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素材的运用策略

2024-05-08 12:39刘旭艳杨金英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素材小学数学

刘旭艳 杨金英

【摘 要】教学素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载体。精心准备、合理选择与智慧运用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具体运用时,教师需要注意素材的情境性、“数学味”、生成性和一材多用。

【关键词】教学素材 小学数学 数学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2-75-03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达成培养学生“三会”的课程目标和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教学目标,强调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由此可见,教学素材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载体。精心准备、合理选择、智慧运用教学素材,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素材的价值认识不全面,加工与运用教学素材的意识与能力不足等,存在着素材选择随意、素材处理简单、素材运用不当等问题,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本文从数学教学素材的界定入手,分析数学教学素材的理论基础,阐述运用数学教学素材的意义和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素材的运用提供参考。

二、数学教学素材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数学教学素材的概念

教学素材是经过精心选择、加工提炼的适用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视频图像、教学图片、多媒体软件等。必要时教师需要通过增添、删减和完善等方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处理,找到材料与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素材承载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材料的同时理解掌握材料背后深层次的学科知识。[1]

本文提到的数学教学素材是指教师为了落实数学学科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灵活整合的,与数学知识、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能力的教与学的材料。

(二)数学教学素材的分类

从呈现方式上,小学数学教学素材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文字类素材。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向学生呈现的素材资料,如学习任务单、习题集、错题集等。二是图表类素材。主要是以各种表格和图片形式向学生呈现的素材资料。三是多媒体类素材。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卫星地图、VR等技术工具,以音頻、视频、图像等形式向学生呈现的信息资料。四是实践类素材。主要是师生通过实践活动,在调查、访问、参观等中获取的数据或信息资料,以及师生的手工作品等。五是现场生成类素材。主要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现场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其中,教师资源指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和需求灵活采用教学策略生成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错误等,通过对这类资源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学习效率。[2]

(三)数学教学素材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环境具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关键要素,学习者在情境中建构知识,通过协作和会话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观点对数学教学具有启发意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教师围绕数学核心知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建构主义理论是数学教师精心准备、合理选择、智慧运用素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并且实现数学知识转化的理论基础。

三、数学教学素材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强调“素材的选取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等”,要求“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源于学生现实的各种学习素材应当真实可信。例如,设计的问题情境客观存在,提供的数据可信且具有实际含义,需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确实存在”。由此可见,教学素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深入挖掘贴近学生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的教学素材,并将其适时适当地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让“三会”的课程目标、“四基”“四能”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探究数学新知的好奇心。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隐含着很多美,如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板块中蕴含着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在具体教学中,借助中国园林建筑图片、剪纸、脸谱、中国结、七巧板等素材,既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形与几何表象,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渐形成空间意识与几何直观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特征中体会到数学深层次的魅力,逐渐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对图形和物体特征的理解,拓展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应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将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数学教材内容、数学情境、数学具身认知活动、数学学业评价相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3]

四、数学教学素材的运用策略

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具体运用时需要注意素材的情境性、“数学味”、生成性和一材多用。

(一)注意素材的情境性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寻求现实世界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注意对素材的深入挖掘和精细加工,从学生视角选取具有趣味性、生活性、情境性的数学教学素材,在兼顾素材与教学内容适切性的同时,注意辨识素材来源的真实性和素材本身的科学性,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借助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复习学过的面积单位——平方米,以学生熟悉的南宁市南湖公園湖面面积为切入点,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我们之前学过的面积单位太小了,不适合表示南湖湖面面积,怎么办?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大胆想象。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发掘新的面积单位,借助常用面积单位表,因势利导给出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学生在“创造—辨析—规范”这一系列探究活动中认识与理解“公顷”这一概念。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建构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的表象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公顷表象时,尽量从学生视角出发选取教学素材,借助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社区等场景,提供相应的卫星地图,通过估一估、描一描、走一走、算一算,从直接感知、对比感知、间接感知、空间感知四个层次,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公顷并建构公顷表象。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无论是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还是校园、公园、社区卫星地图的选择,都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场所,对教学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和精细加工,既兼顾了教学内容的本质,又使得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注意素材的“数学味”

注意素材的“数学味”要求教师关注数学的开放性、探究性、应用性。

第一,小学生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与自身的直接经验不一致甚至冲突的现象,以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学生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上,教师要多关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第二,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引进数学概念、证明数学定理、解答数学习题等都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究,教师在对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安排上,要多关注探究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第三,小学高年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因此,教师对此阶段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要多关注其应用性,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时,由于课本中原有的教学素材介绍百分数的角度比较单一,不利于引发学生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的深度思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调整,将学习任务单改编成图文并茂的数学绘本“百分数游记”,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感悟数据分析,在化静为动中有效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基于“百分数游记”绘本收集百分数的应用情境,说明其在具体情境中表示的意义,并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感知百分数是两个数量倍数关系的表述,加深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设计针对性练习时,教师将练习设计分布到新知探究的各个问题串中,这样的练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百分数游记”绘本的生成问题进行判断辨析,实现深度感悟。教师通过绘本巧妙地将有关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知识融入“衣食住行玩”中,以“班服的含棉量是80%”为范式,为后续探索“食”“住”“行”“玩”中的百分数意义和读写提供了直观支撑。这样的练习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数量关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意义和读写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在绘本相应主题板块中,教师还增设了微课二维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扫码观看微课,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探究活动。

在“百分数(一)”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处理既体现了数学探究的开放性,又能通过有趣的数学绘本与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思考的层次性,促使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情境的选取上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入手,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注意素材的生成性

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善于利用现有素材完成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多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鲜活素材,补充预设课堂中不具备的教学资源,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并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公顷相关内容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使用结果充分反映出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些课堂生成资源正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还能为后续学习素材的选择提供参考。

(四)注意素材的一材多用

多角度挖掘一个素材的数学意义,能够在课堂中架起学生思维切换的支点,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感知—理解—运用”的知识建构。因此,教师除了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身边已有的鲜活教学素材,还要注意挖掘同一素材的多用性,即一材多用。教学素材的一材多用包括三重内涵:一是素材的多次使用和连续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同一素材贯穿整节课的新知探究,实现“一境到底”,让学生对数学新知的载体及其对应的例题记忆深刻;二是素材的巧妙使用和变式使用,做到一材巧用;三是充分挖掘同一素材中蕴含的丰厚的育人价值,做到一材尽用。[4]

【参考文献】

[1]杨丹.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教学素材选取与运用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10.

[2]张秀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J].青海教育,2023(5):51.

[3]李若红,夏志芳.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素材的选用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23(7):40-42,23.

[4]李方红,姜锡春.素材鲜活 活出精彩: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2(11/12):49-51.

猜你喜欢
教学素材小学数学
关于“比的意义”教学素材的思考
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
刍议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对于作文教学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