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育人为本,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

2024-05-10 15:32丁勇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育人学校

编者按: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交困难、言语发育迟缓、刻板或仪式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其教育和康复的复杂性与难度极大,以及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孤独症教育成为倍受关注的议题。自2006年将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类型以来,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孤独症儿童的适性安置,着力提升孤独症教育服务质量。《“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科学适宜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评估认定、课程教学、个别化训练和校家社协同共育等培养机制。我国孤独症教育正逐渐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我国孤独症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破解孤独症教育难题,推动孤独症教育教学本土化研究,让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有出彩人生,《现代特殊教育》杂志自本期起开设“孤独症教育”栏目。敬请关注!欢迎广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及各类康复机构从事孤独症教育研究及实践的人员围绕孤独症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孤独症早期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业安置、融合教育、校家社协同、行政与管理研究等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理论与各地各校的课程、教學、环境创设与支持、教辅具开发、教学评价、协同育人、高科技在孤独症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管理等撰写稿件。

【摘要】 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法保障孤独症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法定职责。要坚持育人为本,实现从机械僵化的康复、个训为主的医学模式向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型,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促进孤独症儿童全面发展。要强化学习支持、辅助技术支持、心理支持等专业支持,促进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孤独症儿童充分平等融入社会。

【关键词】 育人;孤独症儿童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丁勇,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孤独症儿童教育已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鼓励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广州、福州、青岛、苏州等城市已陆续建立了孤独症儿童学校。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并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维护儿童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所有残疾儿童获得幸福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奠基工程。就如何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一、回应人民期盼,维护儿童权利

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孤独症儿童“上学难”已成为家长等广大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惠民措施,是落实国家和省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行动,是造福孤独症儿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民生幸福奠基工程。

第二,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是依法保障孤独症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公民权之一,是儿童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法律保障。孤独症儿童作为儿童的组成部分,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正是政府及有关各方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措施和行政执法,对于促进孤独症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享有幸福人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三,举办孤独症儿童学校,维护儿童受教育权,是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法定职责。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依法履行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职责,加强对孤独症儿童教育人财物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保障,依法举办学校教育,保障孤独症儿童受教育权利。各类学校要依法履行办学义务,不得拒收残疾学生,禁止源于残疾的教育歧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义务,忠于事业,热爱学生,以大爱之心、广博学识和精湛专业,教育学生成人成才。家长要依法履行监护人的监护和教育义务,加强学习,提高家庭教育素养,配合学校做好子女教育工作。全社会要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努力为孤独症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立足育人进行探索,彰显生命无限精彩

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所以,坚持育人为本,实施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是孤独症儿童教育的目标追求。孤独症儿童,因为其生命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其教育的特点及适宜的方法,包括一些适宜的康复方法,但是对于儿童发展而言,教育是主要和决定性要素。目前,在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乱象丛生,功利至上,行为主义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康复竟成了孤独症儿童受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的认识和做法,是造成当下孤独症儿童教育乱象和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办好孤独症儿童教育,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来一次大解放及大变革,推动孤独症儿童教育回到生命本质和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苏州市星惠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协同致行,惠育生命”。我认为这个办学理念所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落在育人上,深刻认识和把握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方向上是正确的。希望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立足育人进行探索,多方协同,踏实行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苏州模式和经验,从而为每一个孤独症儿童焕发生命精彩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

首先是在办学理念和育人观上,要实现从机械僵化的康复、个训为主的医学模式向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型。要牢固确立孤独症儿童作为儿童(“人”)的主体地位,努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孤独症儿童身心特点,系统整合学校培养目标,全面貫彻党的教育方针,整体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孤独症儿童呈现出生命谱系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既应有统一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更需要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教育。对于高功能的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素养导向的融合教育新探索,走出一条孤独症儿童教育新路。这已被国内外研究所证实[1]。对于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也要更多地通过融合教育及特教学校教育等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并应重视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所必备的品德及生活、劳动、言语和社交、职业等技能的培养。无论是针对哪一类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我们都应把儿童当作“发展中的人”看,人的发展,尤其是儿童的发展,是整体和非线性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所以,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应该是努力发现和找到不同类型孤独症儿童发展的潜能区、最近发展区和不同特长,不断通过教育的整体实施和扬长避短,高扬起每一个生命发展的动力、能力和特长,使之焕发生命精彩。

其次是要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育人总是要有课程的,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点及规律所决定的。课程的水平决定育人质量。对于孤独症儿童,我们应教会他们什么?或者说,他们应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有能力适应、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国家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创新性课题。对于那些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课程建构的难度在于,如何在一体化的国家课程和园本课程条件下,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特殊教育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和课程建设,以使学校课程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弹性化,从而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在苏州市星惠学校等孤独症学校就读的孤独症儿童,可能更多的是重度、极重度或多重障碍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表明,对于这类儿童,一般是在教育综合评估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设置具有生成性的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减少或消除其问题行为,发展其简单的沟通性语言,提高其社交能力并促进其伙伴关系的发展,使之具备生活自理能力[2]。我认为,这类孤独症儿童教育课程建构要注意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基于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和技能,全生涯规划,系统加以建构,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整体性,以潜能开发和特长培养为重点,突出以德育人,整体实施真善美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努力寻找实现儿童心理发展整体质变及缺陷补偿的新领域和新途径。

再次是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一是无论是哪种教育场域下的教学,都要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避免封闭性。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突破传统、封闭甚至是隔离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打通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实行开放教学,努力使孤独症儿童回归真实的教育和生活,增强他们品德以及审美、社交、语言、生活自理、劳动、职业等多方面能力。二是要更加注重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合作教学、支架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要努力创设更多的儿童集体互动和伙伴交往的场景及机会,注重孤独症儿童学习的概括化和变式训练,加强语言和社交技能培养,促进孤独症儿童语言、思维和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三是要努力从孤独症儿童关注点、特长领域和潜能区切入,寻找孤独症儿童学习兴趣所在,点燃儿童心智嬗变的生命之光,激发儿童在成功中获得前行的自信心,让教育之光从照亮儿童精神世界的一个部分到照亮儿童整个精神世界,促进孤独症儿童生命实现凤凰涅槃。

三、强化专业支持,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孤独症儿童,特别是重度孤独症儿童的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支持的。下面我仅就孤独症儿童学习专业支持的有关方面,谈几点自己的建议。

其一,学习支持。主要是根据孤独症儿童认知和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在其学习的不同环节提供必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支持。如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简称ABA)中很多将学习目标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学习步骤和将学习过程结构化等方式、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简称PBS)等,这些既是有助于学生学习规则、形成及巩固习惯和技能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支持。但在使用这些训练方式时,教师既要根据孤独症儿童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还要针对部分孤独症儿童“低技能”“低概括”等特点,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努力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概括化与举一反三上下功夫,长善救失,增强学生思维的概括化、灵活性和变通性。

其二,辅助技术支持。包括环境创设、视觉提示系统、沟通交流系统、自制教具学具、言语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技术及手段的综合运用。要抓住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时机[3],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孤独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推动现代科技、辅助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方式,提高孤独症儿童教育质量。

其三,心理支持。研究表明,伙伴关系和同伴参与、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孤独症儿童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创设友爱互助学校文化,在课堂和学校各种活动中建立一种友善接纳的师生关系,发挥小伙伴的助学作用;实现校家社协同育人,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实现全方位关爱;加强心理调适与情绪行为干预,以减少问题行为,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等等。这都是孤独症儿童学习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专业支持。今后,我们要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的支持研究,以便为他们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与合理便利,促进他们充分平等融入社会。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各方加强研究,深入探索,创新实践,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威廉·L.休厄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16-518.

[2]徐云.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干预、教育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21.

[3]王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N].学习时报,2024-03-24(2).

(责任编辑:于国宁 赵华丽)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学校推介
上学校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