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聋校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可视化教学策略

2024-05-10 15:32芦松敏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聋校数学

【摘要】 聋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相对缓慢,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存在读不懂题意、难以理解题中数量关系等困难。为了帮助小学阶段的聋生突破应用题学习难点,聋校数学教师可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采用规范解题步骤、编制可视化图解手册、呈现真实问题情景、画出数量关系等教学策略,提高聋生应用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 聋校;数学;应用题教学;可视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2

【作者简介】 芦松敏,广东省佛山市启聪学校(佛山,528000)。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强调数学教学生活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数学教学中,要基于聋生熟悉的生活去选择素材,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二是强调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注重培养聋生的问题解决能力[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2]。应用题源于生活,解决的也是生活中的问题,它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一种题型。因此,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及运算能力等。由于听力受损,聋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受阻,应用题成为小学阶段聋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多数聋生读不懂题意,不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以及题目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小学阶段聋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解题时习惯死记硬背套公式,不能进行有效推理,难以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来解决问题;等等。

知识可视化是指将原有的抽象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图解视觉手段形象表征出来,使知识形象化、显性化,从而促进知识的表征与传递[3]。为了帮助小学阶段的聋生突破应用题学习难点,聋校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优势[4],采用规范解题步骤、编制可视化图解手册、呈现真实问题情景、画出数量关系等教学策略,帮助聋生理解题意、建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进而提升其应用题解决能力。

一、规范解题步骤,外显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从审题到列出式子,聋生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教师不能直接了解和判断聋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聋生清晰、简洁地呈现解题思路,让聋生的解题思维过程由内隐变为外显,据此为聋生解决应用题搭建脚手架。教师可指导聋生采用如下的解题步骤。

读。聋生通过读题了解题中讲的是什么事,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读题的过程,就是了解题意的过程。聋生需要手口并用,养成读题的意识和习惯。

标。把题目中的重点词句,用符号(箭头、着重点、圆圈、横直线、曲线等)标出来,以便更好地了解每个数量的意义及数量间的内在联系。

画。一般是画图示或线段图,用图把题中所讲的各个数量及其相互关系表示出来,直观形象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说。即说理,在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让聋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说出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原理。说理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聋生理清解题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验。检验包括两个方面:一看是否符合数学规律;二看是否符合生活实际。例如,当求出爸爸的年龄只有10岁的时候,就需要思考解题方法是否正确或者计算是否正确等。

通过读、标、画、说、验,聋生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表达出来,既掌握了解题思路,培养了解题能力,也方便教师找出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编制可视化图解手册,促进题意理解

应用题的解决需要从理解题意入手。针对聋生数学语言积累不足的問题,笔者所在学校数学科组尝试编写了数学词语图解手册,作为聋校数学教学的辅助资源。图解,即用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图示解释或说明一个词的含义。科组教师收集、分析、整理出聋校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数学词语,特别是蕴含解题条件等关键信息的词语,然后把每一个词语的对应手语、图示解释、语言积累、应用举例等几方面内容进行整合,以视觉资源的形式呈现给聋生,作为聋生自学知识手册和教师课堂教学辅助资源。图解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直观呈现内涵

用一张典型、直观的图片把数学词语(概念)展示出来,让聋生一看就明白其对应词语的意义和内涵。例如,“一刻钟”一词在生活中虽然应用广泛,但很多聋生不理解其涵义,教材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专门的教学内容呈现。利用图解把该词语及其对应的手语、图示、应用场景等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来(见表1),可促进聋生理解和记忆。

(二)展示变化过程

聋生对概念定义中的部分词汇存在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如“周长”中的“周”字,用手语表示是“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成的半圆上绕一圈”,但因为是在半圆的内部绕一圈,可能会让聋生误解为半圆内部的大小,和面积概念相混淆。教师可采用图解,以一个动态演示图的部分截图向聋生直观说明“一周”的含义,即起点绕边线一圈后再回到起点的完整路径就是“一周”(见下页表2)。数学教学中涉及需要动态演示的概念都可以参考这种编制思路。

(三)情景对比展示

在数学应用题中时常会出现表示数量增减或意义相反、相对的词汇,对这类词汇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应用题的解答准确性。例如:上车、下车;买进、卖出;游来、游走;等等。教师可以将情景对比展示的图解出示给聋生,让聋生对比这两个词的手语、内涵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和掌握。如表3中对于“飞来”和“飞走”这两个词的对比展示。

三、呈现真实问题情景,促进迁移运用

新课标建议,教学过程要注重发挥情景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情景创设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可视化教学途径。教师可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聋生生活经验、符合聋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教学情景与生活情景,通过真实的情景调动聋生用视觉及其他感觉通道体验外部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一)将问题情景转化为聋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教科书分别用9根小棒和10根小棒摆三角形,通过对比刚好摆完和剩余1根,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在设计这节课时,教师采用乘除法转盘,让聋生在复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通过思考“12÷3=4,12÷4=3,12÷5=?”引发认知冲突,再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在设计正式学习内容时,教师设计了学生春游的情景:10个学生参加春游,每2人一组,可以分几组?11个师生参加春游,每2人一组,可以分几组?通过让聋生站起来排队分组的方法,让他们体验分组的概念和分组的过程。同时,引导聋生将“10个学生,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5组”用算式“10÷2=5(组)”表示,将“11个师生,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5组,还剩下1人”用算式“11÷2=5(组)……1(人)”表示,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聋生在分组过程中体验余数,并用语言和数学算式表示分组的过程。通过两次分组的对比,聋生加深了对余数的理解。聋生在充分理解余数之后,通过练习来巩固余数的概念,如开展拓展练习“春游分食物”,实际操作分发食物,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概念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将问题适当变形以提供学习脚手架

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二(1)班有男生17人,女生19人。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对于这种较为复杂的问题,聋生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理不清题目到底需要求解什么,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读题目的过程中,要求聋生把问题1“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和问题2“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分别用①②标出来,先明晰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随后,教师为聋生提供学习脚手架,如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本班有男生8人,女生2人,每2人为一个学习小组。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分成多少个学习小组?对于自己班级的情况,聋生比较了解,很容易就可以解决班级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对于问题2,可以通过两两组队,切身体会除法的含义。教师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聋生熟悉的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再引导聋生迁移运用,培养了聋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四、画出数量关系,强化直观理解

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小学阶段聋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教师可以用情景图、线段图等建构数量关系,强化聋生直观理解。针对应用题中“几倍数、一倍数和倍数”这类问题,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的认识”中的例3“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一般可以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幫助聋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见图1)。

教师也可以用桥型图来表示这种数量关系。桥型图通过对已知概念和陌生概念进行类比,从而使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如上述题目中,可以利用桥型图进行类比:A(象棋)是B(军棋)的4倍,如果B是1元钱,那么A就是4元,如果B是8元钱,那么A就是32元,从而推导出“B×4=A”。教师还可以利用桥型图进行拓展延伸,如B是2元、3元等情况,帮助聋生建立类比的概念。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小学阶段聋生应用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聋生的视觉优势,采用可视化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在应用题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数量关系等,并进一步帮助他们制订有效的解题计划,达到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4]郑曼.聋生可视化教学资源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6.

(责任编辑:黄春露)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佛山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特殊教育专项课题“可视化资源对提高小学聋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2022FSTJXX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应用题教学聋校数学
等待·自主·探究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浅谈小学应用题教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