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图式效应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应用

2024-05-09 18:15李伟康林云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面孔脑区图式

李伟康,林云强,唐 泉

(1.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2.浙江师范大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3.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江西 赣州 341000)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简称孤独症,是一种典型的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为社会沟通和社交互动的持续损害,受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1]。孤独症儿童存在严重的社交障碍,严重影响该群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会融入。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对改善该群体的社交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丰富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方法。

婴儿具有高而突出的前额、大大的头、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和小小的嘴巴等典型特征,而人们对这一系列婴儿特征的心理表征,即婴儿图式[2]。婴儿的这些特征能唤起人们对可爱的感知,诱发人们育幼相关的本能反应,如关怀和照顾行为[3]。另外,婴儿图式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激发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4];诱发诚信、助人、合作等亲会行为,促进积极的社交互动[5];促进注意力的集中,提高个体精细动作的操作能力[6]。这一系列由婴儿图式诱发的行为和心理反应被称为“婴儿图式效应”。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如融入婴儿特征的可爱玩具或者动漫人物。另外,该效应也被应用于捐赠活动的呼吁,以激发人们更多的捐赠[6]。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提出将婴儿图式应用于减压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领域,如工作、驾车等[7]。由此可以看出,婴儿图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该群体缺乏社交动机,对社会性信息缺乏兴趣,会忽视相关社交信息[8]。而婴儿图式“萌嘟嘟”的特点具有高吸引力特质,能够捕获人的注意力,且能够促进人们的积极社交互动。由此可推断,与普通社交信息相比,与婴儿图式相关的信息更容易捕获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诱发更久的注意维持。这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具有重要价值。将婴儿图式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可改善该群体的社交障碍。然而婴儿图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开发。

因此,文章介绍了有关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在孤独症儿童方面的研究,并分析婴儿图式效应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联系,同时提出将婴儿图式效应融入该群体社交技能干预的实施构想,来开发婴儿图式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在孤独症儿童群体中的表现

(一)婴儿图式效应的表现

婴儿的典型特征包括圆嘟嘟脸蛋、大脑袋、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粗短的四肢、可爱的声音、笨拙可爱的动作等[9-10]。这类特征能够诱发人们一系列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即“婴儿图式效应”。其中,婴儿特征越明显,诱发的婴儿图式效应也就越强[11]。具体而言,婴儿图式效应有如下表现。

一方面,人们会表现出对婴儿图式的偏好。首先,婴儿图式能够诱发人们本能的情感偏好,与成人相比,人们会认为婴儿更可爱、更纯真和更有吸引力,面对婴儿时,人们会表现出自发的微笑和婴儿化言语[12]。再次,婴儿图式能够诱发人们的视觉偏好,人们会更快的察觉婴儿,并对婴儿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13],以确保婴儿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其表达的需求也能够迅速被他人感知。

另一方面,婴儿图式会影响人的情感和后续行为。首先,婴儿图式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的影响[14]。其次,婴儿图式会诱发人们的育幼行为,婴儿的脆弱性会激发人们的关怀和柔情,人们会自发产生对婴儿的照顾意愿、领养意愿以及保护欲[15]。再次,婴儿图式能够增强人的道德感,增加个体的亲社会行为[5],如:规范个体的消费行为[16],激发人们更多的捐赠行为和更强的收养意愿[6,17]。最后,婴儿图式能够使人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个体精细动作的操作能力和对细节的感知能力[7]。

另外,婴儿图式具有泛化效应,具备婴儿特征的人群、动物甚至无生命物体,均能诱发人们的可爱感知,产生类似面对婴儿时的反应,如积极的情绪、给予保护等[14],产生所谓的“娃娃脸效应”。如:人们会认为具备“娃娃脸”的成人更善良、更热情、体质更弱,同时也被认为更诚实和幼稚,从而给予更多得关爱与信任[12]。也有研究发现,动物的婴儿特征越明显,人们想吃它得欲望就越小[18]。

(二)孤独症儿童表现出的婴儿图式效应

虽然对婴儿图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群体,不过,现有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群体能够表现出婴儿图式效应。

首先,婴儿面孔是婴儿图式最典型的心理表征[19],有研究者借助婴儿面孔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同样存在对婴儿图式的偏好。袁旺发现,3~6 岁的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婴儿面孔的视觉偏好,会优先察觉婴儿面孔,并对婴儿面孔投入更多的注视[20]。另外,也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更喜欢婴儿特征明显的面孔,并对其投入更多注视,尤其是更关注具备婴儿特征的大眼睛[21]。这两项研究为孤独症儿童存在婴儿图式效应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其次,也有相关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能够表现出“婴儿图式效应的泛化”。有研究发现与成年猫相比,孤独症儿童更喜欢与小猫幼崽互动[22];此外,Kumazaki 调查了孤独症儿童对机器人外观的偏好,发现孤独症儿童更喜欢具备婴儿特征的机器人[23]。孤独症儿童更喜欢小猫幼崽、偏好具备婴儿特征的社交机器人,这说明自闭儿童群体同样存在婴儿图式效应。

最后,人与动物互动的潜在机制与婴儿图式有关。一方面,人与动物互动时表现出了类似婴儿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诱发婴儿化言语,依赖情感,照顾动机,同时也表现出相似的脑区激活[24]。另一方面,人对动物的喜爱与其幼态有关,动物的婴儿特征越明显,人们就会认为其越可爱,由此诱发的关怀和照顾冲动也越强[25]。与人类相比,孤独症儿童更喜欢与动物互动[26],这可能与婴儿图式的影响有关。这也说明孤独症儿童存在婴儿图式效应。

(三)孤独症儿童产生婴儿图式效应的神经机制

婴儿图式会引起人们脑区更强、更广泛的激活,婴儿面孔是婴儿图式最典型的心理表征[19]。与加工成人面孔相比,人们在加工婴儿面孔时,与面孔加工相关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与注意相关的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eus)和楔前叶(quadrate gyri)等脑区会表现出更强的激活,另外,与生物运动和心理理论加工相关的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的激活也会更强[27],这表明婴儿面孔会捕获人们更多的注意;人们会更关注婴儿的行为,并根据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确保婴儿的需求能够被迅速他人发现和满足。除此之外,在加工婴儿面孔时,与奖赏密切相关的眶额叶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等脑区[28],与共情和认知相关的腹内侧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前扣带回(cingulate cortex)、脑岛(insula)等脑区也会被激活[29][30]。这些脑区的激活说明婴儿能够诱发人们情感偏好。同时,人们也更容易对婴儿产生共情,确保婴儿得到更多的关怀与照顾。

虽然孤独症儿童在加工面孔时,脑区激活异常,但是孤独症儿童仍拥有完整的脑区结构,且能够实现其功能。首先,有研究指出自闭儿童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并不存在功能损伤,其激活不足是因为对面孔缺乏兴趣[31],而在加工熟悉面孔时,其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激活与普通群体并不存在显著差异[32]。这说明在加工某类特殊面孔时,孤独症群体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能够被正常激活。其次,当人们表现出对某类刺激注意偏向时,与注意相关的脑区将会被激活,孤独症儿童能够表现出对火车、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这说明孤独症儿童与注意相关的脑区能够正常工作。最后,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属于皮层下哺乳动物的保守网络系统,其激活源于生物的本能反应,与奖赏密切相关的刺激(食物、性)均能激活大脑奖赏相关的脑区[27],这说明孤独症儿童与奖赏相关的脑区能被正常激活。

不可否认,孤独症儿童在加工面孔时,与婴儿图式加工相关的眶额叶皮层、杏仁核、颞上沟等脑区激活异常,但这些脑区可能与孤独症儿童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一样,其异常激活仅仅是对相关刺激感知异常,其功能并不存在损伤[31]。而孤独症群体的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与注意相关的脑区以及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均能够被正常激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孤独症儿童拥有产生婴儿图式效应的神经机制,进一步为孤独症儿童群体存在“婴儿图式效应”提供神经生理学证据。

二、婴儿图式效应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关系的合理推断

结合婴儿图式效应的表现,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的婴儿图式效应,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性信息缺乏兴趣、社会互动意识不足,社交技能干预中伴随着情绪爆发、攻击、注意力涣散等问题。可以做出如一些合理推断。

(一)婴儿图式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性信息的兴趣

孤独症儿童存在社交定向障碍。社交定向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趋向或者回应各种社会性刺激的行为倾向,这些社会性刺激包括面孔、声音和肢体动作等[33]。孤独症儿童对人物等社会性信息察觉偏慢,注视不足,反而更多关注背景、几何物体等非社会性信息[34]。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定向障碍会使其丧失了接收、解读社会信息的机会,影响该群体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婴儿图式能够迅速捕获人的注意,普通群体会表现出对婴儿图式的偏好[35],并对具备婴儿特征的大眼睛投入更多注视[36],孤独症儿童同样存在对婴儿图式的偏好:会偏好婴儿面孔[20],更关注婴儿特征明显的大眼睛[21];偏好具备婴儿特征社交机器人[23],喜欢与小猫幼崽互动[40]。由此可推断出婴儿图式能够提高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性信息的兴趣。

(二)婴儿图式能够激发孤独症儿童更多的社交互动

社交互动难以激活孤独症儿童与奖赏相关的脑区。因此,孤独症儿童拒绝参与社交互动,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37]。这不仅加剧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障碍,还阻碍了该群体社交技能的习得与泛化。婴儿图式具有先天释放机制,能够激活个体奖赏相关脑区,自动诱发人们育幼的本能反应,如:温柔的动作,柔情与关怀,积极的社交互动[6]。这一影响能够泛化到具备婴儿特征的个体,人们会认为具备婴儿特征的个体更真诚、纯真和有吸引力,对其表现出更多关怀和积极的社交互动[12]。在婴儿图式的作用下,孤独症儿童可能会对婴儿和具备婴儿特征的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与好感,进而激发他们积极的社交互动。

(三)婴儿图式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问题行为

孤独症儿童往往伴随着情绪不稳定、攻击、注意力涣散等问题[38]。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不足,情绪容易失控[39],当情绪爆发时,他们会尖叫、自伤、攻击他人等;这不仅影响孤独症儿童与他人正常的互动,还会影响该群体社交技能干预的进程。另外,孤独症儿童往往伴随着注意力缺陷,干预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从而导致干预效率低下。婴儿图式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情感,降低个体的消极情感[14],降低攻击性[4],在稳定情绪具有独特作用;另外,婴儿图式能够促进注意力的集中。为此,可推断婴儿图式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情绪的稳定和注意力的集中,改善该群体社交技能干预中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改善,对于该群体社技能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婴儿图式效应融入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干预的实施构想

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中,会涉及到干预人员的选择、干预环境的创设、干预教具的利用以及辅助干预对象的选择等问题,基于婴儿图式效应的应用价值、婴儿图式效应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关系的合理推断,我们可以将婴儿图式融入该群体社交技能干预环境的创设、干预人员的选择和装扮、干预教具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干预辅助对象的选择,以开发婴儿图式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一)社交技能干预环境的创设融入婴儿图式

环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做好环境创设不仅能够稳定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环境的创设中,可以融入婴儿图式,突出婴儿特色,如适当摆一些婴儿特征明显的毛绒玩具,使用一些具有婴儿特征的壁画等。同时,在虚拟现实技术干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时,可以在创设社交环境时,可以融入包含婴儿图式的因素。从而通过婴儿图式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合作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缓解孤独症儿童的焦虑和不良情绪,促进的积极社交互动。

(二)社交技能干预人员的选择或装扮融入婴儿图式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训练一般由教师或家长主导,除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干预人员自身的吸引力也会影响干预效果。孤独症儿童对社会性信息缺乏兴趣[40],在社交技能的干预中往往会忽视干预人员传递的信息。提高干预人员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孤独症儿童对干预人员传递信息的关注。婴儿图式高吸引力的特质恰好会增加孤独症儿童对干预人员的关注,同时,具备婴儿特征的人群往往会被认为更热情、诚实,也会诱发人们更多的社交互动[12]。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选择具备婴儿特征的人员作为干预人员,或者将干预人员打扮婴儿化,如穿戴婴儿特征明显的衣服、帽子,配戴可爱的小饰品等。由此来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干预人员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孤独症儿童更多的互动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孤独症儿童解读干预人员传递的信息。与此同时,也可以借助婴儿图式在激发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来预防和缓解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焦虑、攻击等情绪问题,从而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效果。

(三)社交技能干预教具的选择和设计融入婴儿图式

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在运用社会故事法、录像示范法以及社交机器人等干预方法时,均需要借助相关的教具。选择符合孤独症儿童兴趣的教具,会起到更好的干预效果。在对孤独症儿童社交机器人外形偏好的调查中也发现,孤独症儿童会偏好具备婴儿特征机器人[23],这说明孤独症儿童会偏好具备婴儿特征的教具。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教具时,可以融入婴儿图式,将教具设计婴儿化。如在外观设计上加入婴儿特征,或者增加婴儿的声音等,来吸引孤独症儿童关注教具。从而更好发挥教具的功能和价值,以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效果。

(四)社交技能干预辅助对象的选择融入婴儿图式

动物辅助干预是当前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重要方法之一,孤独症儿童更喜欢与动物互动[26],同时,与成年猫相比,孤独症儿童更喜欢小猫幼崽互动;小猫幼崽对孤独症儿童的陪伴效果更好,具有更强的安慰作用,能够让他们更快的平静下来[22]。这说明孤独症儿童会偏爱具备婴儿特征的小动物。因此,在动物辅助干预中,可以选择婴儿特征明显的动物,以更好发挥动物的辅助效果。这一思路对辅助动物的选择和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伴介入法是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重要方法,该方法通过教授同伴社交技能训练的技巧,并安排同伴与孤独症儿童互动,从而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41]。同伴是影响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备婴儿特征的人群往往会被认为是更热情、诚实、善良[12],诱发他人更多的社交互动。由此可知,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具备婴儿特征的同伴表现更多的互动和合作行为。为此,选取具备婴儿特征的同伴或者将同伴装扮婴儿化,这可能会增加孤独症儿童对同伴的关注和兴趣,从而激发更多互动行为,并促进该群体社交技能的习得与泛化。

四、展望

婴儿图式效应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孤独症儿童存在婴儿图式效应,能够表现出对婴儿图式的偏好,但是仍需大量的研究来证实婴儿图式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以及婴儿图式效应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领域中的运用路径。做研究强调基于已有理论进行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文章提出的干预构想是依据现有理论所提出的大胆假设,需要未来研究者们小心求证,且在今后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一)拓展多元渠道探究孤独症儿童对婴儿图式的偏好

婴儿面孔是婴儿图式的重要表征,目前已有两项研究表明孤独症儿童存在对婴儿面孔的偏好,但是孤独症儿童是否会偏好婴儿的声音、动作?这仍需实证研究的证实。另外,孤独症儿童存在较大异质性,现有研究难以支撑“孤独症儿童偏好婴儿面孔”的结论。未来需要扩大被试群体、更改实验材料和任务范式去验证该结论。

(二)关注婴儿图式对孤独症儿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孤独症儿童会偏好婴儿图式,但是婴儿图式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于孤独症儿童,婴儿图式能否减低孤独症儿童的消极情感?婴儿图式能否诱发孤独症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婴儿图式是否有利于集中孤独症儿童的注意力等?这些问题还未有明确的定论。这些问题的定论是将婴儿图式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重要理论依据,未来研究者可以进行相关研究,探究婴儿图式对孤独症儿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为开发婴儿图式的应用价值提供更丰富更直接的理论依据。

(三)开展婴儿图式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中的循证研究

婴儿图式效应与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存在密切联系,该效应在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文章基于现有理论提出了将婴儿图式效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干预的若干设想,但这些设想还缺少实践的证实。因此,未来研究者可以尝试将文章提到的构想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的干预,来证实这些构想,以开发婴儿图式效应在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面孔脑区图式
本期面孔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脑自发性神经振荡低频振幅表征脑功能网络静息态信息流
多变的面孔
自然面孔
说谎更费脑细胞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七氟烷对幼鼠MAC的测定及不同脑区PARP-1的影响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丙泊酚对机械性刺激作用脑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