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视野中柯尔克孜族历史的根与缘

2024-05-09 10:42郭春颖
文化学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柯尔克孜族李陵

张 旭 郭春颖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的重要论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深度阐释。56个民族共襄盛举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明根脉以及族际交融都隐匿在华夏历史中,唯有溯源而上并深刻认同身为“石榴籽”的必然性和价值感,才不会如浮萍一般漂泊无依。

一、柯尔克孜族文字发展中的博采众长

一个民族的文明最初可能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我们称之为口述史,但随着文明的繁荣与壮大,文字也就应运而生了,有了文字记录,一个民族的文明才能永久地流传下去。柯尔克孜族文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起源和发展是一代代柯尔克孜族人民智慧集结的成果,更是在中华文明的包容下各民族文字相濡以沫、相辅相成的结果。各民族文字的互动不断强化着中华文明的载体,使得中国文字乃至中华文明坚定地向着伟大复兴迈进。

(一)雏形期的象形文字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柯尔克孜族最早被称为“鬲昆”或“坚昆”,其文明发祥于现今的叶尼塞河上游流域至阿勒泰一带[2]。在叶尼塞河流域的古岩画中,存在着形似牛羊和圆顶毡房的简易图腾,这就是古老游牧民族最初的文字——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它由轩辕皇帝的史官仓颉在“谷雨”时节所创。2010年,联合国将“谷雨”时节对应的4月20日定为联合国中文日,并于次年以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东巴文和甲骨文为主题举办了研讨活动,一举证实了象形文字“中文之根”的地位。即便在语译学还未兴起的时期,文字上的同根同源也能为柯尔克孜族等众多象形文字持有者搭起文明互通的桥梁。

(二)简化后的尼文

雏形期的文字终究比较稚嫩,笔画相对烦琐,时常影响记录的速度。后来经过不断地简化,产生了一种更为科学和系统的拼音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简称尼文,又称突厥文,该文字还隐约可见所表意物品的形状,字形有待进一步规正。鄂尔浑—叶尼塞文曾在回鹘、黠戛斯等多个古代民族中传承并发展,逐渐衍变出了以基础字母数量不同、字体形态不同的多种尼文。各类衍生文字与相关民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不同版块,是各族人民为扩充“中华文字大家庭”所贡献的民族智慧。直至西迁以前,鄂尔浑—叶尼塞文及其衍生文字都是柯尔克孜族远古祖先记录日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符号。

(三)归元后改用察合台文

柯尔克孜族文字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变迁,在柯尔克孜人历朝历代的发展中,由于战争等原因,丢失了自己所使用的一部分文字,等到动荡平息以后,柯尔克孜人为了融入新的生活区域,开始努力学习该地的通用文字。比如柯尔克孜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所在的西域地区归属于元代的察合台汗国时,开始改用了察合台文,日常交流也改用察合台语,察合台文也是一种拼音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形成的。随着疆界的消融与察合台文的普及,栖居于察合台汗国的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上日趋频繁而且深入,这为新式柯尔克孜族文字的形成悄然打下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察合台文已经与现代柯尔克孜族文字非常相近了。

(四)新式柯尔克孜文的诞生

俗语有言,“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和文字得益于这样一段段曲折而又丰富的经历,一读一写,博采众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建制的越发规范,柯尔克孜族的文字也开始不断蜕变,柯尔克孜人尝试着从斯拉夫字母和维吾尔文上借鉴长处,终于在1981年,柯尔克孜族文字从察合台文中脱胎而出,创造了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新型分支——新式的柯尔克孜文,这种文字的特征就是从右向左横写,利用30个字母呈现出单写、词首、词中、词尾四种表现形式。不容置疑的是,柯尔克孜文字的愈承愈新、愈演愈烈是在中华文明的包容下各民族文字不断互动的结果。

二、通婚开启汉柯两族的血脉交融

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最忌讳独角戏,各族人民交互往来的剧本早已写就。根据《汉书》记载,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先祖之一“坚昆人”是赤发碧瞳的白种人,长得颇具异域特色,非常符合在许多影视剧和纪录片中所展现的西域人特征,与如今黑头发黑眼睛、长相上更偏向于汉族黄种人的现代柯尔克孜族人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为什么柯尔克孜人的形象会出现前后如此之大的变化呢?这一切要从汉朝时期的一桩通婚说起。

(一)汉将李陵与匈奴公主拓跋式通婚

根据《汉书》记载,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的柯尔克孜族祖先(也就是坚昆种族)是赤发碧瞳的白种人,那么为什么柯尔克孜人的形象会出现前后如此之大的变化呢?

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起,中原和西域各国正式开展大规模的商贸往来,西域的皮制品、奶制品流入中原,中原的农业和手工业也相继传入西域各国,坚昆人的农业、手工业开始兴起,初步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和手工业为辅的经济形态,逐步向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和生产模式过渡。除了这些经济上的交互往来,更令人瞩目的还是汉朝与西域各国的通婚制度,这项制度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时兴起,又在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时达到繁盛,起初只是统治阶层之间的“和亲”,大家耳熟能详的有远嫁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还有西出光禄塞的明妃王昭君。后来这种中原汉人与西域少数民族联姻的风俗慢慢传到了民间,不同民族的血脉也渐渐地开始融合,西域少数民族的长相便随之出现了变化。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有一桩非常著名的通婚开启了汉柯两族血脉交融的亲情史,那就是汉将李陵和匈奴公主拓跋式的婚姻。那么两个人是为何结为夫妻的呢?众所周知,汉武帝一直渴望开疆拓土,所以汉朝将士们远征匈奴的脚步从未停息过,而李陵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武帝时期官至侍中、建章监。李陵在历史上被人所熟知得益于发生在公元前99年的那场浚稽山之战,这场战争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之一。当时汉武帝听闻身为名将李广之孙的李陵弓马娴熟、爱抚士卒,颇有祖父遗风,便派遣他率五千步卒从居延出兵策应李广利带领的主力部队,行至浚稽山时,李陵的军队被匈奴单于三万骑兵包围在两山夹道内,虽然军队凭借精妙的排兵布阵和将士的英勇顽强多次突出重围,但终因敌人的不断增兵而死伤殆尽,孤立无援的李陵也不幸被俘。且鞮侯单于经过此次交锋,对李陵的军事才能非常欣赏,使尽浑身解数竭力招降李陵,还准备纳其为婿。李陵起初是拒绝为匈奴做事的,直到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在他远在长安的妻儿老小身上:因汉武帝误信奸人谗言错把李陵当作叛将,下令将其一家满门抄斩。经历了灭门之痛的李陵下定决心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担任右校王后,负责管辖的区域正好是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也是柯尔克孜族先祖生活的地方。李陵在匈奴生活了20余年,于公元前74年病故。自此以后,李陵的子孙后代继续与坚昆人通婚,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二)黠戛斯使团远赴大唐认亲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唐朝。公元648年,距李陵之死已经过去了700多年,一支来自唐朝西北边陲(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俟利发失钵屈阿栈的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在那个万邦来朝的盛唐时期,来自四面八方的使团可谓是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特殊注意,因为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首领失钵屈阿栈自称是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氏宗亲,要跟唐朝皇帝“认亲”并归顺唐朝。因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为了师出有名,自称是飞将军李广之后,自此便有了绵延274年历史的李唐宗室。其实,同样的手段,三国时期的刘备也用过,为了得到汉朝旧部及其后人的拥护,他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打的也是匡复汉室的名义,所以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也是基于这一点来认亲的,我祖先是你祖先的子孙,那么你我同为族亲也就顺理成章了,后来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如愿被封为了左屯位大将军,黠戛斯成为了大唐的眷属国。需要大家着重注意的一点是此次出使的黠戛斯人皆为黑发黑瞳,与祖先坚昆人的赤发碧瞳存在显著差异。而远在南疆尉头国的柯尔克孜同胞也不甘落后,不仅在血脉上同汉族人交互交融,在家国情怀上也与大唐人保持了一致,尉头国自此改名尉头州,并入唐朝版图,归属龟兹都护府管辖。由此看来,一脉相承的两个分支虽然各处天南地北,但在精神和信仰上终究是保持一致的。

三、在内忧外患中与中央军同仇敌忾

辽阔的疆土是由各族人民守卫并开拓的,新疆作为边陲重地更不能例外。从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到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再到元代的北庭元帅府以及明代的“羁縻”卫,取“故土新归”之意而定名为新疆,从古到今,新疆始终与中央政权同心同行,新疆各族人民更是对中央政权保持着高度的认同与维护,尤其在攘除外敌和平定内乱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始终与中央军同仇敌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助力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

在柯尔克孜族协助清廷抵御外敌的过程中,准噶尔部落绝对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势力。准噶尔部落从明朝时期就开始不断扩张,后来战火从准噶尔盆地外溢到塔里木盆地,致使迁入天山山麓和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保卫国土和同胞,柯尔克孜人毅然与中央军同仇敌忾,在乌什地区重创了叛军,柯尔克孜人传唱的史诗《库尔曼别克》详细记录了英雄库尔曼别克及其随从在吾曲古城英勇反抗准噶尔部落卡勒玛克人残暴统治的史实。同时代的柯尔克孜人对此深有共鸣,始终坚信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抗分裂势力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大无畏的气概。

(二)与清军合力驱除沙俄侵略军

光绪八年(1882),新疆遭遇沙俄屡次入侵,但幸得左宗棠坚持进疆,西北领土才得以保全。当时对于是否出兵新疆,朝堂上的政见并不统一,因为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同时遭受着外国列强的入侵,清政府处在一种顾头难顾尾的尴尬境地。此时,左宗棠站出来据理力争,他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一句话点出了新疆在国防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新疆没有东南沿海繁华的经济,没有中原腹地熙攘的人群,也没有东北三省肥沃的土地,但它作为“毗邻八邦,守望京师”的西北战略要地,骨骼里一直铭刻着属于自己的铮铮誓言,那就是“吾省虽瘦,必卫华夏”!柯尔克孜人深谙脚下疆土的战略地位,在对抗沙俄的过程中始终与清朝政府军并肩作战,为祖国领土的保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结语

中华民族历史的车轮能够滚滚向前,每个民族作为坚韧的轮辐(1)轮辋和辐条的意思,对应前面车轮的比喻。都不可或缺。古语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成同心大道,就必须从历史中追本溯源。无论是文字发展、血脉相融还是协防卫国,各族人民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到与他族同胞的不解之缘,寻到身在中华大家庭中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正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深刻表现,也正是这份认同感在无数个和平或是战乱的年代将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柯尔克孜族正是以华夏历史为基,以他族历史为伴,其文明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中愈传愈新,愈传愈盛。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柯尔克孜族李陵
柯尔克孜族民歌调式结构与称谓再探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玛纳斯》音乐国内外研究综述
柯尔克孜族历史的感性讲述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跨国历程与现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