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

2024-05-08 12:56胡志攀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部编教材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胡志攀

【摘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目标要求,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依据单元或者课文特点,采取恰当方法,扎扎实实地推进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部编教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中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呢?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

一、整合学习情境,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方能获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境的整合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境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通过真实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度与广度。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结合本单元人文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出激发学生参与的整体性学习情境。教学时,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向世界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情境任务,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学校近期要迎接一批外国客人,需要选出几个讲解员,向外国客人介绍我国优秀灿烂的中国文化,请大家做好准备,想一想自己想向外国客人介绍我国哪方面的传统文化,自己需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资料,准备怎样向外国游客介绍。”在这个学习情境的引领下,有学生以“传统节日这样过”为主题进行介绍,有学生以“纸是这样发明的”向外国客人做讲解,有学生以“一座走过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桥”为主题进行介绍,有学生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主题进行介绍,这些学习情境任务都是围绕着一个大的学习情境“向外国客人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的,具有整合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教师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在对单元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出真实的学习任务,把阅读与表达贯穿其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传承了我国优秀文化,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合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整体化认知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学习应以结构化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获得等为载体,并通过结构化学习过程来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与关键的能力。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如何把学习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整合,并从如何落实语用及核心素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等出发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其次,教师还要从不同文章的类型对学生的结构化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設计。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整合设计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结构化认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在“传统节日这样过”这个学习任务的落实上,教师可以把《古诗三首》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整合起来,带领学生从古诗情境走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再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回到古诗中的学习情境。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三个子任务:学习古诗,了解古人过节习俗;搜集资料,介绍中华传统节日;练习写作,分享我们家的节日。同样,对于“纸是这样发明的”这个主题情境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纸的发明》一课的教学与课后“选做”和“语文园地”中的部分内容整合,设计出这样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了解纸的发明;整理资料,介绍纸的发明;搜集资料,探究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的发明。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与“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的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读桥、议桥、画桥、赞桥等活动,设计出这样几个学习任务:这座桥为什么能够走一千四百多年?这座桥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流连忘返?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与“日积月累”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学习,然后通过以下学习任务的设计来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这幅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清明上河图》。关于我国的历史名画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引领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系统化整体化认知,更好地传承祖国文化。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中,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整合学习情境,并依据单元不同课文的特点,整合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任务的落实来落实单元双线目标,抓住了单元教学的重点,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避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分散割裂感知学习现象的产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三、整合学习方式,形成阶段性学习成果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感悟、体验和创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要能够结合语文课程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整体设计,以帮助学生形成阶段性成果,落实核心素养。

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中,在对学习情境,学习内容整合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外国友人参观的场面,把本单元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这几个环节分别是:“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节日”“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精妙绝伦的中华建筑”“精彩无比的中国绘画”。依据搜集资料,通过丰富的形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这些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让学生采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进行具体的说明,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优秀文化,这种活动形式集阅读、鉴赏、交流、写作,表达等为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现象的产生,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合理地规划与整体的设计,要注重阅读、交流及表达交际等活动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发挥,要将发现、探究、人际交往等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真正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四、整合学习资源,实现语文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教育的大趋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也要走向交叉、开发,融合之路,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资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能够合理地运用教材,要能够把纸质文本、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等多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使语文学科走向综合化,可以使语文知识技能在多学科领域中得到发展与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为例,为了真正把本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把语文学科的学习与其他学科内容关联起来,实现跨学科学习,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场域,开阔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显得更加全面而又深刻。学习《赵州桥》需要把语文与建筑结合起来。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需要把语文与美术结合起来。这个学习的过程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也是跨学科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适切性与开放性,所选的学习资源要具有实用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心理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出学习资源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而教,要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而教。教师要注重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互相吸纳,要加强对学生优质学习资源的整合,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对生活资源及语文学科知识在多领域中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把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的整合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江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样式新探[J].教育界,2023(35).

[2]周洁.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3(12).

[3]陈傲燕,梁玉龙.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3(06).

猜你喜欢
部编教材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把脉汉字教学,凸显中国意趣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