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非)典型性看语用学研究新进展与趋势*

2024-05-09 18:26宫丽丽冉永平
外语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礼貌言语话语

宫丽丽 冉永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420)

0.引言

语用学关注并探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诸多话题。每两年一届的国际语用学大会主题和研讨内容能够直接反映语用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第十八届国际语用学大会于2023 年7月9—14 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共有1 个主席报告、6 个主旨报告、116 个专题论坛、49 个小组个人汇报和83 个海报展示,约有1,600 名参会代表,其中包括国际语用学学会主席Stephen Levinson、秘书长Jef Verschueren、Journal of Pragmatics 联合主编Anne Bezuidenhout 和Andreas H.Jucker、荷恩等级提出者Laurence Horn,以及Jonathan Culpeper、Michael Haugh和Miriam Locher 等语用学领域知名学者。

本届大会以“互动形式:(非)典型问题的语用学研究”(The Shape of Interaction: The Pragmatics of (a)Typicality)为主题,凸显了对现实生活中(非)典型性交际形式或交际现象的探讨,致力于在理论上更好地诠释人类交际行为,在实践上服务于交际问题的切实解决。参照相关研究,结合第十八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题内容,本文意在梳理语用学研究的前沿议题,归纳(非)典型问题研究的前沿动态,并展望语用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1.主要议题研究的新进展

本届语用学大会选题范围广泛,除经典研究议题外,还涉及临床语用学、历史语用学、发展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实验语用学等多个研究分支,包括日常语境、机构语境、网络语境等不同交际情景中的言语行为、话语选择、互动形式等研究范围。下面本文从经典议题和新兴议题角度,归纳言语行为、交际认知、(不)礼貌等议题的纵深研究,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交媒体互动、多元文化交际等新兴议题研究。

1.1 言语行为研究的拓展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之一。本届大会既有对传统言语行为的研究拓展,如“跨语类评论言语行为”“道歉言语行为”“赞美行为的语用变体”等,也有对新兴言语行为的挖掘,如“魔法言语行为”(magical speech acts)、“孤独言语(行为)”“仇恨言语(行为)”等专题,类似专题讨论体现了言语行为研究的两方面进展:一方面,不再单纯讨论直接或间接的常规言语行为及其语用功能,而是关注不同语言中特定的言语行为方式、话语互动及其行为功能等的延展性研究,比如德语及英语中特定句式的言语行为评价功能、线上评论互动中亲近关系建构的言语行为表现等;另一方面,关注新兴的言语行为类型,并从话语及语篇的使用视角深入研究,比如祝愿、诅咒等魔法言语行为的具体用法,或从言语行为角度,探究自言自语、仇恨话语,以及特定文化中祝福语、魔法语言的现实性与合理性问题;有的研究涉及小说情景中的自我独白、自我引用,以及跨语言中自我指称的多样性、日常交际中仇恨话语与政治仇恨话语的表现及理解等。总体而言,言语行为研究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包括对新兴言语行为的挖掘,都体现了语用学对传统话题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1.2 交际互动的认知新探

交际互动的认知研究主要涉及交际互动中话语建构及信息理解的认知与推理。本届大会的多个专题研讨中,针对交际互动的社会认知问题,既有微观言语层面的研究,也有从话语和互动等宏观层面的、对认知有关的新问题与新现象的探讨。比如,在有关指称认知推理的研究专题“指称推理和理解的语用研究”中,评价性回指的调控作用、公共标志中的指称建构、自然会话中的指称共建、观点建构与推理理解等,成为较多学者的关注点。也有专题涉及人称代词的理解,比如“指称语用研究视角下人称代词的(非)典型使用”专题中,探讨了瑞典语、德语、日语、林加拉语、加泰罗尼亚语等不同语言中的人称代词使用与理解差异,及其认知阐释。

除了微观层面的指称问题研讨外,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认知与互动视角,探究交际互动和话语类型,或聚焦于特定话语现象的认知互动与表现。近年来,Haugh 等学者关注交际互动中的幽默现象(Sheikhan&Haugh 2022),本届会议中“会话幽默的认知与互动视角”研究专题,探讨了幽默话语、冒犯商讨、幽默功能、会话幽默的表情符、会话幽默推理、多模态调侃互动、会话幽默的共知共建等话题,涉及幽默产生和幽默建构的话语效果及其认知阐释。在“社会认知和语言使用之间的互动形态:不同话语类型中的社会认知过程”专题中,参会者研讨的主要问题涉及战争隐喻的作用、同传译者在话语过程中的人际认知、读写学术文本的社交认知过程等。类似研究专题表明,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视角下的交际互动认知研究,都不再针对单一话语表征与理解进行认知研究,而是体现了话语互动过程中对认知表现与认知特征的关注。

1.3 (不)礼貌研究的多维视角

(不)礼貌是语用学的重要议题(Brown&Levinson 1987; Culpeper 1996),近年来受到人际语用研究的重视。针对(不)礼貌研究,本届大会的代表性专题包括“(不)礼貌研究”“汉语社交媒体中的不礼貌”“法语与其他语言中的礼貌和不礼貌比较”等,体现了多维文化与方法的研究趋势。比如,专题研讨涉及特定语言中的不礼貌表现、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礼貌对比、多语言交际情景中的(不)礼貌比较等,包括特殊文化语境下(不)礼貌的语言表现形式、人际语用功能、社会意义等。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既有特定语言文化中(不)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殊性,也有不同语言文化中(不)礼貌的共性。有学者专门聚焦于汉语中的不礼貌元语言表达、不礼貌话题敏感性等,以及不礼貌与冒犯之间的语用关系。也有学者尝试比较不同语言中(不)礼貌表现的语言特征,如法语和韩语(不)礼貌对比分析、西班牙语和法语的(不)礼貌请求表达,还有学者探究了波斯语、日语、法语等语言中如何表达尴尬,以及法语和德语面试中的称呼语使用问题。

其实,多个其他专题小组也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探讨了交际中的各种(不)礼貌现象,比如政治话语中的不礼貌和攻击的目的性、(不)礼貌的历史语用分析、(不)礼貌与冒犯消解、基于语料库的(不)礼貌变体研究,以及(不)礼貌的理解等。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Culpeper 等学者的系列研究,包括英语礼貌和社会变体的语料库方法研究、网络交际中的不礼貌及其互应性、反语的不礼貌表现等。这些研究体现了围绕(不)礼貌问题的新交际范围和分析视角,丰富了(不)礼貌研究的语用学认识。

1.4 网络媒体话语研究的多样性

新冠疫情给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交流带来普遍影响,甚至变化,引发了更多网络交际、网络评论等,包括社会问题在网络语境下的衍生与延展。因此,疫情或后疫情时期的社交媒体交际话语,也是本届语用学大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比如,“后数字社会的语言攻击和冒犯”专题中,涉及多媒体语境下的各种冲突、线上线下监控中的潜在冲突、社交媒体中的仇恨言论与偏见等现实问题。再如,美国学者Pilar Garcés-Conejos Blitvich 基于对中老年白人女性存在的歧视、自私或无理取闹等行为,分析了该行为的话语建构及实施谴责的情感空间,体现了不文明行为的线上评价对公共文明的共建。此外,关于线上社群行为,有学者关注了粉丝的线上活动与实践(fandom),指出从评论/评价视角看线上粉丝互动和粉丝社群的必要性,以及不同粉丝社群在评价实践方面所体现的多样性。

其次,本届大会也很关注数字化与自媒体时代中,信息呈现方式的较多不确定性或未知问题,比如出现了“虚假信息的语用学研究”“线上可视话语的语用路径”等专题研讨,关注问题包括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多样性解读、自媒体中政治语篇信息的引用行为,以及名人公开致歉行为的虚假性等。也有学者对网络互动中的非语言信息进行语用研究,比如,动画图片表达的言语行为、网络互动中表情的关系维护作用,以及图片分享的会话管理功能等。可见,语用学研究日益重视网络互动引发的诸多现实问题,包括言语或非言语的呈现方式,且较多语用问题具有社会性,不只是交际者之间的人际问题,而是涉及一定的社会问题,如与虚假、信任、真诚、管理等交叉问题有关的社会语用问题,值得未来更多探讨。

1.5 多元文化比较与融合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如何规避跨文化及交叉文化互动中可能出现的交际困难、信息理解差异、交际误解或其他交际障碍,一直是语用学关注的主要问题。本届大会出现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言和政治”“跨语言视角下的新闻回应”“东亚语言中源自汉语的语用标记语”等多个研究专题,均为多元文化语用问题的比较与融合研究。相关研究涉及特定言语行为、话语类型、(不)礼貌表现等在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下的差异化,包括称呼语、(不)礼貌、冲突触发语、闪避回复、面子威胁、拒绝言语行为等的跨语言文化分析,进一步推进了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及交互文化语用学(intercultural pragmatics)的发展。

多语语境也是多元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探讨问题之一。对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的多语者来说,交际中可能存在语用意识、语用资源、超语选择、策略选择、视角选择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出现较多不同于单一或母语交际的语用特征和表现,类似问题也一直是本届大会中学者们所关注的。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多语交际中的语用习得,以及言语行为的显性语用教学对多语语用习得的积极影响等。也有学者,如César Félix-Brasdefer、Klaus Schneider 等讨论了不同语境中多中心/跨境语言(pluricentric languages)的语用变体差异。无论是多语比较还是融合视角下的语用问题研究,都体现了全球化、多语多文化交织的大背景,聚焦于交际中的语言使用与信息理解,这些研究呈现出由二元比较的研究范式,向更加多元的语言与文化转变,体现了文化语用学的多元发展趋势,也是交际学、文化学等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2.(非)典型群体及交际问题的前沿研究

除了语用学主要议题的研讨外,本届大会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对(非)典型交际群体及相关交际问题的探究,尤其是患有听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疾病引发的交际障碍人群。在总共六个大会主旨报告中,有两个报告分别涉及多语情境中手语使用和自闭症患者交际的语用问题。与特殊群体交际相关的另一个研讨议题便是对人工智能交际的关注,特别是从语用视角看人机互动和人工智能如何服务于人类交际、特殊群体的生存需求等。

2.1 手语交际研究

听力障碍患者或聋哑人群主要靠手语(sign language)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属于非典型的交际方式。然而,语用学对手语交际的研究严重缺乏。有关手语交际研究的主旨报告指出,手语交际具有文化多样性,存在本土与国际之分,还缺乏普遍统一的手语交际方式,为此手语交际的语用表现、语用标准等研究不足;同时,由于现有语用学理论主要是基于正常的、典型的交际群体与交际方式所建构的,为此,本届语用学大会呼吁重视研究非典型交际群体和交际方式,针对特殊群体的独有交际方式,需要重视手语符号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资源、语用策略、信息修复、互动表现等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

此外,还有专题围绕手语语用研究展开讨论。比如,在“口语和手势语翻译中姿势语的作用”专题中,有研究发现手语翻译对人们了解手语交际具有重要启示。例如,为听障人士进行翻译,译者采用同声姿势语传递意义,出现交际不流利时,可利用姿势语补充信息或实现人际关系建构;在“手语互动中身体作为意义建构资源”专题中,学者们围绕手语交际的多样性呈现,如手语多方交际中的重合、会话修复或自我修复、头部动作等,展开互动分析,发现较多不同于常人交际的非典型语用特征。整体上,手语交际是一种代表性的非典型交际类型,对手语交际的研究既有利于提升对交际多样性的理论认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语用学视角下的深入探讨。

2.2 自闭症患者交际研究

自闭症患者群体及其交际的语用问题,也是本届语用学大会学者们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作为一个特殊的、非典型交际群体,自闭症患者存在不同于常人的多样性交际障碍或互动中的沟通困难,包括停顿、重复、磕巴等不流利问题,或出现不理解、误解等信息处理方面的困难。大会主旨报告之一指出,关于自闭症患者之间交际的语用问题,需要考虑交际的互动本质和交际成功的多人角色,这些因素对病情诊断和自闭症患者陪护,具有实践上的启发作用。

另外,在有关自闭症患者的临床互动、家庭互动等研究专题中,研讨问题涉及如何与患者开展不同语境下的交际与交流互动。比如,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语用能力,研究问题包括不同性别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语用能力差异、日常会话中交际的不流利、打断等特殊语用能力问题,以及指称表达、自我空间意识等表现。也有学者关注到自闭症成人对句法、话语结构、面子威胁、礼貌、音律特征等问题的认知。从语用角度,理解自闭症患者的不流利话语,也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特殊群体话语的接受与包容。对类似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帮助临床语境中医生或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实现对自闭症患者的有效干预、交际引导等,或帮助患者在学校、家庭、社区等非临床语境中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特殊群体的话语选择、语用能力障碍等问题,并制定多样性的引导与干预措施。

2.3 人机交互交际研究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或AI)得到快速发展,智能语音助手、智能机器人或Chatbot 等已影响甚至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然而,人机交互存在很多未知问题。比如,如何实现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有效互动,特别是如何正确下达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指令、理解交际信息、临场互动与交际顺应等,依然是人机交互面临的巨大挑战。本届语用学大会关注到人机交互的一些交际问题,并体现了信息、信任、情感等研究视角,代表性专题包括“人机交际的语用学”“语音助手和社交机器人互动的误解修复”等。鉴于人机交际的多样性差异,本届大会体现了相关话题研究的独特性和必要性。例如,有学者关注人机交互的互动性,包括智能机器人的语义连贯性、话题延续性等会话特征,以及语音助手的辅助角色和人际作用、语境对人机互动的影响,或人机交互中的使用者感受等。也有学者聚焦于人机互动所突显的交际问题,如语音助手的误解与修复、误解产生的话语识别、误解修复的会话流程、用户适应性等交际问题。

信任问题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针对人机交互,该问题也引起了本届语用学大会的重视。在“信任(人工)他人的语用研究”专题中,学者们探讨了人机互动中的人际信任、信任过程与信任取向,以及对社交机器人的过分信任等相关问题。尽管如此,人机互动、智能交际等语用学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加上类似交际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很多话题或交际特殊性的研究还任重道远。不过,对人机互动或人工智能交际的语用学研究,可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此类交际有别于人类交际的复杂性、信息传递与理解的未知性等问题,也有助于了解人类生活的未来。

3.语用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两年一届的国际语用学大会,是语用学发展的一大风向标,能够提供学科领域研究的前言态势和趋势特征,对引领语用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正如国际语用学研究会现任主席Stephen Levinson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未来语用学将会继续深入探究人类交际中陌生的、未知的瓶颈领域。作为一门实用学科,语用学将会更加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将成果用于指导交际实践,同时也更加强调语用问题研究的多视角融合,这是语用学发展的趋势性特征。

3.1 研究议题的实用性

根据历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会议主题,语用学研究逐渐由基础研究转向应用与现实问题研究。语用学的研究议题不再局限于对语言使用本身问题的关注与研讨,而是拓展到更加广泛的语言使用情景,尤其是语言使用的诸多现实问题,较多涉及语言使用的社会语用、人际语用、文化语用、职业语用等问题,包括与语言使用或交际有关的社会意义、社会规范、道德道义等。比如,言语行为研究由语言语用功能,转向关注不同话语类型、不同语境类型中的社会意义建构等。同样,交际互动行为的认知新探和(不)礼貌行为的多视角研究,也体现了语用学对现实世界中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和行为或行动等之间的交叉问题研究。新兴议题的应用性导向更加明显,比如针对后疫情时代的网络互动行为,相关研究注重社会现象与问题的线上线下延展,还有全球化背景下与跨文化、交叉文化等多元文化有关的交际行为研究,都体现了现实性与本土性问题的结合。

另外,对听力障碍患者或聋哑人群、自闭症患者等非典型特殊群体及其交际问题的关注,更加突显了语用学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实践性特征。通过探索特殊群体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交际困难及其解决策略、信息修补等表现,以及人机交互的动态表现、不同于人际交互的话语序列等特征,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特殊群体的独特交际方式与主要趋势特征,进而从语用学的学科视角为老人、自闭症患者、聋哑群体等特殊群体,提供交际方面的有效帮助和实践指导,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本届语用学大会重点关注非典型的交际人群及其交际问题,进一步验证了语用学是一门务实的、直面现实问题的学科。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语用学将围绕人类交际的“黑洞”、未知领域或尚未解决的瓶颈问题等,展开深入研究。因此,一方面,语用学研究需要对传统议题,进行基于不同文化语境、活动类型、多模态交际手段等问题的创新研究,以揭示更多的未知问题,包括非典型群体和非典型交际问题的研究,进而补充或修正原有的理论范式,或建构有关交际的新理论;另一方面,语用学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交际带来的影响作用,积极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交际、人工智能交际等,给人类交际和语用学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揭示人类交际的“暗物质”(dark matter)(Levinson 2023)。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基于全球化、区域化、本土化等问题的研究,立足现实,以服务社会与人类发展为导向,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携手合作,推进语用学研究的多样化发展。

3.2 多视角研究的融合性

本届语用学大会中,较多学者的研究突出了以交际话语的动态分析,体现话语产出与回应或评价之间动态过程性的研究方法,同时强调语用问题分析的多模态视角(multimodal approach)融合。这表明,语用学研究一方面强调交际的动态分析,另一方面十分重视交际动态中多模态资源的利用与信息传递,说明交际不只是语言符号的使用,还涉及利用表情、图像、手势、声音、体态等多模态的交际资源,它们共同作用于信息表达、信息理解、情感交流等。基于动态话语的多模态分析是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比如出现了“信息结构和话语结构的多模态和韵律标记”“社交互动中他者涌现的多模态和多文化方法”“多模态和多感官交际的信息聚合”等多个相关研讨专题。因此,语言符号与多模态交际资源在交际互动中的共同作用受到了日益重视,类似研究方法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交际动态的真实性与信息表达的丰富性、人际性等语用特征。

另外,交际中跨语言、跨文化等语用问题的对比研究也出现了语料库方法、认知视角等的融合,比如“(社会)语用学的实验和语料库视角”“言谈交际中认知和言据标记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等研讨专题,都强调语用问题研究的多视角切入与阐释,不同于单一方法视角或单一理论视角下的传统语用学研究。因此,语用学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所体现的多维视角与多视角融合,也是当前语境下学科发展所强调的一个趋势性特征,即强调方法与理论视角的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比如交际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方法与理论视角的借鉴吸收与融合。可见,当代语用学研究逐渐出现了交叉性、复合性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视角,体现了语用学发展的融合性趋势,这也符合人类交际的多模态性质。

据此,未来语用学的发展与研究体现出如下主要趋势:首先,重视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理论视角融入,体现为借鉴涉及交际的多学科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究语用学有关人类交际的未知领域,尤其是与人际情感、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相关的语用问题;其次,重视交际互动中多模态语用资源的利用与协同功能,不但涉及表情、图像、手势、声音、体态等多模态符号本身传递的信息与功能,还要重视多模态资源对交际互动的协同功能与复合性作用,这表明语用学不再只关注语言符号的作用;还有,利用大数据和语料库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特长与优势,补充质性研究难以发现和归因的语用问题,以此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缺陷,形成更具实证支撑的新发现与新结论。

4.结语

继前几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题,本届会议呈现出“无处不语用”的语用普遍性思想和“语用学如何服务社会”的社会现实性。总体上,结合第十八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要议题,本文梳理了语用学研究的新态势,包括相关议题研究的新进展、(非)典型群体或非典型交际形态的语用问题研究,以及语用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期为语用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语用学同仁分享、共勉,为中国语用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提供可靠借鉴。

猜你喜欢
礼貌言语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