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尊法成就书法艺术新辉煌

2024-05-10 14:59迟志鸿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学者书法

迟志鸿

(平顶山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发展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粹之一。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艺术,绵延数千年且鼎盛气象迭出,从本质上讲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鼎盛气象迭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1]。的确,纵观书法艺术发展史,东晋士人崇尚道家思想,促成了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尚韵”登峰造极;唐经贞观之治,重视法度,造就了以欧、颜、柳为代表的“唐人尚法”辉煌;宋代国运多舛,文人忧国,以书抒怀,注重意趣,成就了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宋人尚意”书风;元明士人追唐法、念晋韵、重模仿,形成了注重仪态的“元明尚态”总趋势。可见,书法在至简的色彩与至简的形式里,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1 “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是对新时代书学最真挚的诠释

谋远须洞势,鉴古方识今。书法是在汉字“博采众美”基础上孕育产生并不断发展而成为中国文化国粹的。西汉扬雄《法言·问神》述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2]36。虽然此语侧重于文章,但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亦是书法与人之关系的经典启迪,并被此后的书法研究者所共同视为至理名言。后汉赵壹在《非草书》中说“书之好丑,在心与手”[3]2,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实质是书写者的心智才情和道德修养。三国钟繇《笔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3]715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3]537等,更加精辟地诠释了人是创造艺术的主体,书法之美就是书写者美德的再现。唐代李嗣真《书后品》强调“德成而上”[3]133,清人刘熙载《书概》中一语“故书也者,心学也”[3]714。清人傅山说“做字先做人”[2]44,更是把“德”“心学”“做人”提升为书法艺术之根本。朱和羹《临池心解》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俗楮外”[3]740,不仅强调了“立品是第一关头”,而且阐释了品德高下与书法实践的有机统一。

凡此论述枚不胜举,都在阐明这样一个真理:书学之根本在于人本,书相之实质就是人德。一个人的德性之美丑决定其书法作品之美丑。修书先修人,修人必修德。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精品。正如清代学者刘熙载所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3]715。君不见“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欧阳父子险劲秀拔,鹰隼摩空,英俊之气咄咄逼人。李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凡尘,飘飘乎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横绝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惟右军书,醇粹之中,清雄之气,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鲁公浑厚天成,精深博大,所以为有唐一代之冠”[3]727-728。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的“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无论基于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深远意义,是对书法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升华,更是对书学者最真挚的诠释。

2 “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是对书学者尚德尊法的谆谆教诲

东汉徐干《中论·艺纪第七》云:“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4]阐明了德与艺之间的有机辩证统一,其思想体现在书学者便是将道德认知、书学认知与道德践行、书学践行(学习、欣赏和创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明代项穆《书法雅言》说“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事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即《诗》云‘思无邪’,《礼》云‘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3]531,其中的“心正(立德)”“人正(端行)”“笔正(法度)”“书正(作品)”等正是书法艺术尚德尊法的具体体现。

尚德尊法的境界不是凭空而来,是需要长时期积累的。宋代黄庭坚《论书》有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3]355元代盛熙明《法书考》又曰“翰墨之妙通于神明,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当其挥运之际,自有成书于胸中,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2]141。书学者只有把尚德尊法作为一种本能并长期坚守,“胸中有道义”“积学累功”,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精神融会”。清代刘熙载言:“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3]716这种“观物”“观我”的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潜能只能靠书学者长时期的积累和感悟而获得,最终达到“书之时可知”的自我感知。“观物”可以理解为在大千世界中博采众美的感悟积累,“观我”可以理解为自我修养、自我行为在学而思、思而行的总结体验积累。正所谓“积虑於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3]325。因此,尚德尊法境界是书学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认知和书学认知、坚守道德实践和书学实践的长期反思、感悟、总结等,进而深化融合升华的结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这既是对书法艺术人文精神的理论发展,又是对新时代书学者“尚德尊法”的基本要求。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进一步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要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1]。这既是对书法艺术人文精神的经典阐释,又是激励书学者立志成为德艺双馨书法家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3 “明大德、立大德”是新时代书学者的修炼根本

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云:“把笔抵锋,肇乎本性”[3]37。张怀瓘《书议》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3]145。宋人苏轼《论书》中云“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3]314,其《评书》中亦云“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5]。清人刘熙载《艺概》中亦云“写字者,写志也”[3]714。这些书论中的“本性”“志”“君子小人之心”“为人”等书德的内容都在阐明书法既是书者人品的写照,又是书者志向的表达,即书学者品德志向之高低直接决定其未来书法艺术成就之大小。

以被后世历代书学者所推崇的颜真卿为例。观“颜体”书法,法度完备,章法严整,朴实端庄,浩气充盈,刚劲雄浑,威武厚重,与其人品高度一致。正如朱长文《续书断》所载:“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3]324欧阳修评曰“余谓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6]。清人冯班《纯吟书要》云:“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1]209傅山亦有诗赞:“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乱,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2]44由此可见,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达到至高境界是与其至高的道德修为和“体严法备”分不开的。

因此,书学者欲立志成大才,首要就是“明大德、立大德”。书学者应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尚德尊法、潜心修为,努力在最伟大的时代修炼最卓越的身心。

4 “用明德引领风尚”是新时代书学者的神圣使命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有述:“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3]512“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开圣道也。”[3]513“翼卫教经”“正人心”“开圣道”等阐明了书法的核心功用是通过育人而开辟圣贤之道。也就是说,书法艺术的学习、欣赏与创作绝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品,而是书学者在“明大德、立大德”的基础上,通过书法作品给予欣赏者“正人心(尚德)”“开圣道(尊法)”的人生启迪。《宣和书谱》称颜真卿“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7]等书论,对于书学者在学习、欣赏和创作过程中仅仅关注作品本身的技法狭义观是一个很好的开启。也就是说,书学者如果仅仅停留在追求技术的层面就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透过现象洞察其质,品味其内在精神和艺术思想,深化自身修养,才能做到德艺双馨,提升创作品味,达到欣赏者在观赏作品的同时有所感悟,进而启迪欣赏者的精神追求境界,实现“翼卫教经”“正人心”“开圣道”等书法艺术尚德尊法的社会价值。纵观历代书法之冠,无不既是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更是尚德尊法的引领典范。品书圣王羲之书法,给人以“灵和”之感受,可以让观赏者感悟“灵”的天性,启迪“和”的品质;通过颜真卿书法,可以让欣赏者对“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忠义”“正色”“大节”等高尚人格精神肃然起敬,激励欣赏者情操之坚贞,意志之坚强,品行之坚决,心志之坚定……历代大家尚德尊法之典范皆可作为例证。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尚德尊法发展方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和支撑,在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8]。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9]歌诗合为事,笔墨随时代。只要每一位书学者,尤其是书法艺术工作者以身作则,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挖掘并充分发挥书法艺术“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3]530的社会功用,引导每一位书学者“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 鉴史悟今担负起时代文化新使命,那么,新时代书法艺术必然走向新辉煌!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学者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书法
学者介绍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