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2024-05-09 21:26李泽栩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历史

李泽栩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始终以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解放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崇高理想与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政党,新时期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行,关键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力量,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人民主体”的历史观透视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进的历史征程,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成就。基于历史观的维度,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力和实践主体。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认知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这一渊源我们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中找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马克思曾发问道:“德国能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à la hauteur des principes]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3]9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必然要上升到人的高度,站在现实的人的立脚点才可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洞察了历史发展主体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并致力于把人类从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诉求。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而这一科学理论得以实现的基础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唯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才能从存在论原则高度真正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现实主体,即“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实践活动。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3]133“感性活动”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在新的存在论原则高度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区分与划界,既坚持了人的主体地位,又肯定了人的能动性。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产和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由此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135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存在论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与把握。马克思依据感性活动即实践原则厘清了社会生活成为可能的原始动因,历史在人的感性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源头,现实被真正纳入思想的领域,“现实的个人”被提升为历史的主体。现代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也印证了人类活动能取得的成就,彰显了人的活动的优先性。在马克思之前,以理性形而上学为依据的唯心史观,把理性、自由意志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少数英雄的意志品格,抑或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视为决定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始动因,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却从未在全部历史运动的思考中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诸如鲍威尔等人就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出发,将改造社会的事业归结为“批判的批判的大脑活动”。[4]293马克思在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的批判中以人民群众取代了精神主体,论证了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创立,“人民”被提到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寻常百姓、人民大众被视为历史的真正英雄和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287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的展开过程恰恰是历史主体的自我创生过程。“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146由此,“有生命的个人”构成了历史的前提。那么,这些“有生命的个人”又是在何种意义上来谈论的?在马克思看来,这些个人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不仅仅是动物般消极适应环境而获得与自然统一的人,而是通过对环境的积极改造,基于“人们的活动”而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即人们通过自身活动、自我创生,不仅“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147从更深层次来讲,社会关系起源于生产劳动以及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196人的劳动是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和“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现实生活过程便是由劳动推动自然与历史统一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赖以建立的基础,并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只有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的社会性才能得以体现。“感性活动”即“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生存本体和存在方式。当然,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在马克思对鲍威尔的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真理的主体并非“超凡脱俗、脱离物质群众的主体”,也绝不仅仅是“面向‘心灵的深处’”,“‘完完全全’在人的唯心主义的肠道中‘蠕动’”而获得的认识,真理存在于“去接触住在英国地下室深层或法国高高的屋顶阁楼里的人的粗糙的躯体”中。[4]285-286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真理是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人民历史主体,不同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的抽象个人和工具理性,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样也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并将这一思想发展为具体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毛泽东同志在实践中践行了人民主体思想,并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印证了人民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重视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指出,“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6]江泽民同志继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7]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当立足于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8]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治国理政的主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而且立足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共出现86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这些足以凸显出“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也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

从坚持“人民主体”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对人民创造精神和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尊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守和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传承与发展,是在新时代语境下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出的时代解答与深刻认识。回望党的百余年奋进征程,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辉煌历史,传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扬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进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必然离不开人民的伟大力量,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人类新型文明才能够在思想和现实领域中绽放。

二、以人民利益为依归的价值目标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通过物质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样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和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诉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9]风雨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鉴往知今,“人民”主线贯穿始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以如此铿锵之音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之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肯定了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和评价主体。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利益问题,透露出对人民利益的关怀。在担任《莱茵报》主编之前,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肯定理性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改造作用,坚信理性对于社会生活或物质利益的决定性作用。在担任《莱茵报》主编后,通过对林木盗窃法案、摩塞尔农民状况以及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研究,马克思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开始重新思考理性和物质利益的真正关系,即是物质利益支配理性而不是理性决定物质利益。因而,对于“物质利益难题”的思考促使马克思对理性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也成为强化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在动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在国民经济学那里视为自然存在的私有财产以及他们竭力维护的私有制,探赜在私有制掩盖下的经济活动的诸生产要素的关系,从而揭示出当时的经济事实实际就是工人的异化劳动,而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始终构成人的本质以及人的现实存在方式,人独立于自然界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仅肯定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指出人民利益的实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鲍威尔等人看来,历史上一切伟大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迎合了群众的利益以及群众对该事件的参与,将“群众对这些活动表示关注和怀有热情”[4]286视为历史发展的阻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革命活动不成功的根源在于革命的原则仅仅是一种“观念”或“思想”,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热情,并没有真正地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实际利益,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286深刻揭示了现实的物质利益才是推动人民斗争的动力,而并非抽象的思想原则。革命活动的开展必然要以符合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前提,进而依靠群众的伟大力量取得成功。这一思想也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封建社会主义、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代表德国小市民利益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些社会思潮都不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诉求,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真正以人民为利益主体,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此外,《共产党宣言》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411而且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3]413没有任何与其不同的利益,如此马克思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肩负着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10人类文明的进步,重中之重在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关心人民在劳动中的生命健康问题,维护人的劳动尊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和幸福作为社会良善治理或者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样也是实现个人解放、获得尊严的手段,当然,这里所说的乃是具有快乐性、享受性和合意愿性的自由劳动。在劳动中激发人的创造性,迸发劳动活力,实现劳动引领资本而非资本统治劳动的根本转换,由物与人的对立、物对人的统治转向物为人的发展服务,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摆脱资本抽象统治,实现由“物的依赖关系”向“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性转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人民”二字时刻铭记在心,人民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和评价主体,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风雨如磐,筚路蓝缕,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使人民摆脱了剥削与压迫;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生产力发展,致力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关注并没有因岁月流逝而消退,反而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历久弥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基本工作的根本标准,聚焦人民群众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问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从扶贫道路上的“一个也不能少”到抗击疫情的“一个也不放弃”,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写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条也将始终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

所谓世界历史意义,在黑格尔看来:“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阶段上承担起世界历史任务,由于这种任务在世界历史中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因而便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富有原则高度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从追赶现代性到致力于引领新型文明的历史性跨越,合理解答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问题,无可辩驳地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构筑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当今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破了“以物为本”的西方发展逻辑,彰显出“以人为本”的价值旨归,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并不是仅仅以满足社会及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出于贪婪的资本本性,实现自我增殖才是其最高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当作“经济人”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资本原则的主导下牺牲自身的时间、空间来实现资本的利益,人的发展建立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之上。也正是这种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1]的社会形式下,人的“对象性活动”所创设的“对象性形式”背离了人的“对象性本质”,人被锻造为“物性”的人,生活世界弥漫着“对象性本质的异化”。[4]216

毋庸置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设计与制度架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立在资本原则之上的,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12]12明确表示,“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乃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12]100-101由此肯定了人民在政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人民立场才应该是政治国家进行制度架构的根本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说明是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领域,从“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即“资本和劳动的关系”[13]出发诉诸劳动的说明。现代社会生活之所以出现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的矛盾,关键在于资本与劳动这对关系出现了问题,没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而资本与劳动矛盾的实质便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并在这种占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增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彰显其制度优势,以劳动为原则引领社会生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并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探索人类新型文明。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贯穿始终。社会生活组织原则的不同,决定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能达到的原则高度的根本不同。从本质上来看,文明是人民创造的,任何脱离人民的文明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文明,它不仅吸纳了现代文明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东西,同时也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增殖作为最高目标的文明理念。

当然,社会生活变革的关键不在于让资本销声匿迹,而在于把资本关进“笼子”里,遏制资本的无序扩张,恰当地拟定资本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合法存在范围。因而,以人民为中心并不是否定物的重要性,以物质生产为支撑的经济发展仍然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我们仍然需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不动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必须经过第二阶段也就是物的积累,如果摆脱“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名义上的,本质也只是贫穷与落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正确认识到底是人为经济服务还是经济为人服务:一方面,要重视资本对于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立足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拒斥资本的抽象统治,反对一切为获得财富而不择手段的活动,走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新路。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既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使命,并将这一思想内涵从中国人民推及世界人民,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紧密连接,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更大发展。

马克思在破解现代性难题和超越现代性的探索中,以劳动为原则,提出了一条植根于现代社会的“新型现代性”道路。这一“新型现代性”以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为目标,以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运动为实现途径,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统治,以劳动原则为导向建立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原则为导向的共同体制造了“个人”与“共同体”的紧张关系,在那些“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自由仅仅存在于“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是一个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虚幻的共同体”。更为糟糕的是,在这个虚幻的共同体内,不同的阶级联合起来反抗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阶级,那么,对于那个被压迫的阶级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桎梏”。[4]571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条件下所谈及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不过是一些虚假的概念,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不仅个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共同体也并非真正的共同体。要克服“个人”与“共同体”的分裂与对抗,马克思认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4]188要建构真正的共同体,并不是单纯地站在“个人”或“共同体”的哪一方,既不是以个人牺牲来抵抗利己主义,也不是以个人利益来反对集体主义,关键在于找到这个对立的根源,从而实现二者的总体性整合。共产主义运动实际上是人们对于以资本原则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异己力量的重新占有和自觉分配,并使之服从于个人的现实发展,把人从资本增殖的客体与工具关系中解放出来,使个人成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目的本身,从而顺应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历史运动不仅变革生产关系,同样也是对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及其他关系的全面变革,从根本上来看,它实则关系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安排,是以消灭私有制和克服异化为路径,以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为旨向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唯有以共产主义超越虚假的共同体,以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拯救片面发展、利己主义的残缺的个人,才能实现并建构起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

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不仅要解放自己,同样还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重任,世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民”范畴超越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是一个世界性概念。同样,中华民族的和平主义传统所彰显的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必将引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实现整个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不仅拥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同样也担负着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和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展现了中国对各国人民共同尊严和福祉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命运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对抗中,我们不仅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同时也应承担起大国责任,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了人类共同福祉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包容和新型合作关系,反对零和博弈,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一倡议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渴望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世界的愿望。长期以来,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给予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众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从大范围响应到广泛认同,再到共同行动。开放的中国与开放的世界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已然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从中国倡议到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引领下,中华儿女谱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实践,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也必然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旨归。从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出发,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将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实现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接续奋斗。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历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历史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