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角下信息科技主题化学习的探索

2024-05-08 12:56张艳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张艳

【摘要】主题化学习可以活动、专题及解决问题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也就是说主题化学习具有情境性、应用性、整体性等原则特性;其中通过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方式的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更是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以及学科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关键词】单元教学;信息科技;主题化学习;实践探索

主题化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者多个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那么围绕该主题所开展的内容则成为学习对象。这一点完全符合教师在单元视域下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二者可以进行完美融合。本文依据二者之间的联系来探讨如何合理地在单元视角下开展主题化学习。

一、基于认知特征,秉持主题化学习的原则

1.情境性,凸显育人价值

主题化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即在开展主题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情境的建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将自身代入到所要学习的主题之中,专注学习。

例如,在教学“网络小公民”的时候,教师就会发现因为信息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很早就接触到网络,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很容易被网络上的环境影响,经常会出现浏览各种违规信息的情况,并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导致计算机感染病毒。面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形,教师就可以利用主题化学习的情境来向学生展示如何做到文明上网。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一名正在上网的人员,这个时候在浏览的页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则跟游戏相关的广告,看这名学生是否会点开查看;教师或者另一名学生可以伪装成其他上网人员,向这名学生发送一定的信息“转发这个链接可以得到红包10元或者是一个免费的游戏皮肤”,然后再观察这名学生会如何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关闭广告并不理睬这则骚扰信息,因为广告可能是一个植入式的病毒,而链接也同样如此,很有可能给正在使用的计算机带来安全隐患,从而泄露自身的信息和影响后续使用。主题化学习的情境还可以很好地彰显育人价值。因为主题化学习的情境通常是学生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很容易引起共鸣。在这种共鸣下,学生的三观可以得到充分培养,从而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2.应用性,熟悉数字工具

主题化学习还应该包含一定的应用性在其中。即教师在开展主题化学习的时候应该注重应用性这一特点,学生应该通过主题化学习来熟悉信息科技中各种数字工具。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的时候,教师会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计算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学生就不是很熟悉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计算机”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熟悉如何使用计算机。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的介绍刚开始的计算机—包括显示屏、主机、鼠标、键盘这四个最基础的组成部分。那么它应该如何使用呢?这种台式机在使用前应该先看电源是否连通,在电源连通的情况再开启对应的电源按钮;然后在这个时候再通过观察显示屏操作鼠标和键盘。也就是说主机是计算机的大脑,显示屏是计算机的“面部”,而键盘和鼠标则是计算机的“手和脚”。计算机关闭的时候显示屏需要利用按钮来关闭,主机则是利用系统中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就会明白计算机各个组件最基本的作用,并尝试在课堂中去熟练使用这些组件。主题化学习的应用性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应能力,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中发现信息科技各种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3.整体性,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化学习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识的整体性。教师应该确立学习主题后,对这个主题进行多层次的优化,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主题获得整体的、全面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下载和安装软件”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因为有着“下载网上信息”这节前置课程的存在,学生在下载软件方面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学生对于安装以及安装软件后的具体流程并不清晰,这个时候就要依赖主题化学习的整体性来解决这个问题。软件下载的是关于软件的安装包,那么在下载完对应的安装包以后需要让安装包运行,这个时候就跟下载一样,需要选择安装的位置。有些学生这个时候会选择安装在计算机的C盘中,但这是个错误的选择。除此之外,软件安装完成后软件的安装包是否还需要存在,这也是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涵盖在主题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个具体的探究过程,学生就会发现下载和安装软件跟单纯的下载网上信息还是有区别的,并会对这个过程建立自身的认知,从而在以后很好地复刻这个操作。主题化学习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知识的完整,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构建信息科技的知识框架。

二、指向认知逻辑,搭建主题化学习的支架

1.问题链,激起思维冲突

主题化学习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为学生存在着活跃的思维,“问题链”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刺激其思考。

例如,在教学“认识‘我的电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链”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尝试主动去了解“我的电脑”。学生在初次学习这节课时首先产生的念头会是“我的电脑我会不了解?”这恰恰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矛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链“‘我的电脑跟我的电脑真的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其中的区别在哪里?‘我的电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没有‘我的电脑是否可以?”这一连串的问题首先会让学生清晰地感知到“我的电脑”与我的电脑应该是有区别的,然后学生就会开始围绕这些问题去思考,去寻找答案,看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课时的印象,更是可以凝聚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去探究二者的不同,以此来形成和建立对其的深刻理解和认知。“问题链”更是可以很好地为学生指出自身思维上的不足与缺陷。学生可以通过“问题链”来审视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找出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及时查缺补漏。

2.任务群,跨越学科时空

主题化学习的整体过程离不开“任务群”的指引。良好的“任务群”需要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去解决,这意味着学生可能需要跨越学科以及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教学“玩转键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任务群”来很好地锻炼学生使用键盘的能力。即通过组合类型的任务来打破学生对于信息科技的认知,使得学生重新认知信息科技这门课程。因为学生在上一课时“驾驭键盘”已经熟悉如何使用键盘,那么在这一课时首先要做的一项任务就应该是巩固上一课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再去熟悉更多掌握键盘的使用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键盘的使用这一主题化学习中产生以下的“任务群”—熟练键盘的使用方式,正确使用键盘;掌握更多键盘可以输入的内容;联合不同的学科创作出不同的内容。这一“任务群”的出现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因为信息科技居然可以跟其他学科有联动,这意味着可以利用信息科技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节约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这样“任务群”的出现不仅可以完成最基础的主题化学习,更是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并重视信息科技这门课程。“任务群”更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完成“任务群”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信息科技。

3.作品集,展示阶段成果

主题化学习的评判标准教师可以利用作品来进行,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画多边形”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经常会自行比较各自画出来的图形,并且在其中还具有一定的评判标准。那么在这节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在主题化学习的最后增设“作品集”这一项目,让学生展示各自画出来的多边形,然后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评价。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会自行根据前面所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对多边形进行设计,并尝试通过拼接组合这两种图形来画出最好的多边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会得到一定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充分思考;同时学生也会充分去挖掘画图软件的功能,看其中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更为便利的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画出一个美丽的多边形。由此一来,学生对于画图软件的应用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更好地掌握画图软件功能,使得主题化学习得到充分发挥。

三、聚焦认知素养,加强主题化学习的融合

1.版块融合,达到融会贯通

信息科技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将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容进行融合,从中找出其更为核心的主题,然后进行主题化学习。这样可以进行多阶段的学习,促进单元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的时候,教师会发现这一节课时与“驾驭键盘”“玩转键盘”“键盘打字”这三个课时之间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可以将这几个教学版块进行融合,将其融合到“键盘的正确使用”的主题化学习中。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这一主题,从而逐步地学会如何正确使用键盘。如“认识键盘”可以转化为键盘的布局、各自符号的含义等;而“驾驭键盘”“玩转键盘”可以转化为手在键盘上的位置,正确打出自己想打的内容等;最后的“键盘打字”则是学生展现具体成果的时候。那么经历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首先会认识到键盘并不是随便使用,然后也会对键盘出现的历史背景产生兴趣,从而具体了解这些工具的历史;同时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于键盘的使用也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可以在以后更好地使用键盘这一工具。各个单元版块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利于融会贯通,更是可以帮助学生良好地架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加深其对于信息科技的认知和理解。

2.学科融合,拓展时间空间

主题化学习还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师可以将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然后将其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化学习,拓展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例如,在教学“画方形和圆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曾经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过跟图形有关的内容,将数学与信息科技进行融合;并将其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按照数学的特点在信息科技课堂上画出数学课堂上的方形和圆形。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更是辅助学生进行了信息科技的学习。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画图这一软件在电脑上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这种情况下,学生首先会回忆数学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尝试将这些特点在画图上进行具体的展示。如正方形的四边相等,那么这个时候学生就要用画图去画出四条长短相等的线段,并且还要将其拼接成一个正方形。因此在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学生对于画图软件的掌握情况,如果学生对于软件不是特别熟悉的话就很难画出一个合格的正方形。由此看出,學科之间的融合可以拓展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其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对具有联系的学科内容进行良好的复习。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可以扭转学生看待信息科技的角度,学会从其他的方向和角度去看待信息科技这门课程。

3.实践融合,培塑创新精神

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在开展主题化学习时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这样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例如,在教学“美化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同一个图形根据自己心中的想法进行美化,看看谁美化出来的最终图形最好看,并且要能够运用到校报的宣传中。这个时候,学生首先会查看校报的内容,看校报的内容具体是哪一方面的;然后学生又会对原始图形进行描绘,看哪一部分可以进行修改和美化。如校报是跟青春运动有关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联想到跑步、打球、游泳等各项活动,其中的主人公必是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对原来的图形进行美化,从中构建出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以及运动的具体方式。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开展无限的遐想,从中可以看到自己能用的图形,并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和美化。这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以便学生可以做出充分美化后的图形。实践活动的融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这些恰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更是在日后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主题化学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其最基本的学习素养,帮助其构建良好的学习思维,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全面理解知识,更是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看待知识。但是教师应注意学习主题应围绕学习单元所创建,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内容,培养其信息科技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晨.谈创客教育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19(07).

[2]王瑜.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的社团评价实践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20(47).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