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10 08:13韩文景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古诗词新课标

韩文景

摘  要:新课标倡导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等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古诗词是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地理、美术等其他学科知识教学的良好载体。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践等研究发现,古诗词史料和教育价值高,感染力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转变、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并且在实际运用中简便快捷、易操作。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教学;古诗词

一、古诗词的史料价值

诗史同源,诗史相通。古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诗史性特征。

(一)古诗词堪称“诗史”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写事,实际上记下的就是历史。古诗词以韵语记世事,常用来吟咏王朝兴衰更替、社会沧桑变迁以及现实山水人文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诗的历史。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以锤炼优美的语句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堪称“诗史”。

(二)古诗词即为“史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紧密相连,其地位特殊。古诗词记载了历史活动,反映了历史面貌,呈现了历史轨迹。一部《诗经》吟咏了整个周朝史。孟子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他把《诗经》看作是《春秋》之前的史籍。春秋时期以赋诗的形式记录重大政治活动。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等诗是东汉末年社会战乱的真实写照。乐府诗《木兰诗》就是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见证。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直书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咏史诗自班固《咏史》始,唐朝以来,大量涌现,据统计有4000多首流传于今。胡曾开以诗咏史之风,其一人就有150多首,如果把他的咏史诗通读一遍,即可了解唐朝以前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陈普的《历代传授歌》其实就是元朝以前中国几千年简约编年史。戚继光的诗表达了其抗倭之志,再现了其抗倭之事。黄遵宪的诗基于写实,其表达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以及变法图强的时代主题。毛泽东的诗词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前中共党史的浓缩……古往今来,诗人们留下了一首首记录历史及描绘历史风貌的无比珍贵的“史诗”。

二、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古诗词史料价值高,其语言精而意境美,情理丰而音律和,富有感染力,它是历史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资源。读诗可知史,读诗好学史。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用诗歌阐述、论证历史的方法在清朝时就得以确立,更为近现代学者陈寅恪、周裕楷等人所提倡。近年来,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与推崇。古诗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借助古诗词的功效和力度,教史育人,可发挥极大的教育价值。

(一)古今皆注重诗的教化作用

孔子特别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唐朝将诗歌列入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等都是经典诗作。教人向善向好向上的脍炙人口的戏文、歌词、对联、谚语、民谣等,哪一句不是诗语呢?因此,古今皆注重以诗教人。

(二)引诗教史有良好的学情基础

学生在课内外掌握了大量的古诗词,这是最便捷、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师通过运用学生掌握的古诗词进行历史教学,可提升教学效率。

(三)引诗教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古诗词可以设置教学情境,铺垫历史背景,丰富教学语言,激发学生问题探究欲望、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例如,引李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设置“秦统一中国”的教学情境。再如,引王珪的“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来铺垫“西汉的建立”的历史背景。又如,引学生皆能吟诵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激发其学习“盛唐气象”的兴趣。

(四)引诗教史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运用古诗词可以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如引顾况的名句“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来教学“宋词”,让学生明白词是在诗这个“本”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它是一种新体诗歌,它与诗是一脉相承的,与“本”割裂开来的历史是虚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又如,引林升《题临安邸》教学“南宋的偏安”。引这首诗体现了尊重历史的态度,彰显唯物史观。用该诗为史料实证南宋偏安情况,解释其原因,诗中引导学生将汴州和杭州相对照,分析北宋、南宋时期的不同,宋代都城的南迁,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另外,以诗教史更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因为古诗词的灵魂是“德”,其展现人的美好品质,讴歌人性的善良,激发人们的大爱精神,包含很高的德育价值,呈现很强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好素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教人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乐府诗《君子行》教人时刻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放纵自己。杜荀鹤的《泾溪》,教人谦虚谨慎,不骄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人讲诚信,守立人之本。“不待人言已知错,要知分定盍如斯”,朱南杰教人主动知错改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人心忧家国,坚守舍生取义的理想信念。于谦的《石灰吟》教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戚继光和林则徐教人爱国报国,不计个人得失……由此可见,诗育即德育,以诗育人可有效凸显德育成效。

(五)引诗推进历史课堂教学

运用古诗词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趣味化拓展教学内容,便于联系新旧知识,切入某一知识点,补课本史料之不足,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教学《辽与北宋的和战》时,引王安石的《澶州》有助于学生理解“北宋已经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为什么还要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这一教学重难点问题。再如,汉乐府诗《江南》一诗可以趣化“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又如引杜甫《忆昔》,可以把“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引苏轼的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切入“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这一知识。另如,初中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相关内容,课本只简单评论、概括了李白诗的特点,却不列举李白的具体诗句,这样学生就无法探究、理解。如引领学生赏析其《望庐山瀑布》一诗,学生就易明白李白的诗具有雄奇、浪漫、想象丰富等艺术特色,推进探究李白诗歌风格特点课堂活动的展开。

(六)引诗升华教学主题

运用古诗词总结历史教学内容,可以升华教学主题,言简意赅。例如,引张养浩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来总结“东汉的兴亡”的教学内容和升华封建统治黑暗、腐朽的教学主题。再如,引王之涣的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概括盛唐昂扬进取的精神,升华“盛唐气象”一课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教学主题。

(七)引诗培养能力,进行跨学科学习

运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审美、探究、联想和想象等能力,更利于进行历史教学评价、反思以及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等。例如,引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来培养学生评价隋炀帝及其“开通大运河”的探究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联想能力。再如,引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除了教学唐朝在西域设置管理机构和驻扎军队,以及驻军与当地人民交融同乐等历史内容外;还可以渗透唐朝时期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西域位置等地理知识;还可以引领学生品赏该诗奇丽的语言艺术等。

三、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诗教史须和育人相统一

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引诗教史和以诗育人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在教史育人中引诗,在引诗教史中育人。引诗是手段,教史是过程,育人是目的。

(二)将古诗与其他史料相结合

引古诗词教学历史,要紧扣新课标要求和教学需要,可引则引,不可引则不引,不可多引,要和其他史料并举、互证,切不可把引诗教史演变成了引史教诗。例如,教学“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引用郑成功的《复台》一诗即可。再如,教学“《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选引丘逢甲的《春愁》和黄遵宪《台湾行》的前九句足矣。不然,就会喧宾夺主,添繁加杂,徒增学生理解的难度,覆盖本单元教学重点。又如,教学“宋代农业的发展”时,引用苏轼的诗句“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蚤稻欲移秧”;同时引用《宋史》的有关记载:“帝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梢)小,不择地而生。”苏轼的诗和《宋史》史料并用,可以相互佐证并告知学生,北宋时,占城稻已在南方推广种植,且这种稻适应性强。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课文有关占城稻的介绍内容:“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三)引诗教史贵在尊重史實

运用古诗词进行历史教学,切莫把文学作史学,要还原历史真相,贵在尊重史实,正确辨析古诗词中偏颇乃至错误的说法。例如,教学“金灭北宋”,引用岳飞词《满江红·写怀》“下阕”,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金灭北宋”概况和岳飞抗金之志。由于诗词是文学作品,从字面意思看与史实不符。“破贺兰山缺”字面意思是要打败西夏(贺兰山在其统治范围内),实际上指打败金,教学时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渴饮匈奴血”表达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仇恨,“匈奴”代指金人女真族,不是真的指匈奴人,这点务必向学生阐明,否则学生会认为金人就是匈奴人,产生误解,颠覆历史。再如,对赤壁之战孙刘胜利原因的分析,杜牧在《赤壁》中认为是“东风便”,王周在《赤壁怀古》中认为是曹操不忠汉室。难道真是这些原因吗?这要引导学生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孙刘的优势和曹操的劣势,这样才能找出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避免曲解历史。

(四)引诗教史要从具体学情出发

运用古诗词进行历史教学要尽量引用学生掌握、熟悉的古诗词,引用历史、语文等学科课本中呈现的古诗词,引用或截用思想性强、史料及教育价值高、经典、简明的古诗词,让学生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可以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再现蒙古族的生活情况。教师只需一提,学生便会背诵起来。这样就能取得以小工而获大功的成效。再如,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样学生可以随着诗句学习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五)引诗教史要做到史论结合

运用古诗词进行历史教学,在备学上要先史后诗,在教学过程中要诗史同步。在“引”的顺序上,先史后论,史论结合。例如,教学“丝绸之路”时,教师要先备好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精选马祖常的《河湟书事二首·其二》等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读析诗歌,边教学“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再如,教学“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可以先引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两句词本身就是先史后论。前句指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句誉其带来的交通变化。再引该词末句论语“当惊世界殊”,盛赞“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

(六)引诗教史关键在实践运用

引诗教史关键在实践运用上,日常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等各学科教学,重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各种综合实践和课外活动中。引诗教史贵在实践中改进和创新,离开实践的引诗教史只是“空中楼阁”。引诗教史立足于诗,并非诗诗皆可教。所选引的古诗词必须符合德、好、易、乐四个条件。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反思,才能准确把握这四个条件。在实践运用上,既要做到目标统一,又要因材施教;既要遵循教育教学一般规律,也要教出特色;将教融入学中,教为学服务,为学而教;学思做相合一,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四、结语

古诗词史料价值高,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古诗词开拓出了历史教育教学的一条新路径,这条路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方便、快捷。引用古诗词教学历史功效大,但在具体运用上,教师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不可乱用,应注重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及方法上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静. 诗意历史:浅谈诗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06):39-40.

[2]何超. 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3]陈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教师,2013(12):113-114.

(责任编辑:何田田)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古诗词新课标
踏青古诗词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