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关系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

2024-05-10 10:46孟书广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生产力

孟书广,张 迪

(汕头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民生发展的总目标中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4页。。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目前,学术界对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关系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实际上,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列起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新时代既是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也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唯物史观使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科学构想

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社会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变革。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科学构想。唯物史观始终坚持群众立场,认为社会历史是群众创造的历史,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历史,社会历史进步应当体现为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唯物史观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也是一种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的价值观,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变革。

(一)唯物史观论证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必要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应当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是某种精神的历史,也不是抽象的“类”的历史,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一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当前人类所拥有的物质文明成果是通过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二是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科学文化实践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是进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人民群众有时在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精神财富的创造。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不但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变革时期还能推进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者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而无产者几乎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只能实现片面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资产者的财富日益膨胀,无产者却相对日益贫困。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并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资本主义制度同以往的封建制度一样,依然是剥削人的制度,依然是不平等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无产者由于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为生,成为机器的附庸,终日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并且,在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的影响下,无产者几乎没有自由时间,自身的发展处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状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有必要帮助无产者认清自身的生存境遇和历史使命,有必要帮助无产者推翻剥削制度、彻底消灭贫困,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唯物史观探索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的同时,也探索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求索中,发掘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的依据,将其置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诉诸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文本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为唯物史观的形成提供了立足点和生长点。这种实践观表明,无产者只有通过生产实践才能创造足够多的社会财富,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摆脱资产者的剥削和压迫,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自身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实践观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空想到科学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诉诸于劳动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文本中深刻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而不是由观念决定的,物质生产的主体是群众,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决定作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群众创造了历史,可以自我解放,而且只能是自我解放。群众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和革命实践,从物质财富和不平等的经济、政治关系中解脱出来,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简称《形态》)是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系统表述了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实现途径。正是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表述了唯物史观是‘人类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真正依据”(3)孟书广、朱可辛:《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人类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四个维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4期。,“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4)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在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指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应当到物质生活领域中去寻找。“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36-537、531页。。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他们创立唯物史观的目标并不局限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们对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政治需求也非常重视。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人民群众共同占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使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强制分工和私有制导致无产者相对贫困和片面发展,但分工和私有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36-537、531页。。无产者要积极参与生产实践,以推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产者还要努力推翻私有制和旧的分工制度,以主动顺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将在劳动自由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二、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个人的自身努力,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时代所提供的可能范围来谋求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507页。。人的需要推动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共同推动、相互促进而实现的。作为一个生物体,人的第一需要是物质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发展的基础。精神需要是人的更高层次需要,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也无从谈起。只有缩小贫富差距,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物质生活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前提

物质财富是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的财富或成果。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也是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马克思认为,人们“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507页。。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和公平的财富分配制度作为保障,没有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物质财富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共同富裕的内容首先是消费资料,其次是生产资料。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生存,而人类生存的首要前提就是吃喝住穿等消费资料(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536-537、531页。。如果没有必备的消费资料,人就不能生存,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财富史无前例地快速增加,但消费资料的分配极不公平,无产者只能得到生存必备的生活资料,终日从事单调的体力劳动,不能享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劳动生产力还未实现高度发达,劳动者的精神境界还未达到极高的程度,社会只能实行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35页。。但是,仅仅依靠消费资料的公平分配还不足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6页。。假如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消费资料的公平分配就难以保证,社会贫富差距难免不断加大。马克思主张,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必须掌握在无产者的手中,并通过联合劳动大力发展生产,以迅速增加社会财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3页。。

(二)精神生活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精神财富是人们在精神生活领域或者文化领域生产的财富或成果。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正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56-159页。。人作为高级动物,不仅有生物性的物质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一个人如果仅仅享有富裕的物质财富,但精神生活贫乏,就不能称为富有的人,更不能称为全面发展的人。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者凭借优势地位几乎独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可以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而无产者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几乎没有自由时间,难以享受到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56-159页。。无产者在自身精神财富匮乏的条件下,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可以逐步消除异化劳动和固定分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自由时间,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直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结果。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富裕的精神财富,使人民群众共享精神财富,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其最基本的内涵。“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3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生产力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革命性价值立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先进的生产力。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正确的价值观

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富裕思想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最苦难、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与其他劳动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不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就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获得自由。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其与全体社会成员或者全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以无产阶级为价值立场,以全体社会成员或者全人类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无产阶级的共同富裕思想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平等观、公正观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实实在在的理论基础上,从而使这一革命性的思想兼具科学性。无产阶级共同富裕实践,不是像过去的有些阶级运动那样用新的剥削制度来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是要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因而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之一。无产阶级共同富裕实践的阶级立场和使命任务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特点。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革命性的任务,在无产者道德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无产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革命性变革,形成共产主义价值观念,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思想道德基础。马克思认为,为了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且“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159页。。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应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弥补资本和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先进的生产力

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发达的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学技术。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2页。。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5页。。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智力性要素,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智能机器成为劳动工具的主体,人造的高科技材料成为主要的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质是劳动者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因此,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甚至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帮助劳动者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从而利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劳动实践,创造社会财富。只有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生产力才能高度发达,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共同富裕才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恩格斯曾指出,只有人们劳动能力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社会财富才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消费和储备需要,才能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闲暇时间去学习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才能把这些从剥削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并加以发展(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这种科学理论所揭示的理想社会制度,也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以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远大理想,既需要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寻找实际可行的突破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不断接近共产主义的重要实践方略。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阶级社会,都不具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条件。从本质上来讲,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使命,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一)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莱茵报》的编辑,在办报期间他开始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并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从此,如何消除贫困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马克思进行理论探索、开展革命实践的精神动力。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彻底消除了贫富差距和贫富对立的社会,是一个彻底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4页。,它可以为自由人的联合提供平等的经济条件,共产主义就是可以把自由人联合起来的社会形态。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如果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消灭私有制”(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52、53页。。这实际上就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无产者夺取国家政权之后,要把劳动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想方设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大量增加社会财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52、53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拥有发达的生产力,尽管生产“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自由时间还是可以增加的,“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52、52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揭示了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劳动资料由社会掌握,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社会贫富对立不复存在;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消费资料实行“按需分配”,这时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共同富裕(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36页。。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阐析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的看法。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病是人的片面发展问题,在私有制和固定分工的影响下,无产者被奴化了、被物化了,呈现片面发展、畸形发展(26)王怀超、秦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第90页。。因此,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或总体特征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52、53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52、52页。。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个人的生存严重依赖于一定形式的共同体,缺乏独立性,不能获得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者虽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受制于物质关系的束缚,仍难以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才能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52、52页。阶段。

共同富裕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享有社会财富的过程。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也应当是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人,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物质生活越富裕、精神生活越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就越高;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越高,物质生活就越富裕,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内在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一方面,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大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越高,劳动生产力就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充裕,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越高。如果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较低,或者说是片面发展、畸形发展,那么,社会财富的源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涌流,共同富裕的实现就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没有共同富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任何一个人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财富。如果物质财富匮乏,或者物质财富分配不公平,那么就只能实现少数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重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内在统一。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抉择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人民出版社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