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视域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转型的挑战与应答

2024-05-10 14:39张继平李亚儒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减转型家长

张继平,李亚儒

(三峡大学 田家炳教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义务教育的顽症痼疾,一直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问题。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提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1]。“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家长培训负担过重问题得到较好治理,减负效果不断显现,但由于各地执行不一,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角色缺位,导致课外补习“难戒”,校外培训沉渣泛起,对素质教育提出新挑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转型,是提高人民对教育满意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转型的价值意蕴

(一)实现教育回归本质初心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2]。表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目标。反观今日之教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布置大量课外作业,学生的兴趣、童真湮没在机械而冗杂的题海中。在学校教室与校外辅导机构之间不断切换的天花板成为横陈在孩子心中的一片令人窒息的厚重乌云,快乐的种子难以发芽生长。教师为了分数而教,校外辅导机构为了利润而开设各种培训课程。有学者就此指出,“如果利润将成为教育目的,受损的将是青少年一代和社会”[3]。积极推行“双减”政策,就是要纠正传统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错误观念。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者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角色使命,以“双减”新时代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实现教育回归本质初心。

(二)推动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办学效益是学校高质量发展追求的双重目标。“双减”政策要求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不仅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革指明方向,也对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们需要明白,减掉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意味着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但质量不能因此下滑。罗伯特•索尔索曾提出“学习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需要不同的时间分配策略”[4]。学习时间减少,教育质量却不能落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用新时代质量观和效率观指导教学改革、评价教学成效,摒弃过往的一切“低质”“低效”的教学手段,积极追求“高质”“高效”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必须树立设计意识,优化课程与教学设计,提高课内效率,同时精心布置作业,完善课后服务,切实提升校内学习质量与效率。

(三)引导学生开发个性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教育的宗旨在于充分发掘和发展学生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作为个性潜能的开发者,“教师的义务是为传承中的世界赋予秩序和形式,使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他们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6]。“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要为教师减轻过多的教学负担,让教师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创造合适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的天性都得到充分展现。在这种意义上,教师必须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转变角色定位,主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每个学生成功成才铺设多条路线。

(四)缓解家长过度焦虑情绪

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是“双减”政策指导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显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87.0%受访家长感到焦虑,73.2%的受访家长表示焦虑来源是自己的能力很难辅导好孩子[7]。家长之所以焦虑,主要原因在于“双减”政策实施以后,父母无法详细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特别是孩子学习任务减少之后,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会因此下滑。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家长代理人”角色,把目光投向家长而不再把目光仅聚焦于学生,通过更透明、更阳光的教学评价让家长了解教情和学情,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减轻学生家长焦虑的责任,让学生家长能够真正相信“双减”政策是切实有效的,能够真正看到“双减”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效果。

二、“双减”之难: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转型的挑战

“双减”时代的到来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中小学教师走上角色转型之路,但转型的过程定然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合理应对好转向中的挑战,才能最终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型,顺应时代之所需。

(一)思想认识滞后,教师角色观念难以转变

观念转变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先导。“双减”政策蕴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潜藏着深刻的全人教育价值,其出台是对应试教育的强烈回应。然而,在国家施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双减”政策精神理解不透,对“双减”内涵认识不足,对“双减”目标了解不深,不少中小学教师仍然在机械地、被动地执行着“双减”政策,无法用减负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依然我行我素地行走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廊坊里。有调查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仍然有8%的学生认为课后作业的量很多[8],表明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置若罔闻。 一个不会思考的老师很难教出一个会思考的学生;一个只知道被动执行的老师也不太可能教出一个会主动创造的学生。可以说,教师思想认识上的滞后必然会是教师角色转型过程中的第一块绊脚石,影响“双减”效能的发挥。

(二)适应能力不足,教师角色定位难以转向

能力提升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基石。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适应能力不足,教师角色定位难以转向。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师、学习的设计师、数据分析师等。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教育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一系列能力。首先,教师的组织能力包括能够有效调控教学过程,管理课堂纪律,处理课堂中的各种问题等。然而,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这种转变,成为“双减”的“后进者”。其次,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虽然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教师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研究发现,仅约有24%的受调查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9]。再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个富有感染力和引导力的教师往往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标准,影响到教学质量。一项对新疆阿勒泰地区教师普通话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30%的受调查少数民族教师还没有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10]。最后,教育科研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工作压力大、科研意识不强等原因,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实现从“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一项针对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研究显示,有80%以上的受调查教师不善于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值得科学研究的课题[11]。

(三)专业素养不同,教师角色担当难以转型

专业素养是教师角色转型的根本。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教师之间专业素养的差异化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往往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角色转型困难。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12]。教师的角色担当,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领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可惜的是,部分教师懒于学习,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现代信息技术充耳不闻,有的教师不会使用ChatGPT等智能工具,有的教师不会使用幕课、直播课堂,有的教师甚至不会使用智慧教室,因为技术素养的限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些教师因为教育理论知识的功底不够扎实,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就会显得捉襟见肘。而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来说,在角色转型中可能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一种情况是,他们可能因为缺乏大量的教学经验,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而另一种情况在于,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职业认同或是坚韧的心理素质,因而难以承受角色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四)评价方法失当,教师角色扮演难以转化

合理评价是教师角色转型的核心。“双减”政策倡导发展性评价,但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仍然扮演着分数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角色,而非教育者的角色,教师教育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分数,以便能够将学生“卖”得更好,而这种贩卖的对象则是学校、是家长、是社会。学校过高的要求、家长过高的期望值、社会上“唯分数论”的人才评价方式,都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评价方式,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失当情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强调局部利益、结果导向的功利教育所致,不仅“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异化了教育过程、催生了超负荷教育、引发了教育焦虑”[13],而且“在校外高强度专业化市场力量的冲击下,导致了学校教育边缘化,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分割和分裂,甚至可能裹挟着更多人对成绩的追求,桎梏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实现”[14]。随着“双减”时代的到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以学生为本,办好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成为教师角色转型的主要方向,如果教师不善于转变自己的角色,必将成为改革的阻碍者。

(五)沟通指导欠缺,教师角色行为难以转变

沟通指导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关键。教师是联系学生与家庭的桥梁,在调和家庭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沟通指导者的作用。有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情况并不理想,在调查研究的受访教师中,有占比达到46%的教师没有征求过家长的意见,且仅有30%的受访教师表示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教育[15]。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意识,其关注重点更多的是在于学生的成绩。正是由于教师对家长的沟通指导不足,必然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在校表现缺乏深入了解,久而久之,家长可能疏于家庭教育,转而将孩子的成长发展全部寄托于教师身上,教师于无形中成为“保姆”“替罪羊”“家长代理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的转型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价值提升的重要表现,也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师观与时俱进的体现,是适应新的政策背景的必然之路。教师们只有主动地去把握时代的变化,对自己所需扮演的角色形成清晰的认识,并重新定位完成转型,才能完成“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重新定位教师角色,需要教师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育人技能,要变成主动的学习设计师、学生的生涯规划师、成长的建筑师以及学生发展的数据分析师和家庭教育的指导师。

(一)从消极到积极:由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设计师

学校不是政府,教师更不是被动执行命令的下级干部。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要积极学习政策的核心内容,理解政策的本质,明确政策对教师的期望,由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设计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在 “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科类辅导班被取消,这相当于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课后作业总量和时长也被相应地压减,为了弥补这部分时间,我们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此外,“双减”政策还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观——“设计型教师观”,这种观念强调强调,设计是教师基于真实教学情景对现有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过程,教师应当是能够胜任新环境的主动学习者和创新设计者[16]。那么,具体应该如何设计呢?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核心的问题,而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取决于对多种可变因素做精妙的调整”[17]。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使知识充满活力,需要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多种可变因素进行精妙的调整。所以,现阶段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要遵循“活力原则”和“精妙调整原则”来做好“四个设计”。其一,要有意识地重新设计课程,对课程进行优化,结合信息技术,提高学科间的联系,设计适合学生的个性化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实用性、可执行性。其二,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反思以往课堂教学的不足,结合“双减”政策,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主,构建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理想课堂。其三,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设计,摒弃过往以量取胜的作业设计方式,从提高作业的质量和增加作业设计的趣味性以及布置一些分层的、弹性的、个性化的作业上入手,为学生提供作业菜单,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机会。其四,要对课后服务进行设计,以个性化、多样化为设计目标,保证学校课后服务的质量和趣味性。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设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化宽泛为具体:由学生的指导引路者转变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师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日益凸显。这一变化源于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后,教育重心向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转移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学习指导者和人生引路人转变为更为全面和具体的生涯规划师。作为生涯规划师,教师需要将引导学生的方向具体化、系统化,以充分满足学生对自身人生规划的全面需求,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生活指导和道德教育层面。这样的转变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担忧的问题。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理想、比较优势以及家长的期望,经过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后,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这样的培养方案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同时,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也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坚持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做好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顺利过渡。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时代趋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保持动态、灵活和可调整的特性。只有淡化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生涯规划师的角色,教师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下教育的变革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三)转压抑为昂扬: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

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由于专业素养不强、抗压能力不足且没有勇于应对变化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来临之际仍固守着对学生伤害甚大的“填鸭式”教学法,堂而皇之地在“双减”背景之下行应试教育之道。这些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双减”政策所倡导的转变方向,而是一味地关注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分数指标这些应试相关的变化,然后继续通过变标不变本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新的知识”,由此造成应试教育挥之不去,转型势在必行。从具体的转型策略上来说,这部分教师需要从思想上扭转颓势,激发昂扬的斗志,树立起对教育改革的坚定信念。他们需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研究型的教师,用新的教育观念和实际行动来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们需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需要具备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扎实、系统的所授学科基础理论。同时,还需要时刻关注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革新自身的理论知识,最终形成一套适用于自身、带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建构。另外,教师们也需要研究教学实践,对学情、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地研究。研究学情,即要了解每位学生的自然学习起点和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点实现因材施教。研究教材,就是要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课标,则是要求教师认识到“如何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18]。

(四)从片面到全面:由分数制造商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数据分析师

学校不是企业,教师不是商人,学生更不能被看作待加工的原材料,教育需要回归其立德树人的本质,从冰冷的“理性教育”回归到有热度的“感性教育”。

李希贵在其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深入探讨了“双减”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他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数据分析师,主张教师应当超越对分数的单一关注,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数据收集与分析[19]。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作为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者,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以考试和分数为目的,而是应当以一个“数据分析师”的身份,去分析、去研究学生的发展,适当地借助包含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新工具,运用量化的方式来分析学生的体魄强健度、心理健康程度、道德修养深度以及艺术特长擅长度等,使用客观量化的数据与主动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分析评估。评估,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其落脚点应放在培养。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挣脱分数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等方面。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同时,需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提升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知。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需要收集多方面的数据。这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成绩、参与活动的情况等。通过这些数据,教师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状况。三是收集到数据后,教师需要运用数据分析技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可以运用各种数据分析工具,比如Excel、SPSS等,对学生的数据进行整理、排序、分析和预测,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潜在问题。四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制定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计划。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资源;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五是持续评估与调整。制定发展计划后,教师需要持续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计划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其始终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变代理为指导:由家长代理人转变为家庭教育指导师

就在“双减”政策出台后的三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10月23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与“双减”政策遥相呼应。“双减”减去了学生做作业的时长和上校外辅导班的时间,那么多出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自然是要办好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不能越权扮演父母的角色,也不能以一种父母角色的替代品形式出现。故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则是由学生的家长代理人转变为家庭教育指导师,这种转变不仅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家校共育,从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整体的教育水平。其具体转型策略如下:第一,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教师们需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将其纳入自己的教育职责中。在过去的代理角色中,教师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校内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而现在,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取得沟通,了解学生离校后在家中的表现状况,为家长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建议。第二,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了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包括家庭教育理论、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这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和教师培训计划引起重视,不能将教师角色转变仅仅视为教师们自身所需面对的问题,要做好为教师提供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准备。第三,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各学校需要出面牵头使得教师与家长能够建立定期、有效的沟通渠道。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也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教师还需学会处理和解决家长反映或提出的问题,保证沟通的有效性。第四,教师需要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引领者。在转变角色中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通过家长会、线上会议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第五,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因材施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案。以便于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双减转型家长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转型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