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与挑战:新时代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

2024-05-09 16:55伟,多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吉林吉林省

王 伟,多 海

(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宗教研究室,吉林长春 130062)

进入新时代以来,吉林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省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而团结奋斗,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

一、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一)健全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

健全完善新时代民族工作保障机制,确保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落细,不断提升民族工作科学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1.健全完善民委委员工作机制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委员单位通报全省民族工作动态,坚持送阅资料报刊,在委员单位中率先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通过书面调研、实地考察、现场座谈、专题研讨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定期调度工作情况,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会同委员单位制定政策法规,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联合开展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

2.建立健全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

结合民族工作实践,制定《吉林省民委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工作方案》,确立日常工作联系制度、主要节日慰问制度、表彰和学习培养制度等三项制度。利用多种形式,不定期征求代表人士对民族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沟通联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

(二)促进各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吉林省把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坚持,针对民族地区实际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1.深入落实兴边富民行动

出台《吉林省“十三五”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将兴边富民作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分配的重要政策因素,提高资金分配所占比重。通过兴边富民行动,着力破解边境人口流失等问题。实施沿鸭绿江、图们江以及西部科尔沁草原特色村镇廊带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打造兴边富民重点城镇。

2.全面推进重点民生工程

注重民生领域发展,支持民族地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万户,开展重点江河治理项目27处,完成全省11 个民族县(市)农村饮水安全和山洪灾害防御预警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修建内通外连高速公路1 000 多千米、农村公路2 700 多千米,改造危桥130 多座,新增供水管线200 多千米,供气管线230 多千米,供热管线450多千米,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深入实施长吉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区域合作、对外贸易等重点工作,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3.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筹措专项资金,重点打造民族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实施惠民项目1 300余个,有力带动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重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镇)130 个,其中39 个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入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扶持养殖产业、丰富经营形式等多项措施,全省民族地区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73 个行政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认真落实民贸民品政策,为民贸民品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补助。一系列惠民举措增强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抓手

吉林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主要抓手,丰富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内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断延伸和拓展。

1.强化民族团结的政策指导

坚持以党中央精神为总纲,立足服务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谋划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务实措施,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制定《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等,将其纳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2.充分发挥民族团结示范引领作用

吉林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53 年延边州就在全国率先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并成为一面旗帜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定期开展“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评选活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双百”示范工程,先后有44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4 个基地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截至2019 年,吉林省共有149 个集体187 名个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获得表彰。延边州连续5 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民族团结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区域联动,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深层次影响力。

3.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载体

一是拓展特色活动。通过创新开展“兴边富民爱民固边”“民族团结邻居节”“民族团结·富民固边”等特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二是开展节庆活动。指导和支持自治州、自治县举办成立周年庆祝活动,使广大群众感受到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三是组织专项工作。通过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现场会、开展民族团结创建互观互检活动等,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四是打造主题场所。指导辽源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示馆,推动四平市、延吉市丰富完善红石榴广场、民族团结广场,支持珲春市升级打造“边境民族团结示范长廊”等,以实体化宣传教育促进全省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4.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创新实施“两筑基、两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不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3]延伸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内容,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延边州将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提速等八大工程紧密结合,探索出了“1+8”创建模式。以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延吉市丹英社区、吉林市韩屯村为代表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起点线片面的全方位示范创建格局。

(四)开展系列化宣传教育活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

健全完善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全过程,搞好社会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

1.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省各级党委(党组)工作要点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宣传思想工作规划。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多样化教育实践活动。[4]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等,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

2.发挥大中小学主战场作用

吉林省尤其注重发挥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战场的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校内活动等各环节,引导广大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搞好行业和社会宣传教育

坚持传统与新兴媒体并重、线上与线下并举,在设立宣传展板和标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在全社会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国家民委一报两刊、“吉林民族宗教网”官方网站、“吉林民族宗教”微信公众号、“吉林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北方民族》刊物等,推介全省民族工作动态,宣传各行业、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五)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开展系列化专题研究,加快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

1.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吉林省历来高度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文化的沟通交流和社会整合作用,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近年来,在全省设立95个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和民族乡镇民俗文化展示馆,确定20所中小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30个少数民族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和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赛事活动,2017年成功举办第七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龙舟比赛暨吉林省首届少数民族龙舟赛”。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19 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夺得34 个奖项。2021年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剧目《海兰江畔稻花香》等荣获最佳舞美奖和优秀剧目奖。

2.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能推进平等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的经济整合与共同性发展,为各民族文化的黏合通融提供平台与媒介。[5]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民族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方案》,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民族学校工作,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朝鲜语“三协”、蒙古语“八协”交流活动,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搭建各民族群众沟通和认同的桥梁。

3.积极开展民族学领域学术研究

在民族研究领域持续发力,助力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认识和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组织学者编撰出版《吉林少数民族丛书》《北方民族论丛》《吉林民族宗教工作30年》《吉林省民族问题研究报告》《吉林民族宗教志》等一批学术著作,完成“满族记忆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等众多省部级课题,出版《吉林蒙务》《吉林省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民族古籍著作。整合省内学术资源,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吉林卷》编纂工作,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工程。

(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基础

吉林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基础。

1.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放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牢牢把握支持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个关键任务,发挥“一州三县”等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科学谋划发展道路,通过加快发展不断缩小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强化综合治理能力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综合治理能力,坚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开展民族领域网上负面信息专项治理,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有家园。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大局出发,正确引导涉及民族因素的舆论舆情,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突发事件,排查化解风险隐患。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及时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协作共赢”的工作格局。

3.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编制出台《吉林省城市民族工作手册》等政策文件,从规章层面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维护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促进各部门协同联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设立民族关系协调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等平台载体,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智慧社区建设,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各民族群众感受归属感。

二、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成效

吉林省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展现出积极成效。

(一)政治引领,凝聚团结奋进的吉林共识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各级党委的凝心聚魂作用,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把为民族工作办实事作为硬任务,推动全社会齐抓共管民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员干部理论学习不断深化,政治素养不断提升,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持续增强,全省各族人民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吉林共识,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二)经济繁荣,积蓄振兴发展的吉林力量

吉林省始终把实现各民族的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支持少数民族走出贫困、走向富裕,推进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规划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城镇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民族地区重要战略发展项目陆续上马,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龙边境经济合作区、延吉(长白)开发开放试验区成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全国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成为民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沿鸭绿江、图们江以及西部科尔沁草原特色村镇廊带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建设成为民族特色旅游的新品牌。[2]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了新动能,积蓄起振兴发展的吉林力量。

(三)文化兴盛,展现开放包容的吉林精神

各民族的语言、思维逻辑、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生计方式等均有差异,但是在吉林大地上生活着的各民族均有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并存已是常态。这得益于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内涵,尊重各民族的差异,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注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中华元素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吉林精神。

(四)社会和谐,传播团结稳定的吉林声音

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利用好党史馆、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馆、非遗博物馆、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场域,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各民族心中。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得以彰显,民族关系更加亲密、和睦、和谐、融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向全社会传播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吉林声音。

(五)生态文明,凸显绿色美丽的吉林形象

吉林省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打响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和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十三五”末,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长白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东部天然林保护、中部黑土地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效益凸显,东辽河、查干湖治理保护等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6]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拯救项目,对东北虎、豹、中华秋沙鸭、东北红豆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修复,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描绘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欣欣向荣、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美好景象,凸显了绿色美丽的吉林形象。

三、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面临的挑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吉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民族团结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民族领域保持和谐稳定。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些成绩还是阶段性的,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一方面,从当前国际形势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鼓吹“普世价值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领域对我国进行插手和打压,破坏我国民族凝聚力、团结力。世界性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也在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我国国内民族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为我省民族和谐稳定局面带来一定干扰。另一方面,从我省自身来看,广大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理论知识的储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各方参与下,吉林省形成了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热潮,但从实地调研情况看,个别地方还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停留在“条幅”“标语”“宣传板”上,在有形有感有效贯彻落实方面做得还不够。这并不是说不想把工作做深做透,而是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学习不足、知识掌握不深、理解领悟不透,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没能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面对上述挑战,吉林省将集中一切力量,排除一切干扰,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

四、结语

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多民族边疆省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坚实的现实基础。进入新时代,吉林省紧抓历史机遇,创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日益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共同”“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不可忽视的是,国际社会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吉林省民族团结稳定局面造成一定干扰,我们自身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面也还有提升和深化空间,但这丝毫不妨碍吉林省各族人民凝聚思想共识、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吉林吉林省
13.吉林卷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民族团结之歌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吉林出版集团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