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价值、资源开发与实施策略

2024-05-08 12:56张红娟
新教育·科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德育价值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张红娟

【摘要】德育和美育是五育的重要构成内容,是实施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德育与美育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相互促进,互为一体。

【关键词】小学美术;德育价值;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通过五育并举实施立德树人。当前,部分学校中有两种欠妥的德育方式,一种是灌输式德育,另一种是强压式德育,这两种德育都不太科学,效果也不是很好,空洞地说教显得苍白无力,高压管制容易伤害学生。教师可以在美育中渗透德育,在德育中发挥审美功能。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价值

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而且具有德育功能,小学美术教育的德育价值主要體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美能够给人快乐,愉悦人的心情。美术作品不仅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大都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感知体悟作品的崇高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2.提高学生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力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事件或行为的对与错、好与坏作出判断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行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比较差,他们有时对美丑、善恶分不清,造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导致道德行为发生偏差,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当前德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用道德的眼光鉴赏美术作品,在美术作品的分析和判断中,获得审美感受,提高道德判断力。美术鉴赏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道德熏陶,得到人生启迪。以美育人起到德育无痕的效果,有益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品质。

3.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中国有“美德”一词,把美与德紧紧连在一起。美是指美好的事物,德的古义是得到,意思是说美好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一切,现指美好高尚的品德。“美德”表明了美与德的关系,有美就有德,美好的东西可以蕴育良好的品德。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归属感等道德素养。美术教育可以辅佐道德建设,可以助推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效果。

二、小学美术德育资源的开发

美术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欣赏、创作等美术活动,去陶冶和感化的情感、思想、道德,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与行为习惯。小学美术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带领学生善于观察发掘,善加利用,可以提升德育效果。

美术是文化的传承,美术是历史的见证,不同时期的经典美术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象征中华文明的美术作品,去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术德育资源的开发有两个渠道,一是美术教材,二是生活源泉。小学美术教材由专家精心编写,具有极高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元素,融美与德于一体,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资源。譬如,“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一节关于中国青铜艺术的专题欣赏课,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作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美学视角去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认识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的贡献,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小学美术德育的实施策略

无论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美术社团活动中,亦或在班级活动中,都可以通过以美育德。在小学美术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趣美情境中渗透德育

美德是美育与德育的结晶,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化。美与德互为促进,美的场景是蕴育德的沃土,给道德的种子提供了萌发的良好条件。小学美术德育的实施是一种渗透,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润泽,不是喋喋不休地说教。渗透式德育需要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形象具体的场景增强学生直观感知,促进学生的态度体验与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积极投入美术学习活动,趣美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创设趣美情境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可以采用故事设境。譬如,在教学“我们的节日”一课中,笔者借助电子白板,给学生播放不同民族的节日场景,欢快的音乐,动人的舞蹈,营造一个美好的意境,热闹丰富的节日,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景,优美的动作,灿烂的笑容,深深感染着学生。

2.审美欣赏中浸润德育

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欣赏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美与德两个维度去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受到耳濡目染,通过审美欣赏浸润德育,帮助学生提升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革命历史题材的画作时,给学生介绍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革命英雄人物不怕牺牲、爱党爱国的伟大精神,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和民族精神。可以在文物古迹的欣赏教学中实施德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润泽学生心灵,培塑学生人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还可以借助一些美术作品的专题欣赏,对学生进行道德文明教育,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譬如,笔者发现班上有些同学有鄙视农民、环卫工人等现象,对自己的父母是农民而感到自卑。于是,笔者借《最受尊敬的人》一课教学之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笔者为学生讲述铁人王进喜的故事,组织学生观看环卫工人劳动的视频,了解各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引导学生欣赏“父亲”“雷锋”“医院护士”“生命的敬礼”等美术作品,从人物形象中解读他们劳动的艰辛,感悟他们劳动的光荣意义,使学生懂得每个行业都有值得尊敬的人。

3.创意实践中开展德育

创意实践能力是学生美术学习中必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包含了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两种能力。创意实践能力在美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历练并形成。创意实践活动是一种做思结合的活动,是手脑联动的过程,创意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还是开展德育的大好时机,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美术创意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为喜爱的一种美术活动,形式多样,有创意绘画、泥塑、剪纸、雕刻等,每一项创意实践活动都是开展德育的契机。美术创意实践活动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式,迎合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学生可以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亲手造型表现,创造美术成果,创意实践增强学生美感体验与成功体验,提高美术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成效。例如,“元宵节里挂彩灯”一课,笔者在向学生介绍彩灯的起源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组织学生设计和制作彩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互助与精益求精的品德。美术创意实践活动大大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主体探究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美术创意实践活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向美向善,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美术还有助于班级管理,笔者在班级管理中经常借美育德。笔者在教室内张贴悬挂一些精美的书画作品,营造一种浓厚的美育氛围,用艺术美熏陶感染学生,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笔者在班级举办一些美术作品展,把学生的一些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张贴在展板上,给问题学生搭建展示个性风采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的美术创意实践活动,将身边的好人好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把身边的一些道德模范人物用泥塑的方式展示出来。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不仅历练了审美创造能力,而且从中汲取了道德养分。

【参考文献】

[1]樊皓斌.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绘画水平的策略[J].学园,2020(35).

[2]叶朝珠.与生活融合,构建多彩小学美术手工课程[J].新教育,2022(32).

猜你喜欢
德育价值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大学生篮球选修课的德育价值研究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民俗的德育价值
学生游戏的德育价值及游戏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