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生成逻辑、内涵解构与实践进路

2024-05-10 14:39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能力发展

张 琼,许中华

(湖北工程学院 发展规划处,湖北 孝感 43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还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才能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的生成逻辑

(一)世界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出

应用型大学是世界大学的分类,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欧洲广泛建立了大学,建立之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来诺大学为医学科,主要传授学科知识,培养相应学科专门人才。这说明大学建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分类培养,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结合实际设置不同的学科性大学,培养不同的学科人才,这应该就是分类培养人才的雏形。19世纪中后期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竞争、冲突、扩张、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思想、人本主义思想、科学主义思想空前活跃,并引导着大学向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为社会服务方向发展。随后,一些与经济产业及社会事业密切结合的工科大学和地方技术学院纷纷建立起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赠予各州土地和资金,建立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发展。这一措施不仅直接促成多所赠地学院的创办,而且这类学院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主张“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服务”。大学从学术“象牙塔”回到了社会的“智工厂”。至此,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理念正式提出。

(二)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成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诞生。我国从1998年开始,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以满足日益扩张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20年,全国有普通本科高校1272所,其中1998年后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有731所,占本科高校的57%。这些新建本科高校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又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经验不足,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下,走过了一段学习模仿的辛酸之路,众多高校慢慢摆脱了一流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办学定位。一时间,“应用型、教学型、产业型、多元化、地方性”等等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先行词写进了这些高校的章程、规划中。当然,在思想上彻底更新,行动上坚决做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不仅与高校自身对应用型的深刻理解有关,还与我们的教育体制、社会环境有关。一些高校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利于自身办学层次的提升;一些高校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产业背景或产业支撑。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形成广泛共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2.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政策定位。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相继出台应用型大学发展引导政策。2010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在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第一次较详细的制定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到应用型的路线图。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对应用型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明确。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总体方案》,指出“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人才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3]。

从以上政策综合来看,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家有了较为丰富的政策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事情,更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关系到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内涵解构

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检验,只有从概念上理解“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和“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内涵及实践路径。

(一)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运用其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创造最大效益的人才[4]。这就表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聚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和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领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知识结构、实践能力都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能力

什么是人才培养能力,党和国家给高校许多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始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关键,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这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才培养能力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教育资源聚集与高效利用、培养人才硬能力和软能力三个方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情况,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所应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其内涵表现为在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能力和硬能力,具体体现为党建引领力、运行治理力、教育适应力、专业建设力、思政协同力五个方面。

1.党建引领力:永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本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关键作用,党建引领力是第一位能力。学校党委要体现坚强的领导力,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不懈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时刻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方向,确保应用型办学定位不走形、不变样。各中层单位要坚决贯彻党委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决策部署。虽然很多应用型高校党委能够体现坚强的领导力,全面展示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各中层单位也能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决策。但是总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党建工作和应用型发展融合不够。普遍存在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状,对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的认识不足。二是党组织引领应用型创新发展不够。仍然存在“惯性思维”的意识,等待学校的发展决策,自身只需要机械执行,缺乏提前谋划、研究的意识,没有凸显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2.运行治理力:筑牢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之基。治理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治理的含义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参与主体管理共同事务诸多方法的总和,主要是国家治理,后延伸到各种公益的私人的组织。在教育领域,《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其内涵要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写进学校章程之中,并具有广泛的约束性。还体现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本框架下,遵照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学校内部治理制度,提升内部决策水平,强化内部协调效果,处理好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全面、协调的持续发展。在提升高校运行治理力,学校各个教学单位、职能部门,都不能有本位主义思想,不谋全局大局,以配合者姿态参与学校的治理体系中。

3.教育适应力: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适应”一词源于生物进化论,指物种在生存与竞争的环境中不断调整状态,是一种自然选择结果[6]。“适应”一词包含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具体到教育领域,主体包括学校、受教育者等,客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教育的适应力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两方面。作为应用型高校,教育适应力就是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能力。其内涵体现在应用型教育结构要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教育模式要适应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围绕学生需求,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特色,打破内部学科专业、政策管理壁垒,优化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强化信息赋能,提升专业内涵,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培养。应用型教育能力要适应应用型人才特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同时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

4.专业建设力:打造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与职业技能型三种。并进一步明确“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7]。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十分重要,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要抓专业内涵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加强与产业发展对接,提升应用型人才交叉融合能力,彰显人才培养特色。要抓学科内涵建设,目前在很多人观念里有个误区,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才需要建设学科,应用型高校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就足够了,由此导致目前应用学科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生态位是缺失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搭建应用型学科平台,组建应用型学科团队,产出应用型学科成果,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抓课程内涵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设置要突出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充分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工作中。

5.思政协同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8]。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理念,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力,其内涵主要体现在思政工作协同课程教学,协同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工作协同专业育人,协同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协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实践进路

(一)着力增强党建引领力

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来看,首先,学校党委要积极发挥统领作用,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实践脉络、政策动态,科学谋划和推进学校应用型发展,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关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其次,构建“党建+”融合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组合优化党支部设置,不断夯实事业发展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共同谋划,一起发展,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着力提升运行治理力

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度体系。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充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高校章程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形成“以人为本、权责统一、管理科学、提质增效”的治理体系,进一步释放办学活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学校的管理格局和治理能力更加规范高效,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制度基础和保障。

二是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鼓励教学学院开放办学,积极引导其能够敏锐及时捕捉社会生产需求和社会服务需要,形成以工作目标为导向,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业绩为标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营造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文化氛围。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物,因其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治理文化必然具有特色。提高师生认识,构建共同参与的全员机制,使师生员工怀着强烈的主人翁感、荣誉感、责任感、归属感,自觉地参与学校治理文化建设当中,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重点能力,要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建设,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将劳动文化熏陶浸润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凝练成学校综合治理文化,从而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着力强化教育适应力

强化教育适应力是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亦是推动应用型教育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想要增强教育适应力,首先,要优化专业结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要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人才,因此,在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上要聚焦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领域,大力发展理工农医类紧缺专业,适应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发展交叉学科专业,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变化趋势加强第三产业技术人才培养,围绕地方产业特色与优势,建设特色专业集群,根据市场规则,提升传统专业的再生能力。

其次,还要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构建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以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更加注重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真实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着力优化专业建设力

一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试点相关举措,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产业学院实践和探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聚焦地方产业布局体系,特别是主导产业中“卡脖子”技术,促进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二是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创新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加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三是提升应用型教学项目建设能力。应用型教学项目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重要抓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组织、一流产业学院、一流教学成果等方面下功夫,争取数量更多级别更高的教学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能力提升。

(五)着力形成思政协同力

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要遵循“五育并举”的理念。

一是推进全员育人,聚合“五育并举”工作力量,通过抓思政队伍建设、抓学生骨干素养、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自觉性。

二是推进全过程育人,探索“五育并举”工作路径。学校要加强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和教材建设等,努力把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三是推进全方位育人,夯实“五育并举”工作基础。通过抓好“三个课堂”(课内课堂、课外课堂、网络课堂),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应用型能力发展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