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分析

2024-05-10 10:35张立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核心区域素养

张立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党和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不断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满足高中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实现新课标改革的地理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思维

为了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凝练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导教学实践。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

首先,通过课程改革,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区域的认识,以某一特定视角认识世界特征。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针对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人口、城市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构建地理学习的思维体系。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内心塑造地域模型,并对该区域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强化了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其次,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如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对某一地区产生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展开实地考察,或者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开展地理信息的收集,通过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分析,进而提高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地理学习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最后,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理解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学会认识和理解人地关系问题,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贯穿始终。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一)优化新课程导入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设计上,要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尤其是导读设计,教师可以将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其中,采用学生能理解的话语对新课程的导读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学习中。

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人教版教材我国传统农业种桑养蚕的发展变化历程进行案例引入。过去种桑养蚕是我国浙江地区的传统农业,现在广西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为什么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结果去思考我国桑蚕产地转移的原因,进而引入课题。有的教师也会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如超市销售的农产品来源于世界各地,那么为什么这些农产品的产地不一样呢?各区域的农业布局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而引入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不同,有的教师通过创新课程导读设计,还有其他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设计方式开启新课程讲解,教学效果也各有优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组织自主学习

相较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新课标改革下的高中生自主学习教学设计效果极佳,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地理教师针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在讲授人教版地理教材《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一课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区域要素(自然、人文)。区域整体性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地理教材中所描述的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及干旱区水资源利用的材料进行拓展分析,自主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及讨论,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区域因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不同发展模式,让学生对“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理解。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要素,最终明确不同区域各要素综合作用影响下形成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同时受区域关联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工业,且各要素对区域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验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地理教師对学生进行了抽查,要求其描述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中一名学生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鱼米之乡,水热条件好,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依托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成为粮食净输入区。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相对较差,主要发展旱地耕作业,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当地及邻近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宜发展重化工业;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松嫩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根据学生的描述,地理教师对其课文教材的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教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地方进行补充,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这种教学设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高中生对多媒体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更好。在教师新课程导读设计与自主学习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使用多媒体大屏幕进行图片与视频展示,使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师提前设计PPT内容,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描述的内容,调整PPT内容,使教学效果与教学意义更加深刻。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设置问题,学生进行答题,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针对不同区域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灌输地理知识。比如在大屏幕中,教师播放千烟洲立体农业的图片等资料,要求学生仔细观看材料,描述千烟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农业布局,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播放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小麦种植差异,要求学生总结规律,理解农业布局的“因时制宜”原则,同时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进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之,在观看多媒体的过程中,学生要谨记教师提出的问题,留意资料细节,这对提升自己的地理核心素养有着较大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文化基础,踊跃发言。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课堂氛围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下更加活跃,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效率提高,知识理解及记忆更加深刻。

(四)转换教学尺度

地理知识丰富繁杂,课堂中所教学的地理知識有限,教师无法实现知识的全面讲解,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因此,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教学,转换教学尺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思维引导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可以告知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比如在全球时差的计算上,学生需要掌握教材中给出的重点城市,并根据考试中的时区进行计算。这要求学生掌握基础规律,做好方法总结,以动态、多方位的角度观察地理现象,针对教师讲解的地理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开拓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做出针对性指导,可以给出一个地点,让学生针对该地点的环境进行分析,或给出一个国家,让学生针对该国家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分析,并扩展到全球性知识。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中,气压带与风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尺度转换教学设计的例子。教师率先讲解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其移动特点,使学生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可以总结为“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地球公转使其移,海陆分布使其断”。作为自然科学类学科,自然界的运动状态都有其特征和规律,教师应讲解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实现地理教学尺度的转换。基于此,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效果更好,能够举一反三,准确描述出气压带与风带在不同地区的移动方向,不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能力。

(五)丰富实践活动

地理教师在新课标要求下,将丰富地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地理教师除了使用教材进行理论灌输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例如,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适当开展课外教育实践活动。因为高中课程极为紧张,学生缺少课外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实践活动开展内容较多,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实践过程中准确记录,并对实验结论进行研究总结,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亲身体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地观念提供支撑。

第二,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在接触自然时,不断产生新感悟,教师鼓励学生带着纸笔,准确记录瞬间的感受,对学生思维发展与良好记录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地理教师教学人教版教材中的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节时,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调查当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及水资源利用状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每个小组调查水体补给关系及水资源使用情况。小组详细记录调查区域,根据当地水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教师为提高后续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前收集与整理资料,对该地区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水资源使用情况做出了详细报告。学生实地调查走访完成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课堂中探讨。教师根据真实的调查报告做出指导,并结合教材进行延伸。学生在此次调查学习中,加深了对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对水资源问题产生深思,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落实了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用效果

通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相较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导要求下的教学设计,升级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再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开放,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地理图片,教学方法也有所改变。另外,高中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积累地理知识。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念得到增强。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关口,我国对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利于人才质量的提升。通过新课程标准改革,核心素养极强的高中生未来逐步进入社会,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内涵进行简要分析,描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对地理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对地理学科教学进行设计,通过新课程导入、自主学习模式、多媒体展示、尺度转换等方面的设计,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地理学科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晋荣. 地理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的热点问题教学设计: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为例[J]. 地理教育,2023(03):21-23.

[2]胡稳辉,余抒晗,马昕梦,等. 科研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以“实体商店何去何从”为例[J]. 地理教学,2023(05):17-21.

[3]邓俊龙,张学波,徐祥洁,等. 高中地理海洋地缘环境教育教学的构想[J]. 地理教学,2023(05):14-16+21.

[4]吕银萍.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分析[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10-12.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核心区域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