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域下“快乐读书吧”的教学研究

2024-05-08 13:22蔡三青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小学语文

蔡三青

【摘要】部编版教材重视知识的系统性,配合语文要素、按照各年级的阅读训练点设计了“快乐读书吧”。教师要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将语文要素和阅读方法渗透到其中,从形式、模式、策略这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小学语文

“快乐读书吧”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特色栏目,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阅读的快乐,打开他们的阅读视野,帮助他们掌握一系列阅读方法。在“快乐读书吧”的活动中,编者采用有机融合的方式,整合通读、细读、研读等阅读形式;纵横比较、立体观察等阅读模式;情境感悟、情感交流、意义建构等阅读策略。这样有助于指导学生系统化地掌握语文要素和阅读方法。为了促使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基于整本书阅读视域设计“快乐读书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了解阅读形式,掌握阅读模式,运用阅读策略,进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水平。

一、驱动主题任务,丰富整本书阅读的形式

1.梳理故事情节,通读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形式,了解通读、细读、研读的具体方法和使用目的,这是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不同主题的驱动任务,规划“快乐读书吧”阅读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結合具体需求选择阅读形式。在整本书阅读中,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是展开后续研究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设置“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指导学生掌握通读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之一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教师可以选择《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设计一系列阅读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形式。围绕“梳理故事情节”这个阅读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三步走,掌握通读全书的基本方法。第一步,分析书籍封面、标题,展开猜测,思考作品的主人公可能是谁,会发生什么故事。第二步,阅读作品的目录,找出目录中提到最多的人名,该人物可能就是作品的主角。此后根据目录猜测主角经历了什么事情。第三步,阅读作品的开头部分,初步了解故事的社会背景,然后从头到尾通读作品。在读到目录中提到的故事情节时,可以适当放慢速度,其他时候则可以快速浏览。教师要让学生在通读后尝试概述故事情节。在通读中,学生可以先翻看开头,再浏览全书,并结合目录搞清楚整本书讲述的是什么故事。这样有助于他们整体了解作品,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2.分析人物性格,细读

在通读过后,学生基本上已经了解了整本书的内容是什么,下一步教师要设置和细读文本有关的任务,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人物形象,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这有助于他们进一步读懂作品。

在“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快乐读书吧”中“小朋友互动讨论”总结出的阅读方法,说说这里面有哪些方法适合深度分析人物形象。例如:“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这一条“讨论内容”表示可以采用“批注”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写下阅读感受。“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出来。”根据这一条,可以总结归纳出“摘抄法”,明确细读的目标是什么。此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讨,让他们说说在“批注、摘抄”后,还要采用什么处理方法。这样就将“细读”中最重要的“整理、分析”环节引入进来。在“整理、分析”环节,要按照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找出其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技法,是否体现了人物精神、性格特点等。通过批注、摘抄、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学生了解如何展开细读。他们明白除了通读以外,还可以运用细读法解读人物形象,掌握了更丰富的阅读形式。

3.辨识艺术风格,研读

在细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艺术风格探究类任务,引导学生进入到研读的状态。通过对比辨析、交流讨论,学生可以辨识作品的艺术风格,并掌握研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子,探究其艺术风格。首先要引发学生对“艺术风格”的关注,这时可以借助“快乐读书吧”中其他学者对作品风格的评价。如卢梭认为:“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而已。”利用该评价,可以将学生引入探究情境:“为什么卢梭认为‘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是该小说的“注释呢?该小说和科学类著作在语言表达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样便将学生引入到对比辨析的情境中,在他们有所感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他们参与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如何评价《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风格。如有一名学生表示:“该作品中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内容,展现了人如何在大自然中立足。但是和一般的科学类著作相比,它的语言又显得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故此,我认为它的风格是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读、细读、研读是阅读整本书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合理运用,能丰富整本书阅读的形式。不仅如此,它们还代表着学生循序提升阅读感悟水平的不同阅读阶段。教师可以结合这三个阶段设计驱动任务,指导学生深入解读特定的阅读主题。

二、聚焦衔接共生,创新整本书阅读的模式

1.横向比较,习得表现手法

“快乐读书吧”要求学生打开阅读视野,在课内阅读中掌握各种阅读方式,在课外拓展中进行迁移运用。故此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聚焦课内外的衔接共生,让学生在课内掌握选篇的阅读方法,然后拓展到课外整本书阅读中。这种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语文要素,提升阅读思维能力。教师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衔接共生的活动设计。第一个方面是采用横向比较的方式,让学生采用“1+X”的阅读模式,用一篇课内作品带动学生阅读其他课外作品,习得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三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之一“小故事大道理”涉及的是“寓言”这个文体,教师可以采用“内外衔接共生”的模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什么是“寓言”。在“横向比较”中,安排学生阅读《陶罐和铁罐》等课内作品,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该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现出了铁罐和陶罐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继而,教师安排学生参与“1+X”的解读。他们可以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说说有哪些作品中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除了对比以外,还可以看到哪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包括衬托、象征、照应、反衬、烘托、渲染等多种方法,教师要分析“1”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X”,寻找同类型的写作方法。

2.纵向铺排,辨识文体特征

衔接共生模式的第二个方面是采用“纵向铺排”的模式阅读,它指的是采用梯度设计法,用螺旋上升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逐步深入地辨析某个特定文体的特点。

在“小故事大道理”主题阅读中,学生要辨识的是“寓言”这个文体。第一步,先让学生整体感受寓言的文体特点。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寓言总是通过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道理。”第二步,让学生深度解析《陶罐和铁罐》等作品,并且从文章篇幅、语言特点、结构特点、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详细总结寓言的文体特点。这样学生深入解读寓言文体,总结出以下特点: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具有讽刺性和教育意义;常常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第三步,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结合寓言特点分析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和同伴分享。如有一名学生从主题思想角度解读了《农夫和蛇》,认为其说的是:坏人的本性不会变,所以不能对他们心慈手软。这三步采用纵向铺排的模式,难度逐步提升,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彻底掌握“寓言”文体特点。在“纵向铺排”中,学生先初步感受了某文体的特点,进而总结归纳这些特点到底是什么,最后在整本书阅读中深度体会该文体的精妙之处。

3.立体观察,发展演绎思维

“立体观察”是衔接共生模式的第三个方面。它指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多元思维的方式,“立起来思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所读作品。然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尝试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经过不断推导,得出具体或个别结论。

“小故事大道理”主题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寓言、总结“道理”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立体观察、演绎推理的方法完成该学习目标。在立体观察阶段,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总结寓言主题思想。如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分析题目、分析开头或结尾、分析各段落的重点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联系实际感悟。这些方法涵盖面比较广,有助于学生发展立体观察能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总结“分析寓言主题思想”的一般方法,可以总结为:分析寓言中的具体词句(包括题目、开头、结尾、重点语句);分析寓言的内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结合自身感悟分析。最后再安排学生阅读《伊索寓言》整本书,运用一般性方法,推导出某个具体故事使用的思维方法。如有一名学生运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解读《狼和小羊》,总结主题思想:“坏人会用各种借口欺负弱小者。”在“立体观察”中,学生先全面分析所读作品,掌握阅读此类作品的一般性方法,然后再活学活用,运用演绎思维法,试着解读其他的作品。

三、秉持坊的理念,探索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

在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活动策略时,教师要秉持“阅读工作坊”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筑轻松、愉快的阅读情境,让他们合力完成某项任务,提升他们互动交流的效率,促使他们获得更多阅读感悟。

“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是五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主题之一。由于古典名著和小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故此,教师要先设计教学情境,帮助他们进入体验阅读状态。运用图文展示法,可以呈现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等《西游记》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語言描述法,可以给学生讲述《西游记》的片段,让学生猜一下这段出自哪一个故事。运用表演体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西游人物的了解,想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说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子的,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如有一名学生认为猪八戒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懒虫。他觉得“猪八戒”的形象很像自己的父亲,父亲下班后总是躺在床上,不做饭、不洗衣,而且饭量还很大,这些都让妈妈很恼火。教师要通过图文展示、语言描述、表演体会等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个体生活体验,让他们沉浸在自主阅读的情境中。

2.深度交流,触动情感共鸣

在“阅读工作坊”中,参与者要积极讨论,在交流互动的情境中激发情感共鸣。故此,教师也要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交流兴趣,提高其交流效率,让他们触动情感共鸣。

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教师可以拟定一些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工作任务,如“课本剧编演”就是一种很好的任务。在编演过程中,学生要完成以下一系列任务,包括:选择一段大家都印象深刻的情节;分析一下主人公有哪些感人的举动并探究其原因;谈谈这些情节为何会激发自己的情感共鸣。如有一个小组决定编演“唐僧念紧箍咒,赶走孙悟空”的场景,认为这段故事让自己很有感触。从唐僧虽不忍却仍念紧箍咒的举动,能看出他对孙悟空怀有疼惜之情,但是作为师父,又要对他严格要求,故此内心十分矛盾。从孙悟空不忍离开唐僧,能看出他对唐僧有情感,不愿意离开唐僧,但是自己大错已成,不奢望师父原谅,故此才只能拜别师父。在交流中,学生一致认为这段情节展现了浓烈而矛盾的师徒情,让自己想起了自己犯错时,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容易引发共鸣。故此,他们选择将其编演成剧,演绎出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主题,让学生以阅读工作坊的形式合作讨论,通过提问、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激发内心的情感。

3.意义建构,生成价值认知

“阅读工作坊”的活动理念是要促使团队成员凝聚智慧,进行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评价策略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建构,是否生成新的更优的认知图式。

在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创作一篇“读后感”,写一下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谈谈自己总结出了哪些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此后,安排学生参加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活动,分析谁的解读更深刻,掌握的阅读方法更有效。评价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看看学生能否在阅读中获得个性化感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有促进作用。如有一名学生认为西游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可以让读者产生“照镜子”的感觉,能结合这些人物反思自我。二是看看学生是否提升了元阅读能力,知不知道有哪些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否在特定的条件下选择这些阅读策略。如有一名学生总结认为可以借助批注法辅助阅读,还可以使用图表整理阅读的内容。有了这些感悟,表示学生不仅完成了整本书阅读,更进行了意义建构,提升了认知水平。意义建构是“阅读工作坊”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分析自己的阅读情况,看看自己是否生成了有价值的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整本书阅读活动能促使学生“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然而,小学生在阅读形式、阅读模式、阅读策略方面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深刻,很难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科学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快乐读书吧”探究活动,将语文要素和阅读方法渗透到其中,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整本书,进而提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宗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模式应用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1(34).

[2]卞士玉.活用多元媒介,敲开阅读之窗[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05).

猜你喜欢
快乐读书吧小学语文
《快乐读书吧》的教学策略
“快乐读书吧”童话导读教学设计
《读读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基于“快乐读书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