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2024-05-09 16:55张英琦张文静李木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文明思政

张英琦,张文静,李木子

(1.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2.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3.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彰显了国家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发展的决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位置上,着重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的重要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状况,形成了新型的以保护环境为主旨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其主要宗旨是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社会良性发展,经济持续繁荣。

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推广生态文明理念,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地,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者、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使命,因此,必须把强化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任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契合之处,将思政课作为生态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使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意识中强化,在实践中落实,为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

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教育目标一致,理论内容交互相通,有助于丰富思政课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环境,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而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伦理的重要性,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

培养良好的生态理念需要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发掘高校思政课教材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上具有互通性。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授生态文明意识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讲“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与生态领域中自然辩证法相契合。自然辩证法主要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揭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环境,人类应顺应自然,深刻体会人与天、地、社会环境间的关联。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讲解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时代路线,关注全球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时政热点,具有鲜明时代性。当今世界面临的棘手的生态问题是全球变暖,气候环境恶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人类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因此,可以发掘其中生态教育资源,对比分析各国针对生态破坏提出的应对措施,以辩证的视角看待我国在世界生态治理方面的贡献,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二)价值理念相似,教育效果互为补充,有助于深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高校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文明教育理念贯穿于思政课程体系中,使学生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深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思想引导层面,发挥思政课的导向功能,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引导,让其清晰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重要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一)两者融合的知识内容“碎片化”,缺乏完整培养体系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教育体系,强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实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思政课中,为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做出努力。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有的高校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直接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点,导致教学内容为抽象的“碎片化”拼凑,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点繁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也是一个难点。孤立零散的知识让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架构,未形成完善的生态文化建设培养体系。

(二)教育资源支持不充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培养需求不匹配

高校思政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师资、教材、实验室、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等。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匮乏,限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入发展。同时,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培养需求不匹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领域,需要具备环境科学、生态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来承担。然而,目前高校较少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当前,多数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环境生态、农林类专业的教师承担。然而,思政课教师只能结合部分教学内容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而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接受到零散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课形式单一,实践动力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缺乏教育实践的拓展并且形式相对单一。传统的思政课注重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将实践教学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课程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限制。例如,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评价体系可能偏重笔试考核,忽视实践表现;教材编写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践相关的案例……这些都会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的拓展。教学实践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然而,由于学生的课业压力以及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等,导致学生参与意愿和动力不足。

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特色“生态思政课”

孤立零散的知识难以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知识架构,在思政课中构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既充实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生态文明意识和良好生态文明价值观。教师针对教材知识特点创建专题教育研究板块,以主题带动学生学习生态理论知识,可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理论体系。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插入有关生态道德和法治的专题模块,向学生讲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社会美德,普及国家针对生态环境出台的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加入辩证视角看待生态文明发展板块,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联系,使学生形成保护生态意识,培养其生态价值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加入生态文明历史发展观模块,培养学生的生态发展观。在形势与政策中加入国家生态政策和治理体系模块,培养学生生态安全观。通过思政课育人功能,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安全观等进行培养,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培养体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二)升级思政课教学资源,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为了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政课,高校应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建设环境科学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项目研究,提升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业能力。引进优秀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政教育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政课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在完善专业发展和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思政课领域的专业发展和激励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为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激励。针对创新型教育内容,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教学问题。改变教师“一言堂”传授知识的教学思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举出典型生态案例作辅助。如,在讲解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时,展示黄河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案例,带领学生分析黄河地区生态破坏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据此提出保护性治理措施。学生在参与分析过程中,能树立正确生态文明观,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同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因生态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的视频或图片,通过视觉、听觉刺激,使学生直观感受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施“第二课堂”,助推实践动力提升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社会,只有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打破意识和行动之间的枷锁,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将实践活动分成校园内部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在校内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辩论赛,以让学生在辩论中发掘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生建立绿色生态意识,在实践中得到新认识,再将新认识应用到实践中,使生态文明理念体系不断完善。在校外社会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研,引导学生结合主修专业,从生态建设视角认识家乡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深刻把握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涵,提升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的动力。

生态问题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前途命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的一次创新。高校思政课在更新理念和教育方法、增强人们环保责任意识、引导积极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先行者,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助力。

猜你喜欢
思政课文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漫说文明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