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2024-05-08 12:56张超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小学科学新课标

张超

【摘要】小学科学是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多个科目的内容,也是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渠道,教师应增加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通过活用信息技术、创造科学条件、联系日常生活、开展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发现代化、多形式、多场景与探究性课程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标;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新课标提出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增强探究实践等要求,指出小学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必须在要在新课标导向下开发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还能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奠定牢固基础。

一、活用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化课程资源

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自然也要脱离传统,转为开发信息资源整合的课程资源,利用网络上优秀的资源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开放性、丰富性,改变对科学的印象,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目前在教育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微课两类,教师应灵活利用两类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进行选择,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开发现代化课程资源。

教学“观察月相”一课时,考虑到观月的实施难度很大,再加上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教师无法组织学生直接观察月相,于是制作了观察月相的多媒体课件,该课件由各类信息资源构成,包括一系列清晰的月相图、月相变化的模拟动画、其他人的观测实况等。教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上的内容,模仿观察与记录月相的过程,将月相的变化过程通过表中圆圈的涂色范围呈现。学生表现得很激动,认为自己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太小了,看不清楚,教师所提供的多媒体图片十分清晰,使月亮更加的漂亮,也方便其进行月相的观测。在情绪的引导下,学生积极配合,主动进行月相的观察,并连续观察多个日期的月相。

教师在实验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开发小学科学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与观察素材,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最低的教学成本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掌握,还能独立总结出科学概念与规律,给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了现代化课程资源的应用。

二、创造科学条件,开发多形式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必需的科学实验器材、用具、材料等,还可以在教学环境中增加更多氛围性素材,例如著名科学家的照片、事迹,科学标本、模型的陈列柜,还有科普书籍柜等,能营造更好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校园环境也能作用于科学教学,校园内有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有绿化植物、小动物等,这也能为科学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体会到科学的趣味。

在“做大自然的孩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内自然环境最佳的区域,让学生观察区域内有哪些动物、植物。学生在外面轻松愉快地散步,四处张望着进行环境观察。有学生发现很多麻雀在树枝上站立,教师将谷物混合而成的麻雀饲料放在空旷地面,引来一些麻雀前来食用,学生也想尝试,但是麻雀立即飞走。教师指导学生,在给麻雀喂食的时候,要注意当下的情况,刚才只是做个示范,但平时不要喂麻雀,除非是极端天气对麻雀进行救助,避免麻雀产生依赖,破坏其原有的生物习性。还有学生发现灌木丛中长了红色的果实,地上还有一些白色的菌菇,教师制止学生触碰,强调野外的植物果实和不明菌类不要触碰与食用,在远处观察即可。结束一段时间的自然观察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世界是一个整体,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而人类无法离开生态系统生存,应主动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教师为学生开发了自然环境资源,为学生创造了科学条件,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自然观察,跟随学生的脚步提供適时的指导与解答,逐渐深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掌握知识,对动植物相关的科学知识产生领悟,了解到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重要联系,唤醒学生的科学意识,并调动其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联系日常生活,开发多场景课程资源

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校园与家庭,学生的家庭中也蕴含了很多课程资源,能够与校园内的课程资源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填补学生离开校园后的学习空白。很多学生对科学学科存在误解,认为科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关联,在生活中也往往缺乏发现科学的眼睛。教师通过生活类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在科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实现多场景的科学教学,增强学生的科学感知力,并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科学活动,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同时,落实家校合作教育。

“椅子不简单”一课涉及到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物品—椅子,学校内只有课桌椅供学生观察,学习资源有限,因此教师让学生回家观察椅子,包括餐桌椅、电脑椅、沙发椅等。学生回家进行观察时,与家长产生合作,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辅助学生完成科学观察的家庭作业。在次日的科学课堂中,所有学生都上交了科学观察报告,观察对象的涉及范围很广,除了生活中常见的椅子外,还有野餐椅、摇椅、按摩椅、花园铁艺椅等特别的椅子,为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教师将优秀的报告进行展示,揭示本课时的主要内容,强调有物品是用单一材料制成,也有物品由多种材料制成,而常用于做椅子的材料包括木头、金属、塑料、皮革等,具备各自特性,适用于不同的椅子结构。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的形式。本课时的内容仅靠课堂资源无法覆盖,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回家利用日常生活资源开展科学观察与探究。在此过程中,家庭资源为学生提供较大帮助,家长愿意积极配合教学,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观察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研究对象范围,有效发挥了家校共育的作用,实现多场景的科学教学。

四、开展社会实践,开发探究性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特征是探究性,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内的探究活动,但很少开发课外的课程资源。科学渗透在世界的方方面面,不能将教育目光局限于教材,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存在限度,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开发探究性的课程资源。社会实践有多种类型,考虑到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质,教师应主要通过社区场所、公共场所开展社会实践,加强科学课程的探究力度,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展“书的历史”教学时,教师认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较少,为了扩充更多的教学内容、开发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前往附近的市级博物馆,观看书的历史相关内容的展览,同时接受文化熏陶,习得其他的历史科学知识。在展览中,学生了解到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观看了造纸术应用的表演,明确了造纸的流程,学会了古代的造纸方法与现代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材料不同。而用纸制作书的主要原因是更加书写方便、装订便携、容易携带,将材料进行加工和升级后,就能使纸的性能发现改變,比如在纸上刷上油就能够实现防水的功能。学生表现得十分激动,在馆内不断走动,有拿着相机摄影的,也有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的,还有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时不时询问教师相关问题,整体的学习氛围十分融洽。回到学校后,教师再将参观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邀请学生发表感想、回答问题,发现学生对知识点都比较熟悉,能准确给出问题答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为了开发探究性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市级博物馆作为实践区域,其为封闭式的展馆,且安保措施齐全,能有效保证学生的实践安全性,博物馆的参观内容不仅包括造纸术等课内知识点,还涉及到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能掌握多元化的科学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加深了其对科学的热爱。

在新课标导向下开发多元化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能有效提升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新一代科学教育者,教师应该明确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整合科学教学资源,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科学学习体验,使其产生更深入的科学认知与感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雪菲.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

[2]李卫东.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宁夏教育,2022(12).

[3]方列平.基于开放性思维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3(20).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小学科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