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双重挑战与使命

2024-05-10 15:32李拉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

【摘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当前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双重挑战和使命。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亟须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深度参与融合教育,为融合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强化普惠发展。双重任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以优质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整体改革与融合教育推进对特殊教育提出的任务与期望,通过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和功能转型来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建设;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普惠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李拉,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南京,210038)。

当代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融合教育的推进,在深刻改变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样态。整体来看,10多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专任教师的数量及在校生的数量都在增长,但在校生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比例却在下降。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为1933所,2023年为2345所;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为4.57万,2023年为7.7万;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为17.73万,2023年为34.12万;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比例为51.84%,2023年为37.42%[1][2]。这些数据的变化彰显了以融合为主导的特殊教育改革方向,也预示着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新的办学定位与功能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和使命。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纵览近40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整体上呈现从外延扩展走向内涵建设、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的态势。198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开始肩负起普及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提升残疾儿童入学率的重任。1987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仅有504所,全国盲、聋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还不足6%。7-15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盲童入学率仅为3%,聋童入学率为5.5%,智障儿童入学率只为0.33%[3]。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扩充以及随班就读、特教班等多元安置方式解决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问题,是当时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与目标。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迈入一个以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为主要路径的发展模式。让更多超过30万以上人口的县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成为衡量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种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特殊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保障。但特殊教育学校的粗放式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整体不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及社会要求的矛盾日渐突出。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观念和办学方式上一定程度偏离了素养导向。一是在育人观和育人方式上过分强调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忽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一般性教育规律及要求;二是在内容上过分强调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作用;三是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一对一个训,忽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和整体性;四是办学的开放性有限,未能普遍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这些问题在部分区域、部分学校呈现得较为明显,是造成特殊教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4]。2014年起,以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为主要标志,国家开始调整特殊教育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融合教育,重视和强调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问题。特别是2021年公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当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方向,即提升质量、加强内涵。

2023年1月,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部印发《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引领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的制度文件,为新时代特殊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南”明确要求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建设。根据“指南”精神,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增强残疾儿童青少年家庭福祉,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笔者认为,把握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建设的意蕴,核心是加强对“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育人质量”的理解和贯彻,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内涵建设为目标的发展模式,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从强调学校硬件设施、资源配备转向追求师资建设、特色文化等软实力提升;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将残疾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树立引领个体全面发展和培养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的教育理念;意味着特殊教育学校要以课程、教学、评价等为核心变革要素,规范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康复辅助支持,开展多元评价,探索学段延伸,把特殊教育学校真正办好、办强、办出特色。

二、推进融合教育,为融合教育提供专业支持,强化普惠发展

融合教育的快速推进,正在深刻改变着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边界,也在重塑着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角色与功能。特殊教育学校在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厘清融合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办学新要求。

一是“融合优先”带来的生源结构变化。“融合优先”是融合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向,即在多种安置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各类特殊需要儿童应尽可能安置到普通学校普通班,将普通学校而非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首选的教育安置目的地。“融合优先”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数量比例的整体下降,尤其在传统的盲、聾两类学校,连学生的数量都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结构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轻度障碍学生到普通学校融合,重度障碍与多重障碍的学生显著增多,尤其是重度智力障碍、重度孤独症、重度脑瘫等障碍类型的学生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主体。

二是“能融则融”带来的学校地位变化。安置方式的变革使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与弱化。在隔离制教育体制下,特殊教育学校是主导的甚至是唯一的特殊教育方式。当隔离制被打破后,特殊教育学校逐渐成为多元安置方式中的一种,甚至已不是最重要的一种。在“能融则融”的实践模式下,普通学校成为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安置的主流渠道。特殊教育学校从直接面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的“台前”逐渐隐身,转向提供间接支持服务的“幕后”。

三是“隔离模式”带来的存在合理性危机。从融合教育所倡导的平等价值观视角来看,包括标签效应、低期望值、学生社会化程度弱等在内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很难通过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变革与调整来应对。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兴起和推广,特殊教育学校自身发展的矛盾性越发凸显。我国目前拥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因而迫切需要直面这一挑战,明晰特殊教育学校在融合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为其自身存在与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

融合教育的推进并非否定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是要求特殊教育学校重新思考功能定位和转型目标。融合教育是一场以普通学校和普通教育为核心的变革,但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校的作用也无可替代。融合教育的開展离不开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专业支持,它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成为区域融合教育儿童发展中心、融合教育管理中心、融合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以及融合教育咨询服务中心等[5]。

三、结语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同时面临着内涵建设与推进融合两大任务,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缺乏内涵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难以通过自身的专业力量、师资配备、支持服务来支撑融合教育发展需求,无法满足融合教育全面推进对特殊教育高质量专业支持的诉求和期望。而不以推进融合教育为主导发展方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又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发展境地,与教育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整体改革框架格格不入。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说,这既是双重压力与挑战,更是不可回避的使命与任务。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以优质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整体改革与融合教育推进对特殊教育提出的任务与期望,要通过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和功能转型来应对这种挑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也不必面对复杂的任务而过于忧心忡忡。这些压力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融合教育全面推进的教育改革整体转型期的高要求,与现有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足所导致的矛盾与冲突的体现。随着特殊教育学校自身内涵建设能力的增强,外部支持保障体系的完善,发展压力会逐渐减轻,特殊教育学校一定会实现向高质量迈进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04)[2024-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2024-02-17.

[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EB/OL].(2024-03-01)[2024-03-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2024-03-01.

[3]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编.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0.

[4]丁勇.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促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3(8):4-7.

[5]李拉.融合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51-155.

(责任编辑:叶 萍)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21)资助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新时代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3JYB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