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思维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4-05-10 08:13陈晓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陈晓

摘  要: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教学大多处于浅表层面,学生的写作也在浅表滑行,思维没有深度与品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了作文教学中亟须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文章探究了作文教学中思维培育的路径:营造情境,培育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搭建支架,培育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突破定势,培育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优选表达,培育思维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以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育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品质;核心素养

作文占了语文高考的半壁河山,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亦非常重视。在课时的设置中,作文的“讲、评、练”占了不小的比重,但作文教學的实效却颇显尴尬。教师教学热情高,教学投入大,但收效甚微。大多学生不热爱写作,写作时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思维僵化,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对生活、社会的自我思考。究其本质,在于学生的写作思维不健全,思维品质不高。

一、作文教学中思维培育的现状与困境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较为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文教学观念方面,对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太重视。在各种写作要素中,写作思维综合复杂,最不易把握和培养,却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没有系统科学的思维训练的规划与设计,很多时候作文思维训练成了可有可无,随心随性而为的内容。

其二,作文教学主体方面,教师成了作文课堂与训练的主体,贯穿了学生写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忽略了学生亦有自我独立思维的重要特征,课堂中缺乏学生参与的思维训练活动。

其三,作文教学内容与指导方面,教师注重作文的结构形式、写作技法、表现手法等写作知识的教授,为了应试,有些教师甚至采用了死板固化的应试套路。作文教学流程也基本采用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判分评讲”的固定上课模式。这样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及激活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当下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浅表层面,没有走向纵深,从而导致学生的写作表面化,缺乏思维深度。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了教师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培育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关于语文写作思维的培养,李华平教授曾指出,语文活动可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应地则可把语文思维分为阅读与鉴赏思维、表达与交流思维、梳理与探究思维。其中,写作思维可细分为:审题立意思维、谋篇布局思维、选材用材思维、修辞思维、审美表达的思维等。语文思维有着缜密的体系与内容分类,在教学中若不重视思维的培养,必定会造成知识体系的欠缺与思维品质的低下。

课堂上,学生都有自我的思考,但品质却有高下之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发展与提升”已被确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训练也是学科素养各项能力形成的基础。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写出展现个性和创造力的好文章。

三、作文教学中思维培育的路径

(一)营造情境,培育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本质的锻造,就需要学生的深度参与。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投入,改变学生接受指令的被动状态。教师应带领学生一起去推开生活的大门,让作文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融合起来,让写作与生活高度关联,让学生带着热情与兴趣,真正投入写作中。为此,在写作课上,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写作情境。写作情境的营造意在激活、预热、唤醒、触发思维的参与,培育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例如,徐飞教师的写作课“舌尖上的‘人情”就是典型案例。他从山西别具风味的、大家熟知的面食说起,说说你记忆里的那根“烤串”。引导学生打开写作的构思,学生由此积极发言,热情地介绍当地极具地域特色的食物,山西的面食也纷纷登场,最终学生的笔下呈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文字。又如,教师在执教“写人要抓住特征”时,为了让学生体悟到如何围绕个人特征精心选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班上学生先自主选择一个同学描写,但不写出名字,最后在班上朗读,请大家“猜猜他是谁”。每念一个片段,学生都非常紧张和兴奋,都随着朗读文字的推进,不断地在班上观察,根据文字的描写,努力地去猜测描写的到底是谁。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兴奋,思维得到了极大活跃,也明白了选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精心选材才能写出人物的特征。再如,在讲议论文写作的立意要有时代特征,要有当代参与意识时,教师播放了当时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片段。在学生观影兴奋之余,举行了“砥砺精神,勇担使命”为主题的交流会,请学生谈谈感受和思考。

在写作的审题、构思、立意、选材等环节,教师都可以营造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学生在大脑皮层兴奋、活跃的状态下,思维变得敏捷与灵活,从而会打开写作的思路,进行写作,从而让写作不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逼近真实性的写作状态。

(二)搭建支架,培育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要让思维走向深刻性与广阔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生思维的“向导”,为学生搭建好思维攀登的支架,疏通思维走向深刻的瘀堵,打开写作思维广阔的扇面。写作思维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有“层级”的复杂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停滞在课堂上的平面思维、散视思维的局限区域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上攀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奋力攀登,从而走向思维的深刻与广阔处。

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面对材料能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与辩证思维;培养学生说理逐步向深处延展;让学生学会探究事物的深层原因,并且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和本质等,让学生的写作因思维的延展与深入,变得灵动生气,富有深广度。下面以教师2022年全国甲卷的写作指导为例,谈谈学生如何完成了写作审题构思的攀升与蜕变。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引导了学生通过材料的表象,结合材料提示语,看到材料背后的写作本质。透过红楼材料的外壳,提炼其写作内核就是“直接学习、借鉴、创新”三个关键词。部分学生直接选取了“创新”这一关键词写作,原本无可厚非,但思维不够深入。议论文写作说理要注重辩证地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讨论与探究,引导他们思考得出了在传承中创新,能体现思辨性的深刻立意。另外,思維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与综合,教师引导他们采用多种方式综合理解,采用递进式进行论证,逐层分析:从模仿借鉴,到不断发展,再到自主创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最后,教师启发学生以广阔的视野来观照材料的价值,以理论认知来观照客观现实,并按照题目要求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感受融入具体的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深刻与广阔的。

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做这样的“思维训练体操”,例如,以“自由与规则”“快与慢”“团结与竞争”等矛盾统一的话题去训练培育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学生需要思考清楚材料中隐含着的对立统一的矛盾特性,在写作过程中写出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打破定势,培育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依据写作范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学生写作也过分依赖写作范文,照着范文依葫芦画瓢,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遇到新的写作语境和话题时,缺乏写作机智,往往束手无策,很难有自我的、个性深刻的见解及独创性的思考。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呈现出立意肤浅平庸、选材狭窄陈旧、结构简单呆板、语言寡淡贫瘠等问题,文章形式亦千篇一律,在作文考试中,难以获取高分。

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一个观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的人才不是唯书论者,他们创新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创新就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与独创性,以避免学生在写作中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让学生的写作不是简单地模仿人家的文字,照搬人家的思想,而是真实反映自我生活的思考,真实地抒发和表达对材料或话题的理解与看法。在文字中,闪烁自己智慧和理性的动人光芒。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思维环境,让学生可质疑、可创新、可自由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与独创精神。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就要引导他们用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引导他们对某个现象、问题做出更深的解读,生发怀疑精神,批判论证当前的解释。例如,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追问:“环境客观因素真的会对个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吗?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发挥又在哪里呢?”

在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可多义解读的材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材料,鼓励学生根据材料多维解读、立意,最后确定观点。教师要让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一个敢说、敢质疑的环境,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多拟写观点。然后让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每个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思维的水平状况不一样,所挖掘提炼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那么,哪些观点才是正确的、严谨的、新颖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观点进行深入讨论,来一场头脑风暴,碰撞思维的火花。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质疑同学的观点,生发怀疑精神。这就促进了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考虑观点的严谨性。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在所有的论点中选出新颖深刻,最能彰显思维品质的独创性观点。

(四)优选表达,培育思维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有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但在表达过程中,能否通过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自我的见解与思考,自己的思维是否能顺利转化为语言,也是思维培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大体成文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读读自己的文章是否通畅,理顺文章思路,自己追问“想说什么”“说了什么”“说得如何”。检查是否存在基础的语法不对、错别字等问题;在做好基础表达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寻找更好的表达路径,注重对文章外在的语言做修改,关注语言文字的润色与删改,注重文章表达细节。

还是以2022年的全国甲卷为例,学生的观点是“在当下不同领域中,我们应先以移用为基础,再以化用为发展,最后以独创为突破”。这个观点作为中心论点,简明扼要,无可厚非。但在主体部分具体论证观点时,就需要运用多种论证手法和修辞手法,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议论文哲理与文采齐飞。如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就选用了生动贴切的比喻,进行了比喻论证:“流云借风,播下移用之种;岁晏沉香,生出化用之叶;秋风金黄,结出创新之果。”“如果说移用为纸,那么化用就是笔,还差的墨就是创新。”这样修改后,说理透彻,深入浅出,文采斐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并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培育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而且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剑泉. 徘徊在语文思维门口的批判性思维:兼评余党绪“道德绑架”作文教学课例[J]. 中学语文,2021(01):12-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李华平,陈剑泉. 语文学科思维认知的检讨与重构[J]. 中学语文,2021(01):6-11.

[4]张朝昌. 语文思维范式的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9):68-73.

[5]陆宝初,曹叶娟. 高中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建构框架与读写取向[J]. 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9-20.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作文教学核心素养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