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打造高质量融合教育县域样板

2024-05-10 17:53许小燕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

【摘要】 江苏省如皋市以“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项目创建为抓手,以“适宜融合、全面融合、优质融合”为路径,坚持政府主导,学段拓展,提高质量,特教特办,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在如皋教育版图上努力将特殊教育建成“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全面发展”的高光区域。

【关键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许小燕,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南通,226503)。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要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聚焦《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目标任务,对照《江苏省“十四五”市县特殊教育发展主要监测指标和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发展主要监测指标》的考查要点,以“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项目创建为抓手,确立“人民对美好特殊教育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以“适宜融合、全面融合、优质融合”为路径,坚持政府主导,学段拓展,提高质量,特教特办,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在如皋教育版图上努力将特殊教育建成“全域均衡、全阶优质、全面发展”的高光区域。

一、政府主导,构建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格局

如皋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中,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确立特殊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强化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依法保障特需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融合教育发展,全力支持特需儿童少年融入社会。

市教育局把融合教育作为年度考核目标之一,列入教育工作要点,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分解任务,阶段推进。将国家、省、市印发的特殊教育文件汇编成册,印发至各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提供实施依据和法治保障。制订特殊教育服务清单,修订并完善诊断与评估、安置与转衔、专家委员会、巡回指导、资源教室建设等各项制度、方案、办法和暂行规定。2023年9月,市教育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如皋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加快区域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

市教育局加强与市卫健委、市残联等部门之间信息、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建立全市特需儿童少年数据库,精准摸排,分类施策,做到“一人一案”,底数清、情况明、动态准。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诊断与评估专家委员会职能,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特需儿童诊断与评估工作,建立特需儿童招生入学联动、转衔安置工作机制,科学安置每一名特需儿童,巩固提高特需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目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段特需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特需学生入学率也有显著提高。

二、学段拓展,完善十五年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如皋市现有各类中小学校176所,其中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前、小学、初中、高(职)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46个,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十五年一贯制特需学生教育安置服务体系。

为实现资源重组,两头延伸,市教育局在如皋市西城幼儿园、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初中部)建立融合教育班;在如皋市白蒲镇白蒲幼儿园、高新区实验幼儿园、如城光华幼儿园组建“如皋市学前融合教育共同体”;在西城幼儿园建立“如皋市学前融合教育基地”,创建学前康复定点机构,为学龄前特需儿童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等服务。2022年5月,如皋市委市政府划拨土地36亩,投资1.05亿元,异地新建十五年一贯制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启智职业教育高中部,采用校企共建、订单培养、购买社会服务教学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

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与科研、医疗、康复等机构的协调合作,建立专业理论支撑、专业人员支持的工作机制。针对近年来全市孤独症儿童人数不断增加、专业理论和康复技术相对薄弱的现状,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孤独症儿童实验班,探索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残联等部门联合印发《如皋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送教(康)上门”工作方案》,科学评估送教对象,完善送教上门的服务标准,规范教学形式及内容,采用定期送教、线上教学等方式,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每一名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特需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提高办学质量,打造融合教育特色品牌

办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目标要求,如皋市加强融合教育巡回指导和资源中心建设,在全市上下营造融合教育氛围,探索适合特需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友好共建、结对帮扶、集团化融合。加强各镇区、各学段、各学校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建立融合教育资源配备与动态流转制度。以市教育局“好父母微课堂”微视频发布平台为载体,针对特需儿童的学习特点,分期推介教育和康复案例。以江苏省南通市融合教育星级优秀学校评比为推手,分别制订学前、小学、初中、高(职)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标准和教学指南,避免齐步走、一刀切、同质化的倾向。区域推进“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活动,组织融合教育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评比,遴选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课例(案例),培育融合教育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召开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评比、表彰“融合教育先进个人”“融合教育先进集体”。

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術与特殊教育跨界融合。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市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专(兼)职康复师,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加强与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康复机构的合作,提高特需儿童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文化,打造智慧校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理念,创新学习模式。

立足课程,打造品牌。市特殊教育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研究盲、聋、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探索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路径,以课程设置方案及新课标、新教材为抓手,开设“能豆系列”生本课程(劳动能豆、运动能豆、生活能豆、学习能豆、音乐能豆、舞蹈能豆、美术能豆、自理能豆),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生本课程为补充的高质量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以“活动”教育、“立学”课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增强课程意识,优化教学资源,在教育、生活、就业等领域为特需儿童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为他们学好知识与本领、适应社会生活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从教育环境、教学信息传输、课程设置、教材呈现、教学工具等方面,为特需儿童提供最适宜的辅助和支持,构建校本化、生本化的融合教育微课程。对照国家课程标准,基于儿童个体差异,参照“世界长寿之乡、中国花木盆景之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的如皋文化地标,结合“一校一品牌、一生一特长”的如皋德育品牌,建立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学生四级融合教育课程体系。以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自主研发的融合教育校本微课程为蓝本,倡导、支持、鼓励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自主探索、创新研发具有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融合教育课程载体。以普通学校教材和部审版特殊教育学校实验教材为母本,从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对融合教育课程进行个性化设计与改造,为特需儿童量身定制适合的一般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生本课程。同时,创设无障碍融合教育环境,实施个别化教学,采取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融合教育质量。

四、特教特办,加强全过程支持全要素保障

江苏省如皋市以“江苏省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为契机,加大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在异地新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加快无障碍设施和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各级各类学校为特需儿童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配齐、配足特需儿童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所需的图书和仪器设备。逐年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将特需儿童全部列入特困生资助对象。设立送教上门专项经费,为送教上门教师提供补助。按全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10%上浮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总额。用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项目经费,对争创融合教育示范校、积极申报星级融合教育优秀学校、承办市县融合教育培训、举办特殊教育班(卫星班)的先进学校给予奖励。

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为特教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赋能。如皋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特教教师和专(兼)职资源教师的工作职责、任职资格、主要任务以及考核机制。建立资源教师聘任制度,聘期三年,要求到新单位交流的资源教师仍从事融合教育工作。评选融合教育先进个人、优秀融合教育资源教师等,报市教育局予以表彰,并认定为“如皋市优秀德育工作者”。

加强对新教师的入职指导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将特殊教育理论与技能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作为新教师入职上岗的必备素养和教师资格注册的必備条件。加强巡回指导教师与资源教师的合作,探索建立特教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和支教顶岗制度。采取学校(区)联盟、资源中心协作、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结对帮扶、跟岗培训、顶岗实践、返岗指导等多种形式,建立资源教师培养梯队。市教师发展中心设立专(兼)职特教研究员岗位,统筹规划、指导区域特殊教育实践,为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成立江苏省如皋市雉水名师许小燕工作室,工作室成员通过三年的培育,成长为区域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工作室每月集中开展理论研修、技能培训、课堂研讨、学术沙龙、专题讲座等活动,放大工作室示范、引领、催化、辐射作用,引领推动全市融合教育资源教师队伍专业水平整体提升。通过工作室的专业培训,将来自全市各所普通学校的17名工作室成员,培养成为“四有”好教师团队的核心骨干和江苏省融合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种子教师,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融合教育师资矩阵。

(责任编辑:于国宁 见习编辑:张天慧)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