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读图助学策略应用

2024-05-08 13:22鄢仁棕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鄢仁棕

【摘要】教师从整合图表资源、解读图表信息、填充图表空白、延伸图表训练的教学角度出发,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图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识图、说图、读图、析图、填图能力,引导学生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在图表资源开发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创意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多样化实践活动中得到观察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读图教学;教学实践

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图表、分析信息能力,对图表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认可度较高,教师对接学生认知水平、兴趣取向、理解能力、观察能力等,设计针对性实践活动,细化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分层次布设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完成地理知识的内化,逐步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教师依托读图教学设计多样化学习活动,在帮助学生建构全面的、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的同时,科学调度学生多元思维,让学生在读图互动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

一、整合图表资源,启发生本观察思维

1.创设说图趣味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识图说图的学习兴趣,教师创新教学方案设计,创设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融入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元素,为调度学生观察思维提供助力。教师结合地理图表内容特点,创设相应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和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便于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学习成果。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公布”时,教师以各类学习问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针对性传授降水的概念、降水与降雨的区别、降水的测量方法、降水强度等级划分、降水的季节变化等知识,为学生识图、说图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在说图学习环节,教师展示降水量分布图的图表,引导学生剖析图表的组成因素,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对降水量分布图形成初步感知,知道降水是一种大气现象,并能根据生活经验积累描述降水的几种形式。在说图情境创设时,教师借助“中国雨极”之称的火烧寮、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中国降水最少的新疆托克逊县、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的降水量分布图作对比,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小组进行说图表达,强化学生对降水量分布图所蕴含知识的理解。

2.组织说图实践活动

教师为说图教学活动赋予开放性、灵动性属性,组织更多形式的趣味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思考、实践中达成学习共识,在分享交流中碰撞出更为丰富的思维火花。教师创新组织游戏活动、竞赛活动、辩论活动等趣味性活动,为识图说图学习提供更多载体选择,激发学生主动说图热情,并在学生识图、说图的过程中适时传授相关学习技巧,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在教学“地图的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认知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以学校为中心的周边小区地图,要求学生寻找自己家所在的小区在什么方位,结合地图的比例尺估算自己家与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远。学生在小学已有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经历,且对学校周围建筑和景物较熟悉,能够顺利正确辨别地图中的东、西、南、北方位信息,只有在距离估算时会出现思维分歧,致因是对比例尺的解读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组织说图活动,鼓励学生梳理自己的辨别方位的技巧、计算的过程,并归结成学科语言进行分享。在说图环节,教师鼓励其他学生主动发现说图的错误之处,以及纠正的方向,课堂学习气氛高涨。学生在纠正他人和被他人纠正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图表分析、表达能力。

二、解读图表信息,增强生本逻辑思维

1.设计析图学习问题

为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思维的调度,教师在析图学习活动组织时,设计多层次引导问题,以问题带领学生有方向地进入地理图表解读中,提高学生析图深度和课堂学习效率,为学生内化学科重点、难点奠定基础,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更加全面、准确。多层次针对性问题的投放,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又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注重地理析图学习问题的投放,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活动组织时,围绕七大洲、四大洋空间概念建立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征、分界线的重难点进行学习问题设计。如:世界上有哪几个大洲和哪几个大洋?面积最大的洲和面积最小的洲的分别是什么?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赤道穿过了哪些大洲?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在哪里?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特点,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内的图片素材,逐一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学习思维被顺利启发。教师通过学习问题的投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了解地理读图、析图技巧掌握的重要性,以及图表应用的价值,并通过地图的解读初步形成“脑中世界地图”。

2.推出析图多重互动

互动学习活动不只局限于小组交流讨论,在析图活动组织时,教师不妨融入课堂辩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挖掘各图表的表象联系和内在关联,建立学科知识认知起点,发挥互动学习的锻炼价值。地理图表有自身特点,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为学生展开互动操作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获得有效成长。

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探索欲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强的学习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内驱力。在“地形图的判读”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利用多媒体展示“和平精英”这款游戏内的地形图,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要在山体的什么部分进行“跑圖”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山脊和山谷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样的位置会出现河流,如果你处于平地该如何藏匿身形等问题。游戏地形图的展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玩游戏的经验积累,对地形图进行细致解读,组内讨论学习气氛高涨。学生通过对地形图的分析、解读,对接自己游戏经验,挖掘先从整体分析地区位置,再从研究部分地区特点的地形图分析路线,掌握析图学习方法,改善读图、析图思维习惯。

三、填充图表空白,强化生本发散思维

1.开展填图读图训练

教师借助教学内容中的图表素材设计相应学习问题,是常规教学操作。为了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学生学科眼界,教师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思维习惯,创新填图训练模式,推出多样性、多元化读图填图训练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改善学生认知思维习惯,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性学习契机,让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逐步提升地理知识应用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化模式。在教学“多变的天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新填图训练,邀请学生到讲台操作相关电子设备完成读图、填图操作。这种针对性的填图解题模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地理图表知识掌握成效,又为学生描述天气和展示析图方法、填图技巧提供机会。这种填图训练的考察范围有限,作为补充,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要求学生收听天气预报内容,在地图上为相应地区补充相应的天气符号,锻炼学生对常用天气符号的掌握和应用熟练度。除此之外,教师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手段,适当组织学生自主绘制天气图、制作地形图等,保护学生参与学习训练的热情,让学生在这些创意填图训练中了解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2.探究填图读图内涵

填图学习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更多温习机会,让学生在再次学习和探索中巩固学科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品质。为了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传统填图活动基础上进行创新,为填图活动赋予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属性,助力学生突破固定思维的禁锢,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建立地理知识认知基础。在填图环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进展,并在其探究成果之上投放更多角度的启思问题,为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阶段提供助力。

教师倡导开放性、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借助丰富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地理知识认知体系。在教学“地球和地球仪”时,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记忆经线、纬线、北极圈、南极圈、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等概念,以及纬度变化规律、应用特點等知识,教师设计趣味性的填图活动,通过给出泰坦尼克号失事地点坐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绘制这个坐标在地图上的位置,并分享自己判断的理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绘制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极圈、回归线、180°经线、高中低纬分界线等特殊经纬线,画出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等。这些实践填图课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通过读图、填图训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对各概念的理解记忆效果愈加显著。

四、延伸图表训练,培养生本立体思维

1.投放图文转换素材

为了图文转换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整合丰富的地理图表素材,为图文转换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素材选择。在图表素材整合时,教师结合不同图表的读图方法、训练目标,以及蕴含的知识特点进行划分,有机融入更多辅助性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图表中的核心知识要素,为学生理解图文转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方法提供助力,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丰满。

在“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材内容中对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介绍较少,这为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三个宗教的节日、建筑、文化、习俗等比较吸引学生,教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取向、学力基础等,搜集、筛选相关拓展资料,集中展示世界六大语言和三大宗教分布图,要求学生进行图文转换:哪几种语言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为什么亚洲东南部使用汉语人数较多?为什么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不是人数最多的汉语?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在哪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发源地是哪里?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完成图文转换的学习过程,亦是立体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精选典型性较强的图表素材,针对性布设图文转换任务,引导学生在学科核心知识的内化中完善构建地理认知体系。

2.布设图文转换任务

设计图文转换任务内容时,教师基于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综合考量多个地理知识领域,投放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知识才能解决的图文转换问题,引导学生对接融合多个领域知识,巩固学生知识掌握熟练度,提升训练效度。为了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图表素材进行拓展,从更多角度设计学习问题,还可以对接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跨学科知识,布设综合应用的训练任务,其训练效果显著。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方面内容。教师围绕聚落的基本形态,布设图文转换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包含聚落特征的地图素材,研究不同聚落形式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与乡村景观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完成看图写文的语言转换。在作业成果展示环节,有的学生以建筑、道路、绿植覆盖率等景观角度出发,分析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的学生从信息流通、教育条件、医疗条件等方面阐述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有的学生借助工作收入、时间支配等数据,论证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等。教师肯定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并以专业性、鼓励性评语对学生加以激励,激发学生坚持学科训练的信心。延伸图文转换训练任务的布设,有利于拓展学生地理知识面以及立体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地理读图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图表素材承载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借助多种教辅手段,整合丰富的图表资源,创设灵动、开放的学习情境,并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学习需求,推出系统性识图、读图、说图、析图、填图实践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延伸训练环节,教师科学投放图文转换、搜集素材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丰富形式的训练活动中形塑地理认知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斌.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23(09).

[2]张慧.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3(22).

[3]单晓梅.试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29).

[4]谷丽莎.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研析[J].知识文库,2023(18).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对初中地理教材中“活动”教学内容探析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