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的力作:评《“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

2024-05-09 21:50周忠元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场域话语研究

周忠元

(临沂大学 文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概念,此后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梦”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同时,作为一个“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又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号,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闪亮的话语。

“中国梦”话语在社会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中国梦”学术研究成果很多,几乎涵盖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中产出成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学科当属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 语言学领域在深化“中国梦”研究与传播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语言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和天然不足,容易脱离意义生产的社会背景。 语言不仅是符号与表达的问题,“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语言研究忽略了更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向度,在“中国梦”宏大叙事层面的研究明显不够。

话语研究关涉到各个学科领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研究者因不同的研究立意给予“话语”以不同的诠释”[2]。 话语研究部分地克服了传统语言研究的局限,“中国梦”不再被视为“言语”,而是“话语”,“强调话语在于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的作用”[3]。相较语言学,传播学领域对“中国梦”的研究视野更开阔,内容也更丰富,赵光怀、马文霞的《“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一书即属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研究内容看,《“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以“中国梦”的传播为主线,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中国梦”话语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梦”话语构建及文本生产、“中国梦”话语内涵及传播特性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策略,在30 万字的篇幅中向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中国梦”话语叙事和传播的主题特征。

《“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一书学术视野开阔,除新闻传播学科外,还综合运用了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学科交叉特征十分鲜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中国梦”话语体系。 “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4],作者力图全景式展示“中国梦”的话语场域,体现在具体研究内容中,作者既关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又重视“中国梦”的日常叙事,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言:“‘中国梦’不仅是国家话语的再建构,还深深卷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成为一种极其普遍而广泛的话语资源,在认知、情感、价值诸层面,呈现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交谈等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思考、行动的内容和话语组织形式。 ”[5]

《“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对“中国梦”内涵的阐释深入细致,作者不是将“中国梦”视为单一话语,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话语体系,认为“中国梦”既是宏大叙事中的国家话语和集体话语,也是日常叙事中的日常话语和个体话语,在不同的叙事背景下,不同的话语层面上蕴含了丰富的含义。 围绕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梦”对历史话语与现实话语、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政治话语与社会话语的整合与意义多重构建,深化了“中国梦”的内涵研究。在话语传播方面,《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一书颇有新意。作者以传播效果为着眼点,以符号传播的互动性为理论依据,从受众对话语的接触认知、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及重构等方面审视话语表达与传播策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提出了“中国梦”在不同属性层面的叙事及传播偏向特性,并从这些特性逆向反推文本生产及传播策略,充分展现了作者在话语传播问题研究上的学术功底和方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话语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反思,呈现出较强的思辨性特点。

在“中国梦”传播层面,作者突破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信息“传递观”局限,将传播视为意义协商与交换过程,将“中国梦”传播视为一个复杂场域,深入分析了这些场域的内部结构及其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大抵而言,作者将“中国梦”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场域,在不同场域中,又根据话语性质、内涵及传播对象的差异细分为更小的场域。不同场域的传播特性不同,传播规律也有所差异,作者针对这些差异深入分析了不同传播场域对话语意义构建、叙事模式、文本生产、传播策略的影响。在国内场域,作者从叙事角度,关注“中国梦”的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之间的差异及其逻辑关系;在国际场域,作者既关注国际传播场域的特性,又重视国际国内两大场域之间的逻辑和现实关联。具体而言,作者将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等一系列对外传播的重大问题纳入“中国梦”话语体系之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中国梦”话语在国际场域的延展,还是有很多见地的。

除对“中国梦”的话语构建与传播进行研究外,第六章还专门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历史,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特性,进一步阐明了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和平性特征。从表面看,这一章的内容似乎与前面五章有些脱离,更像一个“附章”,但从更深层次来看,“中国梦” 作为国家话语符号, 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话语,从文化传统分析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特性,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基础,笔者认为,这或许是深化“中国梦”话语研究的另一突破口,期待未来结出更加丰实的学术成果。

总之,《“中国梦”话语构建与传播研究》一书内容丰富,是对“中国梦”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立体化研究的一部高水平学术专著,纵横贯通,学理性强,形成了严整的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力作。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研究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