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及破解对策

2024-05-09 16:55徐永健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大学生

胡 洋,徐永健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劳动,这是劳动对于人类的首要价值。[1]并且指出人的劳动目标不仅仅是谋生,而是以劳动为手段,以提升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的,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结合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了创新性解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劳动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不仅要在德智体美上成为优秀的时代新人,更要在劳动中重塑价值观念、深化服务意识、提高技能水平,给自己制定任务、施加压力。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注重社会责任、劳动素养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因此,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他们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观念,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时代”一词首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代表了党在重大战略考虑中对整体局势的关键性认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具备着全新的时代内涵和适应时代需求的重要意义。2022 年5 月,教育部批准开设劳动教育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全国各个高校中首次设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核心理念,其基本内涵在于全面系统的设计和规划。[3]这一教育理念以明确的目标定位为基础,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体系,采用多元的实施途径,全程贯穿于教育过程,并依托坚实的保障机制,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全方位涵盖、全过程贯穿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这一新格局旨在培养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时代新人,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复兴提供可靠的后备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独有特点和战略定位。因此,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迫在眉睫,“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新时期国民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着新时代劳动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生系统性劳动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体现,劳动教育实践过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劳动活动获得基本劳动能力及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真谛,体验劳动对美好生活创造的重大意义,才能塑造出热爱工作的高素质人才。”[4]这一基本内涵阐明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属性,通过劳动思想灌输,开展知识教育积累以及实践教育培养等,让受教育者本人有基本自觉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接受专门的劳动教育,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劳动素养不足

良好的劳动素养,是大学生较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依据,是其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实施中,由于大学生自身劳动素养不足,导致该教育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原本需要人力来做的家务事如今都能被机器所代替,大学生极少乃至无缘参与家务事,致使大学生劳动习惯未能养成。其次,劳动态度消极。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献身基层的激情和胆识,缺乏扎实工作、艰苦创业精神,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参与劳动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把劳动教育视为与教师、学校合作的工作而被动接受劳动教育的现象。再次,劳动认知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意识影响,一些大学生认为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将劳动窄化为单纯的体力劳动。最后,未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些大学生对劳动的含义与价值认识不足,把劳动看作是对自身需求的满足,以获得报酬为目的,看重物质利益而不接受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一些工作。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些传统的劳动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使大学生远离了基本的家务劳动,影响了劳动习惯的养成。其次,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觉性,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不能够发自内心地按时投入到劳动中去。第三,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劳动认知存在偏差。最后,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如过分追求物质回报,也影响了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知。

(二)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缺失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面临着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缺失的问题。首先,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家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家长的言语、行为习惯和劳动教育理念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在部分家庭教育观念中,有的家长对体力劳动的理解有误区,以为体力劳动就等于吃苦受罪,因而不允许孩子亲自动手干活,想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上“有用”的人。父母对家庭劳动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偏差,继而产生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和行为,致使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劳”现象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孩子们长期缺少劳动教育的锻炼,家庭劳动教育价值逐步削弱。其次,轻视孩子劳动教育。有些父母未能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在子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某种程度的家庭劳动教育缺位。父母将子女主业定在读书学习上,仅注重子女学习成绩及排名,家庭事务上不允许子女参与其中。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使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许多大学生宁可寝室睡懒觉,也不愿打扫房间,寝室里一团糟,对志愿服务这种事更是感觉与自己无关。最后,大多数家长认为“独生子女不用劳动”。当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孩子身上,出自于对于子女的呵护与关爱,想让孩子好好学习,怕孩子被累坏,所以家长承担一切家务,不想让孩子参与劳动,想让孩子衣食无忧地过日子。家长过分的溺爱、教育方式的不正确,都使大学生从小养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本领。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失衡,一方面,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家长普遍认为学业成绩是成功的唯一标志,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现代生活的便捷化和机械化使得家务劳动减少,让孩子们缺乏机会参与实际劳动。[5]此外,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加重了家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削弱了他们的自我独立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观念缺失的问题,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家庭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倡全社会共同关注劳动教育,以营造更加有益的劳动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学校本身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其中,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内容不够明确,部分原因在于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种不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大学生难以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启发,导致看似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常常变成了形式上的敷衍。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相应的专业教学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精力更多集中于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上,缺少对劳动精神的凝聚与培育,缺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等。再次,劳动教育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学中劳动教育仍是片面式教育,劳动教育课程表面化、形式单一,并且几乎没有学校单独设立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教材。同时,高校对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到位,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最后,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许多高校进行劳动教育只限于培养方案中的劳动课,并不能为学生们提供生动有趣的劳动活动来使枯燥乏味的课余生活平添几分趣味,也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劳动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教育机制不健全,以及教育方式单一。首先,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其重要性的理解不够深刻。一些学校可能将劳动教育视为次要任务,更多地专注于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劳动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这种认识不足导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投入和关注程度不足。其次,师资力量不足。劳动教育需要具备一定领域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教师来传授和引导学生,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缺乏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或者这些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有限,因此,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能力受到制约。第三,教育机制不健全也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激励机制,以确保劳动教育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然而,一些学校可能缺乏这方面的规划和制度,导致劳动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和管理。最后,教育方式的单一性也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仅将劳动教育局限于劳动课程,缺乏多样化的劳动活动和教育方式。这使得学生难以体验到劳动的多样性和乐趣,无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社会劳动教育引导缺位

首先,社会劳动教育载体不够丰富。社会实践是综合性较强的学习环节,能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保障平台的缺失,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志愿服务岗位及公益活动在社区的设立较少,使得劳动教育在校外的育人成效不高。与此同时,不良社会思潮也冲击着民众的劳动观念与价值取向,使社会给劳动教育带来的载体较少、规模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劳动教育总体水平难以提升。其次,社会劳动教育氛围不浓。很多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日常生活上的享受,这就造成了社会上劳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使得劳动教育没有广泛地为人所接受,因此,导致了对劳动教育问题的轻视,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很少,给一些学生造成了一定影响。再次,政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劳动模范宣传不到位,他们的先锋作用没能沉到基层、没能进入普通大学生眼中、心中,没有将劳模带来的积极影响扩散到实践活动中去,对社会上劳动模范的宣传教育也就浮在表层。最后,社会舆论的多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对于劳动精神的宣传和倡导以主流媒体为中心,普通大众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社会上出现劳动者待遇低,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等问题频现。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多个方面。首先,社会劳动教育的载体不够丰富是因为社会实践平台的缺失,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机会有限,导致劳动教育难以持续推进。其次,不浓厚的社会劳动教育氛围部分是因为社会上多数人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主义,劳动教育因此受到冷漠对待。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则影响了对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的宣传教育,使劳动教育未能深入到学生中。最后,社会舆论的多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未能得到充分保护,用人单位过分重视学历而轻视能力,造成一系列问题。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社会劳动教育引导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劳动教育的宣传与推广,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机会,改善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困境的破解策略

(一)大学生加强自我劳动教育意识

迈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劳动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成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至关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劳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现代化劳动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劳动教育意识,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应了解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转变轻视体力劳动、忽视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态度,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接受劳动教育,充分理解劳动是最光荣的。我们应该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带给自己人生的意义与快乐,并以此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大学生可从搞好宿舍卫生入手,勤扫勤洗,使桌面、床铺整洁。多学习劳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经常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马拉松志愿性活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再次,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强化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参加劳动相关兴趣小组和社团,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参加支教活动,将自己的专业理论运用于实践,从中增强专业本领和提高劳动技能。最后,培育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大学生应该养成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应该意识到学习就是现在的主要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参与体力劳动,积极承担家务劳动,加大自身锻炼机会,同时,也更加尊重普通劳动者,珍视劳动成果。

(二)家长树立劳动教育观念

新时代,家长应树立新的劳动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新要求,社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家长要认识到,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一种培训,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下一代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家庭中,家长应摒弃对体力劳动的轻视和对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的观念,应该向孩子传递平等劳动观,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加入劳动教育的元素,给予孩子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家长也应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使其能积极承担劳动责任。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劳动教育地位。家长要明白劳动是一种学习方式,孩子能够通过劳动来验证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认知。而且,还可以让孩子多多参加夏令营活动,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意识。总的来说,新时代要求家长们更新劳动教育观念,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学校提升劳动教育地位

学校的劳动教育必须摒弃过去简单体力劳动的传统观念,而是应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学校应该立足实际情况,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深化各类学科课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理解劳动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应该在校园教育活动中积极实施并突出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使劳动教育成为校园育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高校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应注重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功能,建设一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此外,还应让劳动观念真正成为教师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只有如此,学校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劳动教育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新时代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身处于新时代,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至关重要。社会的有力支持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还能够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社会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为学校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推动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更好地结合。首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要大力倡导、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劳动文化,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以劳动为荣的社会风气。其次,形成正确社会劳动舆论氛围。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理论宣传部门担负着重要的工作与责任。我们必须按照大学生需求,在传播内容上进一步强化劳动宣传,必须围绕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来培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劳动观念。[6]要把传统宣传手段同现代传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融媒体优势,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讲好劳动故事,以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对下一代产生深远影响。最后,建设多样实践教育平台。高校和社会之间要保持有效的联系,根据大学生专业需要进行岗位对口接洽,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使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前就养成正确的企业工作意识。除此之外,社会产业单位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足够数量的劳动实践岗位以满足大学生实训需求。同时要加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联动,争取让大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获得劳动实践机会,增加劳动体验,以便帮助大学生实现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职业道德的养成。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