地。

五、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语文学科中融入教育戏剧的可视化艺术实践框架已初步成型,并将在以后的推广落实中不断改进,对于开展课本剧、小品剧和舞台剧的成效我们有以下体会。

1.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戏剧融入中小学语文经典阅读,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学科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经典阅读教学过程中自主阅读、独立思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语文与艺术学习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脉络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2.助力教师自我成长

对于教师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是对现有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既给了一线教师教学理论层面的指导,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更新,也督促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有助于教师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改善语文教学生态,更好地融入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跨学科学习、项目化教学”等新的理念。

3.促进跨学科创新发展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课本剧充分体现学科融通这个特点,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联合开展,让展现内涵的方式更丰富、更有趣、更有效。而语文课程標准的革新又给教育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将跨学科的多种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教育戏剧更容易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使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语

教学中利用戏剧化法可以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现及协作交流能力,培养儿童的人格和自信,激发儿童创造性,助力于培养创新性人才。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有的教师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认为是一种课业负担,不能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和实践。教师戏剧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缺乏也是实际面临的问题,教师如果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的指导能力,学生的戏剧表演只能停留在浅层次。同时,研究戏剧教育也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对心理知识的缺乏也是目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岑健林.可视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07).

[2]倪晓芬.戏剧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02).

[3]王少华.小学语文戏剧化教学的学理分析及其实施路径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2023(02).

[4]岑健林,何蕴毅,黄颖,等.可视化学与教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学科融合语文教学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