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研究

2024-05-10 06:59蔡玲玲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蔡玲玲

摘  要: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指导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语文是初中教学体系的基础类学科之一,是推动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其学科内容以现代和古代的各类文学经典为主,天然具备的文化传递特点决定了语文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文章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素的必要性,提出了解读物象、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拓展阅读教学等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的结合程度,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育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新课改同样提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了在教学中落实语文教学发展传统文化的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入手,发掘课文内容中蕴含的课文价值,结合教学现状和学生的语文成绩等要素进行分析,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化传承与交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认知中,使传统文化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精神食粮,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有关做人、处事、学习方面的知识信息,对人们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将文化中的优秀思想道德内涵渗透到学生的思维认知中,是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

(二)有助于增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来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积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面对人生选择困境的过程中,获得启示与心灵上的指导。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民族自豪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更乐于学习、继承传统文化。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文学故事、文学经典的形式流传下来,内容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作品中特有的文学美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时代特征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接触文学经典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视角,积累了写作素材,学习了古人的故事构思方式、描述方式和线索运用方法。传统文化反哺语文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与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解读作品物象,深挖情感内涵

传统文化的理念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记忆难度较大,学生过于空泛地理解将难以体会语文教材中隐含的文化思想。为了让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文章中承载的思想文化和情感内涵的物象入手,让文章中传递的情感内涵立体化、深入化,从载体入手解读全文,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成长。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乡愁》为例。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在导学阶段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要素,引导学生分析诗歌采取了什么样的情感表现手法。在互动中,学生给出了“借物抒情”的回答,教师则结合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提取作品中的物象,结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物象设置问题:“这些物象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要素?”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特定物象的体会,教师可以出示邮票、船票的图片,播放影视资料片段,如在家中的妻子接到了外出作战的丈夫寄回的信件,每次乘船看望心爱之人留下的船票的合集,子女到墓前祭拜父母的景象,借助视频和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物象背后的含义,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代表的人们跨越时空相见的场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念之情。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诗句使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同时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讨论小组,彼此围绕主题相互讨论:部分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部分学生想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学生想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回忆所学古诗内容的过程中,学生深化了对物象情感的体验,这为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创设文化情境,深入挖掘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情境再现的形式,将诗歌、文言文中的场景还原到学生眼前,营造出语文课堂的特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观看古人言行、与古人进行模拟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其智慧与思想的博大、精深。这深化了学生对文章中语言文字魅力的理解,使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情感、内涵中,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中渗透的劝学思想,认识到今天的优越学习生活条件的来之不易,可以从文章作者对读书求学的细节描写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考虑到文章内容的细节描写较多,教师可以围绕文章内容自行制作动画课件,并将整个动画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青年家中贫寒无书,为了学习,只能借书、抄书学习,视频中着重体现了环境之艰苦,还原了砚台结冰、手指冻僵等细节,说明读书环境的艰辛。学生在求教于教师的过程中虚心好学,虽遇叱咄但不敢有半分不满,写出了求学之辛苦;每日为求学奔走许久,寒风凛冽,皮肤冻裂,体现了求学之艰难。通过细致的情境,学生体会到古时候青年求学之不易,此时语文教师结合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看到了情境中的主人公求学时需要克服这么多困难才能学到知识,大家说他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努力去学习呢?”在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教师播放第二段情境,情境中主要体现了文章作者与其他求学之人的贫富差距,从吃、穿、用等三个方面说明了物质条件的艰苦,并在情境中着重体现了作者在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此时教师结合情境设置问题:“大家想一想,视频中的‘我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无疑是贫穷的,但‘我为什么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学生结合问题分析,认识到读书和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为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优良品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今天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文章作者过去的学习环境,思考在今天优越的学习环境中,人们为什么要坚持学习,学习能够带给人们什么,在讨论中深化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学习,满怀热忱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研究,增强文化认同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不在于思想文化理论的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学习成长的重要性,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主动地学习、吸收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思维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学生良好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在围绕文章思想主题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讨论中相互交换意见,完成知识互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为例。在教学中,为深化学生对孟子思想理论的理解,教师组织开展了小组讨论活动,在课上,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讨论小组,并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定会降下磨难吗?为什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家分析一下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认为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正确,不是因为上天要给予人试炼,而是因为人经历了磨难,见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才学得到了增长,才能抓住人生中的机遇,有所成就;部分学生认为,孟子所言是为了鼓舞人心,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苦难对常人而言是难以忍受的,很多人无法承受苦难而倒下,孟子的说法更能够给人希望,让人们以坚定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困苦。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适时加以引导:“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文中引用了古代圣贤从贫贱中起家的案例,说明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适当的磨砺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在我们遭遇困苦时,一定要咬紧牙关,敢于坚持,克服困难;在我们获得成就时,也要谨慎,认识到今天的人们获得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要始终在学习生活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大家说对不对?”在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将传统思想理念套用到现代人身上,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成长所具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优秀助力。

(四)拓展阅读教学,提高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性学科之一,语文素养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既要认识到教材内容在宣传传统文化上的优势作用,也需要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仅通过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难以实现培养学生优秀文化素养的教育目标,因此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从教材内容开始,但不能从教材内容结束。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组织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将课本以外的教学材料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成长。拓展阅读活动的限制相对较少,不存在硬性的知识学习要求,为此教师可以在开展阅读活动的同时适当加入其他活动,如在说理性的文章中加入辩论活动,在激烈的交流互动中绽放思想的火花,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剧情性较为突出的文章中加入表演活动,通过课本剧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使文章的教育性凸显出来。

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为例。文章以“莲”和“陋室”等物象表达了自己做人的志向,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体会了其中蕴含的与个人品行和操守有关的传统文化。为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给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借用群文阅读教学法,将《陆游筑书巢》、刘禹锡的《秋声赋》等文章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查閱资料、翻译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传递的传统文化思想差异性。学生结合所学,提出了自身观点,认为《陋室铭》以陋室为由,表达了作者不贪恋世俗权力和荣华富贵,专心研学,追求精神享受的志向;《爱莲说》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像莲花一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质,能够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陆游筑书巢》表达的是作者爱学、好学,一心向学,在学习中充实内心的优秀品质;《秋声赋》从秋景出发,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愤恨,慨叹于郁郁不得志的现状,却又不想因此而隐居,希望在垂暮之年发愤图强的信念。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了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后,教师设置课上讨论活动,提出问题:“同学们,古人们生活的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环境有所差别,像古人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等理念已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大家说一说,上述文章中的思想理念是否与今天人们的社会环境相符合呢?”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当前人们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意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自身的思想认知观念中,指导了自己今后的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传统文化内涵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增强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体会,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丽霞. 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J]. 文学教育:下,2022(09):134-136.

[2]郭莉萍.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J]. 亚太教育,2022(18):166-169.

[3]潘瑜婷.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探究[J]. 汉字文化,2022(10):95-97.

[4]何婧莹. 徜徉课外阅读传承传统文化[J]. 文化产业,2022(03):157-159.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