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精深素材著华章

2024-05-10 07:01谢涛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用例素养

谢涛

材料是否丰富、典型、新颖是决定一篇考场作文价值的重要因素。阅卷老师从选材就可以看出考生视野是否开阔、思维是否缜密、文化底蕴是否深厚。近些年,高考作文中素材运用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无“材”可用,二是素材雷同,三是缺乏对素材的点化。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使自己的高考作文高人一筹、脱颖而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技法指津

一、精心储备素材

古今中外素材包罗万象,面对海量素材该怎样做好储备工作呢?素材积累切忌漫天撒网,有备而来才能决胜千里。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出炉。“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 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具体内容见下表。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无不与“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现以2023年高考为例:2023年全国甲卷的“人、技术与时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青少年自己的空间”,上海卷的“探索与好奇心”,天津卷的“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等与“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有关;全国乙卷的“利他、合作”,北京卷的两个命题作文都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相关。

高考作文题选什么材料是无法预知的,但其考查的主题是显而易见的。从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点出发,同时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内容,考生储备素材时按照这个方向分类积累,必有所获。

二、学会分析素材

事实上,我们见到的每则素材都能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进行解读,它们具有多元性,而不同素材往往又有使用的限制性和典型性。因此,学会并善于分析和提炼素材,才能准确为素材分类,有效内化素材。如大家熟悉的有关杨绛先生的素材,从才学俱佳的她选择站在钱钟书身后,可以提炼出“以理解、支持与担当诠释爱和奉献”的精神;从她“和谁都不争”的低调生活,可以提炼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智于心、虔诚做人的品质。

三、精准归纳素材

素材使用的典型性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之上的,储备素材时要准确识记素材的要素,如人物、时间、关键数字、引文出处。当然,还要学会精准归纳,如经典名著散发着永恒魅力,文化散文折射出人文精神,这些都是“有品位”的素材;关注现实生活,留心身边事件,体现自我真实感受,这些都是“有体温”的素材;识天下大事,明热点问题,做到与时代同步,这些都是“有鲜度”的素材。建好自己的私家素材库,科学分类与存档,合理内化与吸收,写作时自然就能“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四、巧妙加工素材

素材的多寡新旧、处理的精粗、运用的巧拙,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每则素材在渗透进文章前,都是未经修剪的花枝,照搬照抄素材是表述最忌讳的,整枝打杈才能让所要的花朵绽放。就素材表述而言,细节再现式表述形象生动,情景性强,多用于叙述类文体中,运用时应注意抓住细节,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评价概括式表述凝练精辟,论述性强,多用于论述类文章中,运用时需抓住核心内容进行评价,可边叙边议。运用任何素材都离不开加工,即便被“用滥了”的素材,经巧妙加工也会为文章增色。如考场作文《刺痛千年的麻木》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髌骨之痛就没了?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自由。”同样写孙膑,作者并不是随波逐流地去赞美他逆境中的顽强和坚毅,而是巧于加工,理性剖析孙膑兵法修列后的所作所为,用质疑的口吻引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让人眼前一亮。

五、论述当求丰富

就议论文而言,单一用例的情况较少,若选择单一用例,则需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拓展延伸,或假设说理,或探因究果,从而增加材料内容的丰富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用多则素材作为论据,论据典型丰富也是议论文“内容充实”的重要指标。然而,我们不可能将众多材料以同样的力度放在文中。要做到“人多力量大”,就需要明确区分主、次材料,或集中用例,或点面用例,或对比用例,这些都是使材料运用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如2023年高考浙江优秀作文《好故事,有力量》一文为论证“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这一分论点,接着举例:“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懂得恭谦礼让;岳母刺字的故事,让我们懂得精忠报国;悬梁刺股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唯有刻苦勤奋,才能收获精彩人生;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人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就会苦尽甘来……”这一句便采用排列的方式,让孔融、岳母、孙敬、苏秦、勾践依次现身,显然比单一用例更能增强内容的厚重感。精心采撷,合理剪辑,巧妙运用,让所用素材香气四溢,文章自然能赢得阅卷者“芳心”,从而获取高分。

考场范文

践共生共荣   揽日月同辉

⊙ 青海一考生

①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与人,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渡时代三峡,面对云谲波诡的时代巨变,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之思想历久弥新,充满青春活力。正如古人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唯有共荣共生,方能彰显生命之绚丽;唯有求同存異,方能揽山川异域,日月同辉。

②个人立于时代潮头,要有“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大千世界,人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却又都在祖国广袤无垠的夜空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君可见出身农村的视频博主文芳秉承匠心独运的精神,在汲取农村素材和时尚元素的养分下,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视频风格;君可见昭苏旅游局局长贺娇龙的飒爽英姿踏破了西域的白雪,强烈的色彩碰撞与画中人的矫健身姿使昭苏县的旅游宣传视频一夜爆红,为当地带来丰厚的收益。她们都是在坚持自我的路上,以个人魅力和个性的形象创造了更大的价值,绽放个性的光彩,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

④祖国面向日益开放的世界,要有“协和万邦”的气度。

⑤“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中华民族很早就涵养了深邃的天下观,倡导“以天下观天下”。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君可见一带一路,将生意做出国门,让沿线国家在互通互往中共享繁荣发展的红利。如今世界各国皆在加快太空探索的脚步,我国空间站的建成将为国际航天事业添砖加瓦。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以包容的胸襟,携手与共,共创未来的情怀感染众人,隆冬飘雪,满世洁白,一起向未来。

⑥ 中华文化面向繁荣多元的世界文化,要有“美美与共,百花齐放”的理念。

⑦《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唯以多种元素的和谐融合,面对多元化不忧不惧,方能用丰富的乐谱弹唱珠落玉盘的和谐乐章。君可见盛唐气象之下儒释道三教合流孕育互融互通的精神文明;君可见晚清危机之下,仁人志士纷纷以西方之先进理念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传入开眼看世界的一丝光亮;君可见日益强大的祖国有共建、共享、共赢之路,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时代洪流。

⑧花有千万色,正如个人、国家和文化也有万千姿态。总之,无论是何种主体,都应摈弃“吹灭别人的灯”的狭隘观念,追求共荣共生,百花齐放的境界。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思想,览百花齐放,日月同辉。

阅卷总评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开篇扣合文题,结合当今时代背景指出“唯有共生共荣,求同存异才能立足于时代”的中心论点。之后分别从个人与时代、国家与世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三个角度展开举例和论述,由小及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具有层次感。结尾总结段着眼未来,格局开阔,与首段和题目相呼应。呼吁吾侪青年高举时代火炬,践行“和而不同”之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和较强的启发性。文章使用素材丰富,无论是人物或事件素材,如文芳、贺娇龙、一带一路、北京冬奥、盛唐三教互通、晚清时期融合西方思想、祖国的建设等,还是名言警句素材,如莱布尼茨、《书经·益稷》《国语·郑语》等,均信手拈来,且契合题旨,详略得宜,使文章论证有力。其中,多次引用化用诗文和名人名言,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厚重感,足以见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把控能力。

猜你喜欢
用例素养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ES+Pandas实现文档中数据提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五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六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