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课堂游戏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2024-05-10 17:53赖颜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游戏教学教学策略

【摘要】 游戏教学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游戏的元素和形式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制订恰当目标,选择合适类型,给予适性支持,及时评价鼓励,能提高培智课堂游戏教学的有效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关键词】 培智课堂;游戏教学;教学策略;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64

【作者简介】 赖颜,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特殊教育学校(赣州,341100)。

游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游戏的元素和形式所编制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活动[1]。在培智学校恰当开展游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为提高培智课堂游戏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制订恰当目标

首先,基于课标,以关键词语为指引。如果说课程是教学的灵魂,那么课程标准就是教学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因此,课堂游戏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引,在学段目标中择取相应内容。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一)》的课程目标应在第一学段(1—3年级)中选取:“(一)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二)数学思考: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量,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三)问题解决: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四)情感态度:1.在他人引导下,感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2.在他人引导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由以上课程标准可提取以下关键词:常见的量、生活、观察、比较、操作、引导、乐趣、成功。可见此课教学目标是认识常见的量(多和少),课堂游戏教学目标亦是如此,游戏应围绕生活来设计,运用观察、比较、操作等形式来开展,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

其次,基于教材,制订总体目标。教材(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具有全面、系统、准确的特征。为了更加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图文结合,正确灵活地使用教材。还以《比多少(一)》为例,教材中新授内容为配有文字的两张图片。一张图片呈现的是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配文“1名老师和多名同学做游戏”;另一张图片呈现的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学生和多名坐在座位上的学生,配文“讲台上有1名同学,讲台下有多名同学”,其中“1”和“多”均用红点注明。“做一做”也呈现了配有文字的两张图片:一张是一名同学跳格子,多名同学看他跳;另一张是指一指哪张桌子上的书多、哪张桌子上的书少。“练一练”则呈现学生常见的物品,要求学生圈出多的或少的。由教材内容可知该课教学目标为:通过具体情境及常见物品感知1和多,进而了解物体的多和少,区分多和少。游戏也应围绕此目标设计,教师可在课前或课堂中与学生玩老鹰抓小鸡、跳房子和眼疾手快指多少的游戏,让学生在熟悉的人和活动中学习新知,降低学习难度,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再次,基于学生,制订分层目标。教学要因材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差异,特别是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间差异极大,因而培智学校的课堂更需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与智慧、情感与思维,把握课堂的本质,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育人,最终促进特需儿童的“四好”目标实现,即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2]。那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就不能一概而论。培智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统一性又要体现个别化,在同一教学目标下,要有不同的目标表现水平,从而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游戏的设计和游戏目标要求也是如此。教师在根据课程标準和教学内容确定总体教学目标之后,应进行学情分析,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不同的目标表现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游戏形式,确定游戏目标要求。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游戏教学了。

因此,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生,《比多少(一)》的教学目标、目标表现水平、游戏形式和游戏目标要求的内容见表1。

二、选择合适类型

古今中外,对于游戏的分类众说纷纭,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特点和培智课堂需要,笔者认为,对于培智课堂教学游戏来说,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游戏发展阶段划分最为适用。皮亚杰的游戏发展阶段划分以认知发展为依据,认为儿童游戏的发展也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进而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类[3]。另外,还有以功能为依据将游戏划分为模仿游戏、激趣游戏、操作游戏和拓展游戏;以材料为依据将游戏划分为以身体运动为材料的游戏、以物体为材料的游戏、以音乐为材料的游戏、以语言为材料的游戏、以社会生活为材料的游戏和以规则为材料的游戏;等等。那么,在培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设计哪一类型或者哪几个类型相结合的游戏呢?

首先,以生为本选择游戏类型。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纳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当前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游戏类型。比如:低年级段多用感觉运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运动游戏中通过简单的重复操作感知、理解、运用所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而高年级段则可以多用规则游戏,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巩固知识技能,还能培养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游戏类型。如,若班级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敏感,一听见音乐就能安静下来,就可以多采用音乐游戏;若班级大多数学生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就可以设计操作性游戏;若班级学生喜欢看视频、点击白板,就可以用视频和白板的形式呈现游戏……只有抓住学生兴趣点设计游戏,才能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达到游戏教学目的。

其次,依据内容选择游戲类型。游戏类型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不同类型的游戏。如,数的认识可采用规则游戏“桃花朵朵开,开几朵”,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概念,加深对数的理解;数的计算可多用操作性游戏,通过摆、数、算等口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习得计算方法;认识时间可采用竞争性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来检验学生对时间的掌握程度;识字教学可采用模仿游戏,用身体模仿出字形,或竞赛游戏,用挑战赛或评选识字大王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识字效率;阅读理解则可以采用表演游戏,使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演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生活适应相关内容可以带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开展游戏,使教学生活化,让教学为生活服务。

三、给予适性支持

首先,创造游戏条件,加强生活体验。为使课堂游戏教学顺利开展,确定目标和游戏形式之后,教师要准备好游戏材料和游戏场地,为游戏创造条件。游戏场地要考虑到方便操作和全体学生观察。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滚球游戏让学生感知球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的特征。教师提前把桌椅往四周摆,中间留出大片空地,以便学生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把握好游戏的时长,做好整体把控。此外,游戏的设计和开展要与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体验环境,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语文》二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为例,为加深学生对词语“工人”“医生”的理解,教师可在巩固练习环节创设“我坐汽车去游玩”的情景游戏,通过车子坏了怎么办、同学肚子痛怎么办、遇到坏人来了怎么办等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工人”“医生”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拓展认识其他职业名称,加强生活体验。

其次,适时介入游戏,提供适宜帮助。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4]。因此,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性的支持,既不能大包大揽完全代办,又不能坐视不管任由发展,要给学生动手动脑和试错的时间,要提前预设各种生成,并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发现学生的需求,适时介入游戏,及时给予适当支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仍以《我的一家》为例,教学词语“工人”时,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适时介入,对ABC层学生分别给予不同的支持:让C层学生穿工人的安全帽和工作服扮演“工人”,加深学生对工人身份的认识;让B层学生在不同的工作牌中找出“工人”,帮助“工人”戴工作牌,加深学生对词语“工人”的认识;而A层学生则根据现场情境,直接说一说谁是工人,制作名片“工人”,从而锻炼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要做到准确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持,就要求教师课前预设学生在游戏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准备好所需的支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提供支持,灵活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变数,让学生顺利完成游戏,达成教学目的。

四、及时评价鼓励

首先,评价时机要恰当。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听到教师的一句鼓励他就可以高兴半天,对所从事的任务也会有加倍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和结束时要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当学生游戏成功了,可以用一个代币、一个击掌、一个大拇指表扬他,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推动学生的发展;当学生游戏遇到困难时,可以用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手势、一句简单的鼓励性提示,比如“用你的火眼金睛看看这边的图”“你的小手真灵巧,它肯定可以更快的,试试看”等。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能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点燃学生继续游戏的信心。

其次,评价内容要具体。教师经常会进行语言评价,这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不可千篇一律,笼统概括,如“给你点个赞”“你真棒”“你太厉害了”等,这些语言抽象概括,没有针对性,学生并不知道他到底哪里好哪里棒,更不清楚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发扬哪些优点、克服哪些不足。教师应具体明确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如“你的声音真响亮,同学们都要向你学习”“你的动作真快,肯定是平时练习得多,继续加油哦”“今天你很勇敢,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会越来越棒”。二是语气一定要真诚热情,可以配合手势和肢体接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肯定。

再次,评价形式可多样。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互相评价或者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及沟通水平。

实践表明,教师在开展培智课堂游戏教学时,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制订恰当的游戏目标,以生为本、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适时介入游戏给予学生适性支持,及时用具体、多形式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热情,能提高培智课堂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2]雷经国,邓猛.培智学校深化教学变革的课堂观新论[J].现代特殊教育,2020(1):14-20.

[3]单文顶,焦冬玲,袁爱玲.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4]肖非.聚焦学生,回归生活:培智学校教与学的走向[J].现代特殊教育,2018(8):1.

(责任编辑:赵华丽)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培智课堂游戏教学实践研究”(22ZXZD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游戏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