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项目研究,助力专业发展

2024-05-10 11:38何德平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成员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

何德平,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江宁区何德平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宁区德育中心组成员、江宁区第一届德育领军人物、江宁区“生活·实践”教育联盟常务副主任。曾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业委员会全国情感教育与班集体建设“领跑者”、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最美新时代大先生”、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江宁区师德标兵、江宁区乡村教育联盟“感动人物”等荣誉称号。致力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主持多项省、市级德育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多篇研究论文在《生活教育》《少年儿童研究》《中小学班主任》等杂志发表。

南京市江宁区何德平德育名师工作室于2022年9月经江宁区教育局正式批准成立。工作室分别由来自江宁区各中小学的20名热爱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一線班主任、德育干部和德育名师等人员组建而成。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思考:工作室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和路径是什么?工作室成员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基于上述思考,工作室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和科学的论证,最终将“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以主题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为载体”作为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项目,尝试以聚焦“协同育人”案例研究的方式来完成工作室的目标任务,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在近两年时间里,工作室成员深刻感受到以项目研究为载体提升专业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和重要意义。

一、项目研究,工作室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待,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学校、高品质办学的学校,一定是开门办学的学校,一定是紧密地与家庭、社会合作办学的学校。在这样的过程中,协同育人理应成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家长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期待和必然选择。

(一)积极落实国家要求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共同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意见》同时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要充分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了家庭教育应当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因此,工作室在成立之初便清晰地认识到,全面落实和深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国家一项极为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任务。

在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背景下,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协同育人的总体要求,科学系统地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积极落实和推进协同育人的工作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二)充分关注社会期待

何德平德育名师工作室于2023年4月开展了一次协同育人工作专题区域问卷调查。在面向包括政府领导、学校教师、社区人员、学生家长在内的1850人的有效问卷中发现:有88.17%的教师认为学校十分有必要与家庭、社会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有96.28%的家长十分期待与学校和社区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有90.32%的社区(社会)人士认为非常有必要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有96.67%的政府部门领导愿意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全社会对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充满美好的期待,并愿意积极投入协同育人工作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配合,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各自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协同育人更好、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有效助力团队发展

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聚焦项目研究,以协同育人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以学校主导的各类校内外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协同社会、家庭等多方育人主体参与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能够有效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和工作室团队的实践研究水平。近两年来,在这样一个以主题研究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运用协同育人理念,结合对学生开展的寒暑假生活指导、传统节日教育、各类仪式活动教育等,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以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实践研究论文,出版1本专著,在国家、省、市、区级学术研讨会中进行十余次交流展示,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影响。

基于以上国家政策层面的部署和要求以及工作室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社会各界的现实期待,我们认为将协同育人项目研究确定为工作室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可以体现出工作室研究内容的重要价值和学校主导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工作室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研究载体。

二、项目研究,工作室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坚持以“五育并举,协同育人”为研究项目,在主题教育活动、家长学校办学、学生假期生活指导、社区活动开展等多个方面展开实践,对推动区域内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

(一)创新学校主题活动

在全面落实和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学校、社区等都在进行着大量的实践尝试。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探索协同育人的工作途径和方法策略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

工作室在协同育人项目实践过程中,充分结合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寒暑假期生活指导,读书节、艺术节、劳动节等各类特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尝试主动对接社区和家长,充分挖掘和调动校外资源助力各类德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在推进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尝试以劳动教育主题为突破口,探索和建立较为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学校以“国家劳动课程、劳动社团课程、校外实践课程、节日劳动课程、家务劳动课程、学校岗位劳动”六大劳动教育课程模块为抓手,合理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主动对接街道社区部门,设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聘请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开展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工作中,学校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劳动教育资源,家校社协同共育,以更好地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推动社区教育服务

陶行知先生倡导“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工作室团队开展协同育人项目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引,同时也为新时代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工作室成员在实践过程中尝试将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和拓展,将知识学习从教室空间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坚持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坚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为协同育人工作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可能。

工作室成员所在的南京市江宁区谷里庆兴路小学与所在社区谷里街道箭塘社区联系,协同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学校和社区双方在双休日期间为辖区内学生开设“红烛课堂”。社区主动为谷里中心小学和庆兴路小学提供课程服务,课程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每周六下午提供两个小时的课程服务,除了语、数、外课程的周答疑之外,还开设美术、舞蹈、体育、科技等兴趣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后时光。“红烛”师资团队有一位擅长抖空竹的老党员,他是社区的老党员,抖得一手好空竹,在征求老人意见后,社区将空竹课程纳入德育体系,将空竹作为“红烛课堂”的特色课程,定期开课,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德育内涵。该社区的“红烛课堂”自2021年5月开班以来,累计服务约2000人次。

(三)丰富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是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持。何德平德育名师工作室团队在进行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开展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工作室在协同育人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尝试构建“四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即力争做到家庭教育指导覆盖“全学段、全内容、全时空、全主题”。在“四全”家长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尝试确保家庭教育指导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全面性与重点性、家庭教育指导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与选择性。工作室成员充分结合所在学校特点、班级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了颇具实效的实践工作。

例如,在落实“四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关于“全主题”的要求中,工作室主持人所在的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家庭教育应当符合“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的要求,在充分结合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的调查基础上,将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以及政府部门领导反馈的较为突出的、共性的、典型的教育问题列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主题内容。这些问题既包括“父母成长”“品格养成”“人际交往”“学业辅导”“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等常态问题,也包括“留守儿童教育”“隔代教育”“离异、单亲教育”等特殊教育问题。学校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家长学校教学的针对性,满足了家长的个性化需求。如针对隔代教育问题,学校连续两年开设家长学校“隔代互学小课堂”课程,充分发挥老教师、老干部等“五老”人员的智慧,传授隔代教育的经验和方法,有效推动了家庭隔代教育质量的提高。

我们认为,协同育人既是一种政策要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认知、方法策略,适用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个方面,只要我们形成“协同育人+”的育人意识,并投入更为丰富的实践,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势必可以构建更为开放灵活的教育模式,探索出更为丰富的实践创新案例。

三、项目研究,工作室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作室团队成员在近两年的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过程中,积极尝试开展“多主体、多主题、多形式、多场域”的德育活动。工作室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学校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带动、指导社区和家庭参与到主题德育活动中。在一次又一次主题德育活动的调研论证、策划筹备、组织实施、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工作室成员专业能力上的显著提高。

(一)提升团队成员学习力

在进行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工作室团队成员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学习,从而更好地保障和促进项目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工作室成员在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为使项目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生发出多种形式的学习样态。

深入学习和把握国家关于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理论要求,是工作室进行项目研究的方向性保障。因此,工作室团队成员深入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更加准确、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研究工作。

专业阅读是工作室开展项目研究的重要内容。工作室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采用指定阅读书目和自选阅读书目相结合、自主阅读和沙龙研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升工作室成员的阅读量,提高工作室成员项目研究的专业性水平。

此外,工作室还通过积极加入与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工作室讲学,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各地各学校的优秀做法和典型经验等形式,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多种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学习能力。

(二)提升团队成员实践力

在近两年关于协同育人项目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工作室成員在自己的学校和班级内,结合不同的育人主题创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案例。

工作室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生发智慧,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的工作原则,在近两年的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中,团队成员对班集体建设、家委会建设、校内主题德育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志愿服务、研学实践体验、假期生活指导、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工作室走进区域内二十多所中小学开展项目研究现场推进活动,与十多个社区和社会公益组织联动参与项目实践研究。

在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专业、智慧的班主任们通过教育故事演讲、主题班会、沙龙研讨、辩论交流、情景模拟等不同形式,展现了协同育人实践活动助推德育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班主任们在落实和推动协同育人工作中自身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提升团队成员研究力

团队成员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工作室项目研究品质保障的重要基础,也是团队成员专業发展的核心。在基于协同育人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一个又一个协同育人主题实践活动,经过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反思,形成了包括专题论文、优秀案例、研究课题等在内的丰富的项目研究成果,体现了团队成员项目研究能力的不断提升。

工作室内的校级(中层)领导成员,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结合工作室项目研究,将学校工作任务与工作室研究项目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项目研究实施方案,提炼出学校层面的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工作室班主任成员将班级管理、特色班集体建设与协同育人项目研究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集体建设方案,总结出多个主题的协同育人活动案例。工作室核心成员陈海宁老师的项目研究专著《慧沟通——家校沟通有讲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工作室主持人何德平老师的项目研究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在《生活教育》杂志发表。此外,工作室成员的多篇论文在《江苏教育》《中小学班主任》等省级刊物发表,多个项目研究课题获区级以上立项。

依托协同育人项目展开主题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推动团队成员对于研究项目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育人模式和育人途径,形成主题突出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的思考力、研究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则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因此,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是重构教育生态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南京市江宁区何德平德育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协同育人项目实践研究为主题,以更加开阔的教育视野、更加开放的育人格局,整合资源、协同共育、创新实践,实现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

猜你喜欢
成员协同育人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