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政策要点与实践推进

2024-05-10 04:01孙涛高慧
比较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留学生国际化

孙涛,高慧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与传统国际化模式相对的概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模式。学界对在地国际化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大致可以分为广义的在地国际化和狭义的在地国际化两种。广义的在地国际化可以涵括除跨境流动之外的一切提升学生国际化能力与素质的活动。譬如,日本学者西村政子等人将在地国际化概括为让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掌握全球化人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替代海外留学的举措。[1]狭义的在地国际化往往聚焦于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如目前国际上流传较广的是乔斯·贝伦(Jos Beelen)和埃尔斯佩思·琼斯(Elspeth Jones)基于对既有概念的辨析提出的在地国际化定义:在国内学习环境下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整合进面向所有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课程的过程。[2]鉴于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以留学生的接收和派出为中心[3],课程与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并非中心课题,本研究采用广义的在地国际化概念。20世纪后期,国际化已经从高等教育事业的边缘走向中心。[4]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地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2018年欧洲“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lus Programme)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绝不仅仅意味着跨境流动——如果大学想要真正国际化,那么就必须从“在地”开始。[5]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使传统的以跨境流动为主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在地国际化进一步获得高度关注和发展支持。尽管疫情的影响力在逐渐淡化,但在地国际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日本自20世纪末便已开始在地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尤其是21 世纪以来日本高校在政府政策指引下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日本在地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

一、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发展背景

(一)财政紧缩与18 岁适龄人口的减少

日本自20 世纪末以来受到泡沫经济和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影响,财政收入减少。根据日本世界经济数据手册公布的数据,至 2022 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约为546万亿日元,较2000年仅上涨13.2%。[6]与此同时,日本政府所背负的债务却越来越沉重。政府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早在1997年便超过100%,达到104.97%,其后又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至2022年已经高达260.08%,财政危机进一步加剧。[7]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减少对高等教育的基础性投资,转而设置并提高竞争性资金的比重,这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国际化程度是大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为获得竞争性资金,大学必须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基础性资金的减少对依托大量资金支持、以跨境流动为主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造成沉重打击,高校逐渐将目光转向花费较少的在地国际化发展模式。

少子老龄化问题也是阻碍日本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日本18 岁人口自1992 年开始持续大幅度下降,2009—2018年呈现平移趋势,2018年后再次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预计到2040 年日本18 岁人口数量将下降至90万人。[8]18岁人口的减少对高校的生源和经费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方面,生源减少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下降,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吸引留学生留日就业成为大学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以私立大学为主,2018年文部科学省学校调查的结果显示,日本私立大学数量已占全国大学总数的77.1%。[9]学费是日本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18岁人口的减少必将加剧大学间的生源竞争和财政危机。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竞争的激化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需要加强教学、科研和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国际化,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来提升本国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10]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培养全球化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21世纪以来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有学者指出,以“超越流动性的国际理解”“国际化的课程”“文化敏感的教学法”“人员的在地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在地国际化,将是世界各国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11]

人才竞争的激化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由于教育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培养全球化人才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产业界发展迅速,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逐渐呈现出全球化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人才跨境交流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模式,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也愈发激烈。日本的经济产业多以具有全球性质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主,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人才需求较大,而国内受18岁人口减少的影响人才缺口较大,因此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吸引全球化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

(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与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也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传统的国际化发展模式——以跨境流动为核心的“国外国际化”受到强烈的冲击,跨境流动难以进行甚至趋于停滞。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探索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在地国际化这一国际化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虽然在地国际化并非疫情暴发的产物,但是疫情的暴发极大地推动了在地国际化的发展,提升了在地国际化的重要性。日本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也受到全球疫情的冲击,来日及日本留学海外学生的数量大幅下降,日本政府以及各高校逐渐将国际化发展的重心向在地国际化偏移。

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信息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界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复杂化、精深化,而同时入学学生的学力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各高等教育机构更加追求高效率的教育,其重要实现方法之一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活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在地国际化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推动在线课程、在线国际交流等国际化交流形式的进一步普及。2020年大学信息通信技术推进协议会的调查显示,有73.7%的大学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活用于教育的重要性,并有62.6%的大学建立了引领全校信息通信技术活用于教育的推进组织。在信息通信技术活用效果方面,有78%的大学认为信息通信技术活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但是,有76.8%的大学认为仍旧存在诸多阻碍信息通信技术活用发展的因素,尚待进一步的改革。[12]

二、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政策要点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相对较多,但并未对在地国际化和跨境流动进行区分,在地国际化是日本国际化相关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外国留学生的接收、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教师国际化发展的推动、国际化支援体制的构建是符合广义在地国际化概念且出现频率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政策要点。

(一)接收外国留学生以提升学生多样性

接收外国留学生一直是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中心课题。明治时期开始,日本便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20世纪后期日本政府开始制定接收留学生的数值目标,并通过政府政策推动目标的达成。198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留学生10万人计划”,计划至2000年接收10万留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延后了3年才得以实现。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计划于2020年接收30万留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制定了五大国际化战略: 一是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吸引国际学生留学日本;二是改进入学考试、学校招生和移民相关程序与规定,使留学日本更加便捷;三是推动大学的国际化,使大学更具吸引力;四是为国际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是促进日本社会的国际化,使国际学生毕业后能够留在日本。此外,为推动该计划的实现,日本政府还出台了“私立大学等改革综合支援事业”、“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又称“全球化30”)、“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世界顶尖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以吸引外国留学生。此外,日本政府还将留学生数量作为衡量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将其列入大学自我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的评价项目中。因此各大学也在改革中积极推进外国留学生的接收,日本境内留学生的数量得以迅速增长。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统计,截至2017年5月1日,日本境内留学生的数量超过30万人,达到33.632万人,“留学生30万人计划”得以提前实现。其后留学生的数量也处于高速增长中,如2018年较前年增长10.2%左右。[13]

然而,随着现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转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2016年日本学者太田浩指出,如今高等教育正从增加留学生数量以推动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转向在国际化的大学中聚集世界各国人才的时代。[14]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暴发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的转变,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卫生紧急状态宣告结束,但是加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已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样,日本留学生数量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之后开始出现骤减趋势,至2021年日本境内留学生数量下降至24.38万人,较计划达成之初的2017年下降27.5%,单纯依赖增加留学生数量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模式受到严峻挑战。[15]在此背景下,日本在地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与方针也亟须调整。

(二)建设国际化课程以培养全球化人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日本产业界强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全球化人才,在跨境流动学生有限的情况下,推进课程的国际化以培养全球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政府将全球化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概括为:作为日本人的同一性、教养和专门性、包含语言能力的交流能力与协调性、创造新价值的能力、社会贡献意识。[16]基于此,日本政府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主要着力于英语授课的推行和跨文化课堂的建设。

其一,大力推行英语授课是日本政府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建设国际化课程的重要措施。早在20世纪中叶,日本便开设了实施双语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如1953年设立的国际基督教大学(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2000 年设立的亚洲太平洋大学(Asia-Pacific University)、2004 年设立的秋田国际教养大学(Akit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等。此外,日本政府也通过政策积极促进英语授课的推行。2008年出台的“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中提出要扩大实施英语授课的课程和仅用英语上课便可获得学位的专业范围。2009年,日本政府实施了“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全球化30”),提出要构建英语授课等实施体制,要求大学在有国际竞争力的学部、大学院研究科中构建可以用英语进行课程学习并取得学位的体制,并在全球公开招募可以使用英语教授专业科目的人才、配置任期制外籍教师。2014年“全球化30”计划结束后,日本政府又推出了“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选拔37所大学并将其分为旨在跻身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位的顶尖型(A型)和旨在引领日本社会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引领型(B型),并要求其他大学紧跟37所示范校的步伐进行改革。在该计划中,日本政府将实施英语授课科目的比例、仅用英语上课便可取得学位专业的在籍生比例设为评价大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成果指标。该计划取得显著的成果,据统计,至2022年示范校中英语授课科目的数量较计划实施之初增长近两倍。[17]

其二,跨文化课堂建设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外籍留学生资源的利用和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日本在跨文化课堂的建设上起步较晚,学者太田浩指出,日本大学中与课程联动的海外留学、培训开发尚不充分,外国留学生数量增加对教育内容、课程的影响并不显著。[18]2011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提交了《面向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提言》,其中“面向国际化的措施”与“面向培养世界领军人才的措施”中提出三点促进课程内容国际化建设的意见。第一,开设由企业高层、实务人员讲解全球化商业现状的课程;第二,开设教授日本文化、历史以及外国人如何看待日本的课程;第三,与海外大学合作实施交换留学以及双学位项目。2014年“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中提出要打造日本学生与留学生共同上课的课堂。2019年“大学的世界展开力强化事业”提出要构建与美国、欧盟与亚洲各国的论坛式合作共建课程,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2021年,日本政府启动“世界共修关系网推动大学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加速和世界开展项目”,以建立能够促进多样化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国际共修课程,推动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通用性的提升。总体而言,日本政府正在逐步加强跨文化课堂的建设,但相关政策仍旧偏少。

(三)推动教师国际化发展以带动学生与课程的国际化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他们的国际化程度对推动学生与课程的国际化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教职研究生院在全国范围内的设立、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社会5.0”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国际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其一,提升教师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一方面,培养教师外语能力一直是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早在“留学生10万人计划”出台时,该政策便提及教师外语能力的重要性,“留学生30万人计划”“全球化30”“全球化人才培养推进会议中间总结”等一系列全球化人才培养相关政策中均提及教师外语能力问题。2013年,《关于国立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中要求各国立大学长期配置兼具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教职人员。2014年“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提出要扩大满足外语能力基准的教师比例,推进教师的外语能力培训等。另一方面,与海外高校合作进行教师培训也是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措施。“大学的世界展开力强化事业”中设立了培养东亚教师的国际研究生院项目(2016—2020年),促成东京学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尔教育大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教育课题应对能力、课程研究推进能力、实战力和指导力、英语以及亚洲两种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并共同承担三所学校现任教师的培训。其具体实施政策包括开展国际研讨会、共同培养年轻研究者和研究生、开发并共用短期项目、共创学分互换和研究生教育模式等。2019年日本政府修订了《教育职员资格证法施行规则》,使教师在海外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实习成为可能。但与提升外国教师比例相比,教师的海外留学经验在政策中受重视程度较低。日本学者加藤真纪将其归因于该群体规模较小和日本处于留学生接收过度状态的现状。[19]

其二,提升外国教师比例(含外籍教师和有海外留学经验的日本教师)。日本政府自明治时期便制定了教师的海外派遣和接收外籍教师的推动政策。1982年出台了《国公立大学外国教员任用法》,极大地推动了大学任用外国教师的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四期中期目标均涉及外国教师比例提升的问题。2014年“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及计划结束后成立的大学国际化促进论坛、《面向2040年高等教育的全局设想》等均要求提升外国教师的比例,主要推动政策包括提升外国教师终身聘用比例、加强对外国教师家属的支援、营造适宜外国教师工作的环境等。但是,日本大学中的外国教师比例提升速度缓慢且与欧美等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2017年外国教师仅有21,772人,占总体的5.7%。从国际上来看,斯坦福大学外国教师的比例高达47.7%,牛津大学为43.9%,哈佛大学也达到30.1%,均远超日本高校。[20]可见,日本在提升大学外国教师的比例方面尚需进一步的改革推进。

(四)构建国际化支援体制以助力在地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支援体制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持续发展的保障。日本国际支援体制建设相关政策主要集中于强化对留学生的就业支援、国际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国际化环境整备等方面。

其一,为建设多元文化共生社会,日本政府强化对留学生的就业支援,积极推动留学生在日就业。而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调查,2017 年有65%的外国留学生有意愿在日本就业,但实际只有35%的留学生在日本就业。[21]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就业支援成为在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留学生30万人计划”中提出,推进留学生毕业后的社会接收,为此提出在大学内设置专门机构以强化对留学生的就业支援、促进企业方面的意识改革和接受体制的整备、推动居留资格的明确化和弹性化、加强对留学生关系网的维系和强化等措施。2016年修正的《日本再兴战略》还提出了要将留日就业的留学生比例从三成提升到五成的数值目标。“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也强调要加强留学生支援体制的建设,通过资料、通知的英文化服务支持留学生在日本就业。此外,“培养全球化社会肩负我国未来的人才”“私立大学等改革综合支援事业”“大学的世界展开力强化事业”等一系列的政策项目中均涉及强化留学生支援体制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在日本就业活动开始前的准备,包括宣传与相关资料的英文化、商务日语能力培训、使用网络进行线上求职的培训等;求职过程中的支援,包括召开企业说明会、校友经验会、应聘文件制作相关培训等;居留资格的变更,包括明确可在日本就业的职业种类、居留资格时间的弹性化等。这些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有效地推动了留日就业留学生比例的增长。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统计,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在日就业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19年在日本就业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36.9%,较2018年增长1.8%,虽然2020年受全球疫情冲击下降至31.1%,但是2021年又上升至37.7%,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较疫情前有所提升。[22]

其二,国际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和国际化环境整备也是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体制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关国际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政策,主要集中在与大学质量保障相关的国际信息网建设方面,如收集国外高校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和向国际社会公示本国高校相关的信息、建立发挥交流窗口功能的门户网站等。国际化环境整备也是国际化支援体制的重要部分,为吸引留学生来日和推动留学生在日就业创造环境条件。国际化环境整备主要包括留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的整备,按英语能力分班和小班教学等课程建设,入学时间弹性化,相关资料以及网站的英文化或多语种化等接收体制的整备。

三、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推进:以六所典型高校为例

日本关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仅是在大方向上作了规定,并未在具体实施细则上作出强制要求,而是鼓励各大学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富有自身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发展措施。在地国际化不存在标准化模型,它完全取决于各个机构及其性质与背景,每一所大学都以自己的方式概念化 “在地国际化”。[23]日本高校也在政策指引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独具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实践。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作为“留学生10万人计划”“留学生30万人计划”“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大学的世界展开力强化事业”等多个项目的入选校,其改革具有代表性和先导性。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是日本国内顶尖的私立大学,且均为多项国际化推进计划的采用校,其在地国际化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治学院大学和东京外国语大学是有别于上述大规模大学的小规模地方院校,且分别为日本国内位列前茅的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因此,本研究选取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三所国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学院大学三所私立大学为例,分析其在地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特点与效果。

(一)日本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特点

结合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政策要点和六所高校的具体实践来看,各高校基本是在日本政府政策限定的框架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色制定在地国际化发展战略,谋求系统的在地国际化发展。政策要点中涉及的交换留学项目、英语授课、跨文化课堂、外语教师比例、教师海外进修、留学生的就业及生活支援等均是各大学实践推进中的重点。根据各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推进措施来看,目前日本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高校的在地国际化具体推进措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首先,在接收外国留学生方面,各高校均主要依靠与海外合作校的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促进外国留学生来日。其次,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各高校均将推进英语授课、增加可凭英语上课获得学位的学科数量以及建设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的课程视为国际化课程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各高校均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或项目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如东京大学构建国际性教育体制的尝试、京都大学设立的国际交流课、东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教养项目、庆应义塾大学设立的全球化本部、早稻田大学建立的全球教育中心、明治学院大学设立的“疫情下在线交流项目”。再次,在教师国际化发展方面,日本高校将与海外合作校协作进行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作为推进教师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国际化支援体制方面,各高校均实现了网站和部分资料的英文化,并建立了专门的国际化推进部门,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就业、经济、学习等全方位的支援。如东京大学实现资料和网站的多语种化;京都大学推出“京王伙伴计划”;东京外国语大学建立留学生日语教育中心;庆应义塾大学建立国际交流中心与日语·日本文化教育中心,并推出“庆应伙伴项目”;明治学院大学也推出学生伙伴制度和国际学生宿舍项目。

其二,高校的在地国际化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东京大学等顶尖国立大学往往采取多举措并行的战略,在各个方面均采取了较为丰富多样的举措,没有明显的重点;而私立大学以及小规模国立大学往往倾向于集中发展某一个方面,如东京外国语大学专注于发挥自身外语教育为主的学科特色,积极推进学部课程的国际化、多元文化环境的构建和日语教育的发展。其次,在发展方式上,不同类型大学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相较于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似乎更愿意制定并宣传其国际化发展的数值目标。如早稻田大学提出接收留学生1万人计划,明治学院大学也在官网上公布并宣传其接收留学生的数值目标。最后,各高校之间的实践效果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地国际化支援体制构建方面,东京大学等顶尖国立大学实现了网站和部分资料的多语种化,其他大学则仅停留于网站和资料的英文化。在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方面则因合作校的数量差距而导致发展程度不同,如庆应义塾大学合作校高达340所,京都大学合作校也有182所,而明治学院大学仅有80所。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各高校英语学位项目数量等存在较大差距,如东京大学开设了24个英语学位项目[24],而早稻田大学仅开设了6 个英语学位项目[25]。

其三,日本高校的在地国际化发展重心正逐渐向国际化课程建设和国际化支援体制构建偏移。在国际化课程建设方面,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各种交流小组、留学生与日本学生共同上课),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国际化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式和实现目标;在国际化支援体制构建方面,为留学生提供生活、就业、经济、学习等全方位的支援以吸引留学生来日和推动留学生留日就业,这是国际化支援体制构建的主要目的和发展方向。

(二)日本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效果

从实践结果来看,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学院大学等六所高校所采取的在地国际化推进措施均取得了积极进展,实施成效较为显著。

其一,高校留学生数量及其占全校学生的比例皆有较大幅度增长。东京大学2022 年接收的留学生数量达5047 人,较2004 年增长137%,本科生中外国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率仅为4.6%,研究生中外国留学生的比例达32.3%,较2009年提升15.1%。[26]2022年,京都大学共接收留学生约2800人,在全校学生中占比为12.4%。[27]东京外国语大学2022年外国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14.3% 。[28]庆应义塾大学2022年11月共接收来自82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2082 人,占全校学生数的6.2%左右。[29]早稻田大学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处于持续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峰值8350人,在全校学生中占比为16.1%,疫情暴发后留学生人数持续下降,2021年下降至6579人,占全校学生的13.1% 。[30]明治学院大学2018年提出至2025年接收留学生600名的数值目标,但由于受到疫情暴发的影响,不得不重新调整目标。至2019年共接收了354名留学生,较计划实施之初有显著提升,但至2022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明治学院大学接收留学生的数量大幅下降至218人。[31]

其二,高校中外国教师比例获得显著提升,留学生留日就业也取得积极进展。随着在地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六所高校外国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大多达到6%以上,超过日本所有大学中外国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东京大学外国教师占全校教师的比例约为6.6% ;[32]京都大学至2023年有外国教职员工450名,占全校教职工的6% ;[33]2021年,明治学院大学教职工中,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20%,有海外研究经历的教师将近半数。[34]与此同时,留学生留日就业也取得一定成效。如2021年庆应义塾大学504 名外国留学毕业生中有24.8%的人选择留日就业。[35]

其三,高校开设了各类特色教育项目,课程国际化建设得到大力推进。自2015年起,京都大学在10 个研究科开设了可通过日语以外的语言上课并获得学位的“接收本科生、研究生的特色留学生专业”,以及面向交流协定校交换生提供的“留学生短期接收项目”;庆应义塾大学开设了941门英语授课课程、23个可以仅凭英语上课获得学位的专业、31个与海外大学共同开发的双学位项目等,有效地推进了课程的国际化进程;[36]早稻田大学建立了全球教育中心,提出了特色教育计划,该计划通过提供补充学生本科院系(专业领域)课程来实现综合学习,并通过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合作推出的联合督导计划,保障和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东京外国语大学启动了与国内外大学合作共建的全球化人才培养项目、多元文化共生科目群等多个项目,通过建设高度国际化的课程以培养全球化人才;明治学院大学明确提出要将以往以留学生为中心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中心的新模式,以教养教育中心和社会学部为中心,从多元文化共生视点出发进行多样化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其四,高校积极开拓海外合作校,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东京大学与海外559个高等教育机构缔结了1634个合作交流项目;[37]京都大学2023 年5 月与55 个国家或地区的182 所大学缔结了学术交流协定,与中国台湾大学等5所大学结成战略性国际伙伴关系;[38]东京外国语大学2022 年共与71 个国家或地区的236个高等教育机构缔结了国际合作交流协定校关系;[39]庆应义塾大学在国际上广泛发展合作校,与82个国家或地区的340个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缔结了合作关系;[40]早稻田大学2022年共与87 个国家或地区的589 个高等教育机构缔结了合作关系;[41]明治学院大学2018年提出至2025年建立83所合作校的目标,至2019年,明治学院大学共与80所大学达成合作关系,在合作校方面基本实现了目标。[42]

综合以上,在政府国际化促进政策的推动下,日本高校积极采取各具特色的措施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院校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留学生比重、外籍教师比重以及课程的国际化程度等数值化指标仍较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譬如,2021—2022年哈佛大学留学生占比为24.9%[43];2022 年牛津大学留学生占比达46%[44],教师中外籍教师占比达48%[45],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尚需进一步的推进。此外,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模式也在发生转变。虽然接收留学生仍然是日本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政策指向,但是在地国际化发展的重心正逐渐向国际化课程和多元文化环境建设偏移,未来日本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发展将更加重视留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猜你喜欢
全球化留学生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