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发展的三维路径探析

2024-05-10 11:09裘慧玲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立德树人双减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本文基于《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立足班级管理,针对创新德育发展路径,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教学为基础、以平台搭建为支撑、以环境建设为保障的策略,力争形成“严谨、勤奋、务实”的教风与“民主、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推动德育发展,培养幸福的学生。

[关键词] 立德树人;德育发展;“双减”政策;创新路径

开展多元德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也离不开相关育人资源的协调统筹。教师应当坚持德育的导向性原则与疏导性原则,将尊重学生与耐心引导学生相结合,将课程资源统筹与课后实践探索相结合,拓展小学生的常态化德育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一、以教学为基础,强化课程育德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活动资源、师资资源、课程资源整合上发挥着战略性支撑作用。因此,在推进创新性德育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聚焦校内多元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奠定多元创新德育机制的课程资源基础。

(一)促进音乐课程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合

在课程范本选择上,各科老师可结合学生道德发展需求,融入诚信、友爱等文化元素。我校开展陶笛进课堂活动,在音乐课堂上人人学陶笛、吹陶笛、赛陶笛;同时,学校开发了“戏韵童心”校本课程,邀请著名昆丑表演艺术家张寄蝶、李鸿良走进校园为学生们现场演绎经典曲目;邀请李鸿良教授为师生们开设“至美的昆丑”昆曲讲座,让学生们感受到戏曲来自生活,也是生活高度凝练的艺术体现。在日常学习中,聘请江苏省戏剧学校教师吴碧华到校教学,让学生在一曲曲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促进美术课程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合

在美术课堂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皮影与戏曲、课堂剪纸、道德先锋人物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在美术课堂上,我校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传统艺术剪纸活动,将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与剪纸相结合,创作了“谦和好礼”“勤俭节约”等主题作品,学生们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道德元素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与幸福。

(三)促进体育课程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合

我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等。目前,我校开设了跳绳特色课程、啦啦操特色课程、棒垒球特色课程等多项体育特色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级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轮番上台,使学生在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开放的心态、开朗的性格和坚毅的品格。

二、以平台为支撑,助推优化德育

家校社多元德育场景往往是推进德育工作的良好育人平台,平台丰富的资源也为家校社创新德育机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因此,需要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联动式的育人机制,打造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平台,从而形成良好的育人格局。对此,在家校社德育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上,可充分聚焦以下四点:

(一)以习惯养成为抓手,搭建榜样平台

在班级展示墙上,教师可充分聚焦学生的行为习惯,适时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另一方面,张贴榜样学生照片,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目前,我校每个班级都设置了“灵润娃争星园地”,班主任每周从“润学、润行、润智、润体、润美、润德”六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表彰,并将受表彰学生的照片展示在“争星园地”中,鼓励学生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人。

(二)以活动育人为媒介,搭建体验平台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只有加強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

学校每学期开展“百润讲堂”活动,每月最后一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班讲课,并将教育理念先进的家长聘为学校“百润讲堂”讲师团成员。目前,学校的“百润讲堂”已经开展了48期。此项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促进了家校间的互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除“百润讲堂”活动外,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听课、陪餐等。利用校园节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如入学和开学典礼、运动会、诗歌节、艺术节等。在刚刚结束的校园诗歌节活动中,家长们群策群力,为活动出谋划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现场吹笛、书法展示、古典舞展示等,教师和家长一起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诗歌游园会。

此外,学校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每班聘请一位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担任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校外辅导员,每周到校带领学生开展种植活动。目前,各班劳动基地已多次获得大丰收。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艰辛,习得劳动的技能。

(三)以家校合育为核心,搭建指导平台

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时俱进,互相支持,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学校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为构建“社会协同、家校共育”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引领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专家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家长的焦虑,学校邀请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负责人郭文红老师为家长开设“一年级要走好这几步”主题讲座;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问题,学校邀请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夏光清老师为家长做“好习惯助力儿童成长”主题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表露出的心理需求,学校邀请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援助中心培训师赵兆博士为家长做“家庭教育中的安全感修复”主题讲座,帮助家长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召开一次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学校将家访工作落到实处。教师每月根据学生在校情况梳理出家访名单,教师两两结对,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质性困难。

(四)以社会资源为助力,搭建成长平台

家校社协同共育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还需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近年来,学校与沿江街道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同期内,由该基地提供场地,我校组织师生、家长定期前往,开展劳动实践课程;同时,为挖掘学生潜能,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在周末以京新社区文明实践站为主要活动阵地,开展了“生态保护”“青苗禁摘”等系列活动,开设了“搓汤圆”等劳动课程,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动手的快乐。

学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福利院和敬老院,关爱孩子和老人;走进社区,帮助打扫老旧小区的道路;走进幼儿园,照顾幼儿园小朋友们;走进长江生态圈,了解长江的河患治理情况以及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走进学校附近的秃尾巴河,了解秃尾巴河河水清洁治理工作,并成立志愿服务小队,定期参与河道清理。

此外,学校还利用红领巾寻访的形式,在假期开展内容丰富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江北新区红色广场、渡江战役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多个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环境建设为保障,营造德育氛围

平台的构建为德育资源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关联媒介,而多方德育平台的运营与维护也离不开深层次的环境建设。因此,聚焦当下小学创新德育实践背景,可分别从德育开展的活动环境、文化环境与课堂环境三个维度进行开发:

(一)以活动环境为背景,营造德育氛围

为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助推学生的德育发展,教师通过开展以下班级活动,为学生打造幸福的德育环境:一是开展练字评比活动,加强汉字书写规范化的训练。要求每个学生每周交两篇练字作品,进行汇总评比,并给予奖励。二是推进节日文化活动,孕育德育美育情怀。在国庆节期间积极开展爱国歌曲合唱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教师应始终坚持从丰富性、安全性、效益性等方面出发,立足体育活动,开展拔河、跳绳等体育竞赛,弘扬体育精神,增强学生体质。

(二)以文化环境为抓手,打好德育基础

建设与发展德育文化,教师需培育健康德育理念,营造良好班风。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学做诚信少年”德风教育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宣誓等,引导教育学生在校做一个诚信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诚信好公民,在家里做一个诚信好孩子。二是开展“读经典书目,创书香班级”活动,组织共建班级图书角,师生共读道德经典书籍,在阅读中营造良好道德氛围。三是教师可充分利用班会和晨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及时进行监督与鼓励,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三)以课堂环境为载体,创建德育场域

教师可与学校管理层积极沟通,将德育文化与课程文化有机结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学习活动。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周交一篇道德反馈周记,记录自己或身边的好人好事。教师阅读后对先进人物进行表彰,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小学德育环境,我校积极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平台构建、环境创设三个维度开展系统分析,强调小学创新德育实践的趣味性、激励性与示范性,为小学一线教师幸福德育建设工作提供良好范例与先进经验。

裘慧玲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潤城小学。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立德树人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