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4-05-10 10:35叶蓓蕾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叶蓓蕾

摘  要: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改革不懈的追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内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意志品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意义、策略等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结合相关教学实践能给一线语文教师一些启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承担着多重教育使命,其中,传承文化传统就是其中一个核心要义。如何高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教育更加高效,是一线语文教师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认知不足

面对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变化,语文教师不得不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的教学设计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传承文化传统是其必然使命,但一些语文教师依旧不能深入理解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完全站在自身角度看待当下的学生,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以及新时代青年对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依旧按照传统语文教学的思想,“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完全忽略学生的背景、经验、需求等实际情况。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涉及的传统文化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再拓展和渗透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的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够的。从小的方面看,学生的传统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从长远角度看,这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认识偏差

目前,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一是认知不足,其二是认识偏差。这个认识偏差,就是对渗透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受高中教育的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教师依旧不能摆脱“分分计较”的现状,这也使得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成绩,课堂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点、解题技巧等,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讲授和学生对文化的理解。除此之外,根据应试需要,教师常常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与高考考点相关的知识上。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做到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更无法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文化意义。这也使得学生慢慢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抵触心理,对其理解和弘扬文化传统也十分不利。

(三)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方法单一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目前,一线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目的仅局限于让学生了解更多未知的传统文化知识。陌生的、缺乏活力的传统文化知识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变得多元。语文教师应该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推进渗透,多层次融合拓展,积极创设更多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妙。如微视频、漫画、吟唱等手段,教师要懂得变通和创新,捕捉到传统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

(四)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内容狭窄

一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就会把目光投向古诗文教学,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古诗文。另外,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功利性较强,古诗文教学以应考技巧为主,很少涉及文化追寻、审美教育等方面。这也使得高中生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厌恶心理。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生活等。当然,这里也包括传统古诗文,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之外,由于市面上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专业书籍,而高考类的教辅用书占据市场,这些教辅书中的古诗文大都晦涩难懂,编者也只是按照高考提分要求进行撰写,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探讨。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这让学生對传统文化的态度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五)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冲击

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过去,我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冲击,对社会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当下也十分强调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所以传统文化强势回归。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资讯的方式多元,加之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了部分涉世未深的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渐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当下,部分教师若依旧不能提高认识,任学生过度接受快餐文化,那结果是可怕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母语教育的语文学科中渗透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引导学生要有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心。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民族的就是最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也是驱使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让我国自信地立于世界之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养,还能够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回应时代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而知,新时代呼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课堂教学。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更是新时代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回应时代的具体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母语教学中,培植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任何经典都是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是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在经典作品中,无论是行文用词,还是思想的表达,都是值得历代后学者学习的典范。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品嚼歷代先贤智慧,不仅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宽度和理解的深度,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通过语文课堂上的渗透,还能够让语文课更加有味道,更加有内涵,并能够健全学生人格。

(三)锻造学生优良品质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民族发展的根本。我国中小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教育,这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学生通过品读经典,能在历代经典作品中体会指向人格健全的若干方面,如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宽以待人、见义勇为等。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也是健全人格的有效支点,更是促进民族发展的有效助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点,搭建关联,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点,构建放射状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寻觅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挖掘点,深度整合课堂内外知识,把握渗透传统文化的时机,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教师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就把文章所写的秋与传统文化中的秋进行了对比勾连,形成了“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关于‘秋的探讨”微专题。教师先让学生搜集历代文人关于“秋”的描写,品读体会关于写秋的句子,从而进行分类、比较,让学生对“秋”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

(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增加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换代,教育教学信息化程度也大有提升,相对传统语文课而言,当下语文课的形式也应更加丰富、多元。信息技术手段助推语文课从二维空间走向了多维空间,学生的体验感更强。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等形式渗透距离学生比较久远的历史文化,会让具有一定抽象性的东西立刻变得鲜活、形象,可知可感。从抽象到具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相关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这一课时,便可以利用图片、视频资料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融入关于荷花的古诗文,让学生把本课的荷花形象和古诗文中的描写进行对照,深入了解荷花的形象特点及其引申出来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这样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以延伸课外为途径,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必须立足课内知识,而后引向课外知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课内选点,课外勾连,这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

例如,教师在教授《芣苢》这首诗时,联想到了古人对劳动的探讨,引导学生选择了多首以劳动为主题的诗歌,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古人对劳动的认识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再如,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时,学生很难理解“宏远志向”。这时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刘邦、项羽观秦始皇出游的典故,让学生深刻理解凡伟大的人物必定有超凡的气魄。青年立宏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这也验证了中国那句古话: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毛泽东的胸怀气魄,还了解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青少年立宏志。

(四)以传统节日为撬点,抓住传统文化渗透时机

历史悠久的中国,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凡柴米油盐之间,举手一投足之际,都会有许多传说故事和历史渊源。中华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和社会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些有效的撬点,引导学生能够走进传统节日,深入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民族观念,促进人格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授《祝福》这一课时,便非常注重其中传统文化的讲解,尤其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以传统节日春节为主,价值更加凸显。总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人物行为和主题内涵。

(五)以学科整合为跳板,体会古人的生活智慧

跨学科教学是当下教学的一种尝试,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应该是比较好操作的。语文教师可以整合历史、政治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甚至还可以整合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在多种学科教学中,不仅可以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融合当代文化生活,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

例如,教师在教授《琵琶行》这首词时,可以联合音乐、美术、历史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文化传统。诸如青衫与朝服文化、琵琶与音乐文化等。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看到传统文化和各学科的有机结合,也能充分理解并继承文化传统。这样的跨学科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使命,每一位语文教师也有义务做好此事。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向学生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树立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屈飞飞.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5):154+159.

[2]许娉婷. 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02):72-73.

[3]张秀春.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0):33-35.

[4]窦艳丽.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 学周刊,2021(21):125-126.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