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翠流丹以色观中国薪火相传植文化底蕴

2024-05-10 11:38高芊芊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色彩传统文化

班会背景

学校“传统文化月”的“追寻中国色彩,传承中华文化”主题晨会活动,引发学生高度关注。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较高,但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理性思考,个别同学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显,充满独特的审美意趣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本节班会课从中国传统色彩切入,挖掘传统色彩背后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

班会目标

1.通过呈现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色彩,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寻访体验、创意设计,启发学生尝试利用现代技术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班会准备

1.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绘制一期传统文化黑板报;制作“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主题小报;提前构思设计创意作品。

2.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并收集分析结果;邀请美术老师、学生家长为学生做讲解;准备视频等素材,制作PPT;制作发放创意作品设计表;收集整理学生作品。

班会过程

环节一 探寻,感受浪漫与智慧

活动一:观视频赏色彩美

1.观视频: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

节目简介:《满庭芳·国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用音乐、舞蹈等形式展示,在歌词中呈现43种中国传统色彩的名称。

2.说感受:学生谈看完节目后的感受。

学生1 :舞台创意非常新颖,是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

学生2:中国传统色彩如此之美,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师小结:节目以曲为韵、以舞为语,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色彩之美,又赋予它们优雅动听的名字,满庭芳华,斑斓绮丽。

活动二:闯关答题连连看

1.探究:你知道这些颜色对应的名称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教师出示PPT展示题干,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代表上台连线答题,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追本溯源话古今

1.呈现介绍:传统色彩的命名及故事。

教師:中国传统色彩美不胜收,名称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一种颜色是一种事物、一首诗歌、一个故事。(点击PPT色卡,翻转呈现文本)

东方既白:天刚破晓的高空天色。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天水碧:南唐宫廷染色的一种色名。《宋史》载:“又煜之妓妾尝染碧,经夕未收,会露下,其色愈鲜明,煜爱之。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谓之‘天水碧。”

松花:浅黄色,带点小绿,如松花般的嫩黄色。“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松花粉可以做松花酒,也可以做松花点心,据说食之身如燕,颜如春。

米汤娇:米白色带微黄。清代文人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说:“缃即今之谷色,京师呼米汤娇。”米汤娇,代表着中国传统色的美学特征:一是具象,米汤取色,娇字说出了色值的浅;二是意象,来自日常饮食,却有态度的傲娇之处,娇字说出了色名的意趣。

朱颜酡:出自《楚辞》的醉后面色,原文是“美人既醉,朱颜酡些”。美人醉了,面上的颜色就是朱颜酡。

2.思考交流:根据上述内容,请学生概括中国传统色的命名方式,并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1:古人给颜色命名有直接来源于事物名称的,比如松花、杏黄、丁香等,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学生2:有的命名很有生活美,“朱颜酡”这个名字我一听就仿佛看到一个美女喝醉了,脸颊红红的样子。

学生3:古人对生活观察真细致,能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东方既白和月白都是浅蓝色,但又略有区别。

师小结:色彩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名称是中国人独特而浪漫的自我表达,融于生活,观照内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连连看小游戏启发学生思考,探讨传统色彩的命名由来,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浪漫和智慧;小组讨论探究传统色的命名方式,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环节二 辨析,传统文化之我见

活动一:呈现调查结果,分析困惑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太能感受到身边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呈担忧状态”,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发扬传统文化,但是存在困惑”。

活动二:理性思考,辩证看待古代文化

1.美术老师讲解。

中国传统五色观:“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对应五行学说。古代色彩一定程度上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正色与间色不得混用。有的色彩反映地位的尊崇,如故宫建筑的红墙黄瓦、明黄色龙袍……有的色彩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只此青绿》源于青山绿水,取材于矿石颜料,反映了山水相映之趣。

2.小组讨论。现代五色有什么象征意义?与古代相比有哪些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区别?

学生1:红色的喜庆、黄色的温暖等意义流传下来,但黄、红尊贵的理念渐渐消失在生活中。

学生2:因为时代发展,等级观念不可取。

学生3:古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活动三:情境表演,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1.情景剧表演:《“洋洋”得意》

内容简介:小明常向同学们炫耀新买的耐克鞋,并表示他家里有很多“洋”产品,认为“我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

2.思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学生1:我觉得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小明太崇洋媚外了。

学生2:现实生活中小明这样的人挺多的,我觉得可以喜欢外来文化,但一定要先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活动四:微型辩论,融合传统与现代

1.故事呈现:《了不起的匠人:中国植物染第一人黄荣华》。

视频简介:非遗传人黄荣华被称为“中国天然染第一人”。四十多年里,他尝试从上千种植物中提取还原了1082种传统色彩,高精度复原了《红楼梦》里的六十多种颜色。他用半辈子的时间传承老手艺,但工业染色技术发达,他也面临危机。

2.微型辩论:面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和工业化生产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冲突,你怎么看?

师小结:传统技艺有不可取代性,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内涵,饱含大国工匠的匠艺与匠心,与现代文明发展并不冲突,两者可以有機结合,相辅相成。

【设计意图】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无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通过追本溯源、情境表演、微型辩论三个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提高文化自信。

环节三 行动,我为传统文化代言

活动一:在寻访体验中传承——“我身边的传统文化”

1.学生寻访说感受

让学生了解一项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制作小报,课堂上展示作品,说感受(白局、云锦、建筑、剪纸、金陵刻经、绒花、茶艺等)

2.家长教学明现状

请家长现场讲解南京剪纸技艺,教授学生学习了解剪纸技艺发展的困境。

3.头脑风暴找方法

对于传统文化发展困境,你可以提供哪些有效方法?

生:参观博物馆,比如南京博物院、云锦博物馆;学校多举办主题活动,如非遗进校园等;借助网络资源,深入了解,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4.争当宣传小能手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请自选角度,为南京的传统文化撰写一个宣传标语。

生1 :剪纸 。这一剪是河山万里,那一剪是锦绣前程。

生2:白局。唱金陵百曲,展传统风采。

活动二:在融合创新中发展——“中国风创意来袭”

1.展示融合创新的成果

师:融合与创新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的不二法门。近年来,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逐渐受到热捧。

PPT呈现:

国风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小妖怪的夏天》等。

国潮来袭:改制汉服、流行音乐融合戏腔等。

国风节目:《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电视节目,《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水月洛神》等创意舞蹈。

国风文创:夫子庙、鸡鸣寺、玄武门雪糕、梅兰竹菊书签等。

2.设计融合创新的作品

假如让你设计一档节目或者设计一个文创产品,突出传统文化元素,你如何设计?小组合作完成“传统文化创意作品设计单”。

【设计意图】“行”是本节班会的重点。通过寻访实践、家长教授、创意设计等活动,启发学生在了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的思维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激起新的火花,以实际行动为传统文化增添新的色彩。

班会延伸

1.“我身边的传统文化”小报展。将传统文化小报结集成册,设计封面及封底,制作成班刊,存放在图书角,供大家传阅。

2.融合创意作品秀。课后完成创意作品设计,在班级中展出,邀请家长及其他任课老师担任评委打分。

3.评选“传统文化之星”。表彰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为其颁发“传统文化之星”,发挥榜样力量。

高芊芊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曾获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色彩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