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实践路径探索

2024-05-10 11:09张理刚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实践路径双减

[摘要] “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当前教育形势,深入剖析了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更新家校共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开发整合多方资源、作业设计与活动设计等角度,探索了当前小学家校共育实践路径,以期为同行提供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 “双减”背景;家校共育;实践路径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进一步明确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任务要求,并明确提出“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机制”等行动措施。《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健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作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我国家校共育实践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各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将家校共育工作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出家校共育的价值,也影响了“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是一场力度空前的教育改革,是对基础性教育生态进行系统性地重塑。“双减”减去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与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不是减去父母的教育责任。在国家提倡为学生学业“减量提质”的基础上,学生的自由时间变多了,家长们需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学习质量,更好地配合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家校合力,才能有效地助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目前小学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双方共育意识淡薄

一些家长认为,学校老师虽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但主要任务是教学,传授应试知识,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育人”还得靠家长们课后强化。而在一些教师看来,家长在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的理念和知识,无法有效地配合老师完成孩子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与家长的沟通存在隔阂。基于此,教师和家长互相不理解,共育意识淡薄,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一大阻碍。

(二)家校责任边界不明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家校沟通一般是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发生,有问题才沟通占据主导地位。且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处于被动的角色,缺乏有效参与。究其原因,由于观念不同、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原因,使得家校双方对于各自责任的边界认识不清。一方面,虽然家长的受教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大比例的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责任主体,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而学校则认为家长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承担更多引导职责,从而导致教育主体缺位。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学校是教育主阵地”思想的影响下,将家长视为教育的“配合者”,习惯性地对家长“发号施令”,家长只能被动地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家校之间不对等的关系会严重影响家校合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家校共育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小学阶段的家校共育还普遍处在浅层次的互动阶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校共育内容较为简单,不够全面;二是家校共育形式单一,不够多样化。从内容上来看,受传统“好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教师和家长交流的重点常常还是围绕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习惯进行,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从共育的形式来看,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线下交流方式,电话、QQ和微信是教师和家长使用最多的线上交流方式。虽然线上沟通更为便捷,但不少家长仍然希望能多开展一些线下交流活动。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共育实践路径有效探索

“双减”政策的出台,实质上是教育的返璞归真,也是对当前教育内卷化的积极矫正。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要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学业负担上多做“减法”,在育人上多做“加法”。对此,我们尝试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更新家校共育理念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实现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家校联合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家校联合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使家校共育工作深入人心。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公众号、校园网站、校报等对“双减”政策、“五项管理”方案等进行深度解读,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宣传报道,让教师和家长明白“双减”政策下,家校共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转变家校的共育理念,需要家校双方及时沟通,在沟通交流中实现求同存异。例如,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前要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并让家长知晓该阶段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所应担负的职责和义务,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便于后续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落实家校共育。

(二)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继“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旨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家庭教育理念落后,缺乏科学理性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为家长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我们学校专门为家长设置了咨询交流平台,定期邀请相关家庭教育专家在平台上进行连线直播,为家长答疑解惑。家长也可以在平台上留言,专业老师会积极回复并给予有效指导。家长要强化参与意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水平。同时,家长也要做好学校的监督工作,共同构建家庭学校教育机制,与学校共同落实“减负增效”的教育目的。

此外,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创设家校共育校本课程也是学校推进家校共育的有力举措,如“‘双减背景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家庭教育”“‘双减背景下家校如何协同共育”“如何制定良好家风家规”等。为了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以构建家长学习评价体系,班主任记录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学时积分,为每学期修满学分的家长颁发“优秀家长”证书,鼓励家长成为“学习型”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三)开发整合多方资源

传统的家校共育模式难以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学校可以大力开发整合家长方面的资源,比如,学校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开设“育儿有妙招”专栏,邀请有教育经验的家长通过专栏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供其他家长借鉴学习;还可以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与学校共同策划相关主题活动,如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等活动。这种可以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家校活动,家长们喜闻乐见,也愿意积极参与。同时,这也可以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扩展和补充,是促进家校融合、实现共育共赢的有效举措。

除了合理开发家长资源,学校也要重视对当地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教育生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例如,学校可以邀请所在社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等进校开展“传承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讲学活动,在朴素的生活案例中渗透家庭教育观念,将先进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传递到家长心中,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社区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教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社区还可以组织家长会等活动,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减轻作业负担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科学合理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目前,一些学校还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在“双减”政策下,学校有必要探索作业“减量提质”新路径。

例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可以进行巧设计,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根据学科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索作业的多样化形式,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等,实践性作业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家长在指导孩子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此外,还可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在“无作业日”当天,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亲子阅读或亲子实践活动,如家长指导孩子做家务,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散步、聊天等,帮助孩子保持身心健康。还可以设计“亲子作业单”,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设计周末学习任务,家长提前了解各学科的要求,并在作业单上引进多样化的课外学习任务,如进行科学小实验、观看新闻和体育比赛,等等,以此巩固“双减”背景下课后作业的教育成效。

(五)開展多彩活动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而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共促学生和谐发展。

在活动设置上,学校可以设置家长参观日,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教育理念;举办家长学生课外拓展活动,如郊游、亲子手工、家庭文体比赛等,以增进亲子关系;举办文化节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进行文艺演出、手工制作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成果。

活动的开展,其目的是增进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信任感,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从而更好地形成和谐共育的合力。

(六)完善家校双方反馈机制

在以往的家校共育过程中,当家长发现了学校、教师或者孩子的一些问题后,由于担心反馈后自家孩子会被“穿小鞋”,而没有及时地进行反馈;即便有些家长向教师反馈,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应对能力,导致事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最终导致家校共育效果不佳。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可以专门设置反馈平台,以便家校更及时地沟通交流。例如,设置“家长信箱”,家长可以在“家长信箱”中投递匿名信,这样既能打消家长的顾虑,也能让学校和教师及时了解自身的问题。学校还可以设置“问题直通车”,教师及时处理家长匿名反馈的信息,并提交学校领导审批,将结果反馈至“问题直通车”中,供家长知晓。学校和教师也可将学生在校出现的问题反映在“问题直通车”中,以便家长及时了解。

“反馈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学校和家长及时了解对方的信息,以便解决问题,有助于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双减”政策下,家校双方必须改变以往的家校共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与带动作用、家庭的支持与补充作用,共建良好的新型家校共育模式,共促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海涛,杨春霞.“双减”背景下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2).

[2]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研究,2021(01).

[3]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20(03).

[4]张俊,吴重涵.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 [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

张理刚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东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实践路径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