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琴

  • 以《伯牙鼓琴》为例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呢?笔者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一、以“境”为引,悟文之情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其音律工整、语言凝练。《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此文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上课伊始,古筝曲《高山流水》便余音绕梁,乐曲声中,笔者问道:“

    陕西教育·教学 2023年9期2023-09-11

  • 弦指忽两忘 世事如商参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赏读
    振鹏创作的《伯牙鼓琴图》便是重要一幅,为当时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技法上来看,此图师法北宋李公麟,用笔劲健流畅,线条高古不俗,注重人物表情描绘,且白描以淡墨渲染的方法更是突破以往单纯用线描的程式,可见当时人物画创作的特点。《伯牙鼓琴图》绘制的是春秋名士伯牙为子期鼓琴的场景。画中一共五人,画法凝练,人物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各具神妙。仔细观看,画面由左右两组人物组成:左边一组,伯牙与一个侍童;右边一组,钟子期及身后站立的两个侍童。两坐三立,两主三仆,交代出

    老年教育 2023年4期2023-05-01

  • 弦指忽两忘 世事如商参 ——王振鹏《伯牙鼓琴图》赏读
    振鹏创作的《伯牙鼓琴图》便是重要一幅,为当时人物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技法上来看,此图师法北宋李公麟,用笔劲健流畅,线条高古不俗,注重人物表情描绘,且白描以淡墨渲染的方法更是突破以往单纯用线描的程式,可见当时人物画创作的特点。《伯牙鼓琴图》绘制的是春秋名士伯牙为子期鼓琴的场景。画中一共五人,画法凝练,人物造型生动、表情丰富,各具神妙。仔细观看,画面由左右两组人物组成:左边一组,伯牙与一个侍童;右边一组,钟子期及身后站立的两个侍童。两坐三立,两主三仆,交代出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4期2023-05-01

  • 什么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很多教师上《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在教学“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时,大家无一例外都会让学生想象除了高山流水,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可以听到什么。学生说有清风徐徐,有白雪皑皑。教师说:“很好,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小古文吧。”学生说:“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这个教学过程看上去很热闹,效果好像也很好。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无非多了几个并不一定恰当的例子而已。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同一平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10期2022-12-26

  • 伯牙鼓琴
    ☆王 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我先简单讲一下这篇小古文的意思吧。春秋时期,有位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而锺子期能够听懂琴声所表达的内容。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泰山,锺子期听了就说:“弹得真好啊,巍峨的泰山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江河,锺子期听

    作文小学中年级 2022年11期2022-11-25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文言文二则》分层作业设计案例
    方法。背诵《伯牙鼓琴》。3.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二、课标对本学段的目标要求1. 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 硬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抓住关键语句,初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 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5. 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故事讲生动、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2年6期2022-07-13

  • 整合促进深度阅读
    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整合其他文本,在整合中实现主题学习、深度阅读。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学习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二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根据《伯牙鼓琴》这篇课文的内容,笔者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字想象音乐之美(课文用文字形象地描摹了听琴感受);二是深刻理解“知音”的含义,在学生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体会“何为知音或知己”,感受人在审美层次上的心灵沟通。《伯牙鼓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5期2022-06-11

  • 《伯牙鼓琴》(六上)教学实录及评析
    已经读过了《伯牙鼓琴》了吧?生:读过。师:现在老师考考你们。你们先自己再读读课文,对照注释,想一下课文的大概意思。读得差不多懂了,就和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自己结合注释,读通课文,交流课文大意。约七八分钟时间。)师:谁能把课文读一遍?(出示课文)(一生读,稍显急促。)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读得还可以。师:(对读书的学生)他说你还可以,什么叫还可以?就是凑合,将就,还能听。说明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啊!(生笑)同学们,读古文时,节奏很重要,一定要读得很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1期2022-05-30

  • 着眼课堂“切磋琢磨”提升素养“有效学习”
    。”在教学《伯牙鼓琴》时,第一次备课,我们紧扣单元要素,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1)老师:大名鼎鼎的“音乐才子”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2)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学习文言文有“宝典”
    明天要学习《伯牙鼓琴》了,一向排斥文言文的坤泽趴在桌子上连连叹气。看到他那副可怜样儿,昕楠说道:“不用担心,学习文言文有方法。我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宝典就是‘多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正音、正形以及准确断句。如:‘汤汤乎若流水中,‘汤的讀音是易错点,需要特别注意。‘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而的停顿,‘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等句子的停顿。大声读,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的节奏,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怡宁也凑过来说道:“说得好。我也有学习文言文的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22年40期2022-05-30

  • 什么是真正的深度学习
    很多教师上《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在教学“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时,大家无一例外都会让学生想象除了高山流水,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可以听到什么。学生说有清风徐徐,有白雪皑皑。教师说:“很好,让我们也来写一写小古文吧。”学生说:“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这个教学过程看上去很热闹,效果好像也很好。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无非多了几个并不一定恰当的例子而已。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同一平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4期2022-05-05

  •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获得启迪。《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这对知音的凄美故事。笔者以《伯牙鼓琴》为例,举例朗读之法。一、给出方法,读好节奏师:读古诗讲究平长仄短,一二声读得长,三四声读得短,古文也可以这样读。这是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感悟划出的节奏,一横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短,两横线表示停顿的时间长,看着大屏先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当然也可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课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4期2022-04-25

  • 《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及价值探析
    教”思想与《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一)“乐教”思想与人格养成历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伯牙鼓琴》作为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志向高洁的人生精神追求,贵在达心的文艺审美境界,基于理解的心灵相通与朋友情谊……两千多年来,在时代变迁中,人们与它的每一次相遇,都在不同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延展着它的内涵与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经典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以“乐”为媒介的,体现着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12期2022-04-07

  • 品味古韵,“读”领风骚
    美。下面以《伯牙鼓琴》一课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诵读教学策略。一、朗读三部曲,“读”占鳌头在初读文言文时,笔者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三部曲:第一步正确读难字,把文本多音字和难读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通顺读长句,准确读出长句子的断句、停顿;第三步流畅读整篇文本。朗读三部曲让学生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晓文而见义,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助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古人读书“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之法,笔者在《伯牙鼓琴》一课初步感知文本前进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2022-04-03

  • 小学文言文教学三步曲
    文大意。如,伯牙鼓琴,文中注释为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我们根据人名、地名可以不译的规律就能知道,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的意思。2、借助插图法,就是借助文中的插图对句子进行理解,读懂句意。如,《书戴嵩画牛》一文中,“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文中的插图是,一个放牛的孩子,左手拿一根放牛的鞭子,右手指着画中的斗牛图向杜处士在哪儿发笑。通过插图我们对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3、联系上下句内容法,就是根据上一句的内容和下一句内容之间的关系来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10期2022-04-02

  • 紧扣关联性任务深度品悟知音文化 ——六上《伯牙鼓琴》教学实录及点评
    意思。师:“伯牙鼓琴”就是——生:伯牙弹琴。师:(出示: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有云——生: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师:“鼓”在文言文里就有“弹”的意思。带着理解再读课题。师:这篇文言文除了写伯牙,还写了另外一个人,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看看课文写了伯牙和谁的故事。生:锺子期。师:从哪句话中读出来的?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师: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听。“听之”的“之”是什么意思?锺子期在听什么?生:锺子期在听伯牙弹琴的乐声。师:一个“之”字就代表了“伯牙鼓琴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2年7期2022-03-02

  • 品味古韵,“读”领风骚
    美。下面以《伯牙鼓琴》一课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诵读教学策略。一、朗读三部曲,“读”占鳌头在初读文言文时,笔者教给学生文言文朗读三部曲:第一步正确读难字,把文本多音字和难读句子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通顺读长句,准确读出长句子的断句、停顿;第三步流畅读整篇文本。朗读三部曲让学生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技巧,晓文而见义,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助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古人读书“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之法,笔者在《伯牙鼓琴》一课初步感知文本前进

    师道(教研) 2022年3期2022-02-19

  • “焦点阅读”视角下关于《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张小琼《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全篇4句话共计83个字,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根据“焦点阅读”的基本方略“聚焦基本问题、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确立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焦点并不困难,那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基于此,教师要针对故事结局,探究其原因。“焦点阅读”讲究分层。这么短的文章要不要分层?能不能分层?笔者认为分为两层,不仅可以,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7期2021-12-29

  • 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古文教学的美学价值探寻
    腻的情感。《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段文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极具音韵美和意境美,教师可以配上高山流水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小古文的音韵美中不断吟咏。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学生可以在入情入境的吟咏中,品味语言的音韵美,释放自己,体验幸福和自由。二、探寻内容之美小古文内容丰富,内涵深远,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多元的人格美等。如《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对中国少年殷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1期2021-12-16

  • 《伯牙鼓琴》(六上)难点字词形义解析
    许双课文《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当伯牙想着高山、流水鼓琴时,锺子期总会相应地从伯牙的琴声中想到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二人在乐理方面相知相近。当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只因为不再有真正的知音。作者用短短的83个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心心相印、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意,成为“知音”的经典代表。这则文言文的一些难点字词解析如下:1.“伯牙鼓琴”鼓——会意字,从壴,从攴(pū)。“壴”读音zhù,甲骨文写如“”,像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10期2021-12-11

  • 《伯牙鼓琴》教学实录
    文言文——《伯牙鼓琴》。我想问问大家,以前你们学过很多篇文言文,要把文言文学好,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查找它自己本身的意思。师:可以来看看它的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意思,对吗?你用什么方法了解文章的意思?生:在网上或者资料书上查找。师:查阅相关的资料是个不错的方法。生:我觉得在了解文言文之前我们应该先把文言文读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通过注释和一些翻译来理解。师:看来,读准、读好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还有同学想说吗?生:我们在读文言文的同时还要大致理解文言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2021-11-29

  •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策略”的运用
    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发现问题提出的生发点问题提出是思维活动发生的原点。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对学习思考的维度、深度、广度起到的是定方向的作用。从人教版的《伯牙绝弦》,到部编版的《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选用发生了一个细微却很有意思的变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

    教育家 2021年40期2021-10-28

  • 韵味: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度。如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善哉乎……”“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揣摩朗读的节奏语气。从语气语调上看,这三句话分别是激越、顿挫、婉转的,从中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的赞叹以及伯牙内心的决绝和惋叹。在声调的高低转折和语速的快慢流变中,折射出伯牙内心的沉郁与痛楚。这三句话无疑串联起了文本的内容主线。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果,教师需要强化“揣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4期2021-08-10

  • 朗读·想象·感悟
    的名字——《伯牙鼓琴》。(板书课题)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对伯牙了解多少?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生: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师:伯牙不仅能弹琴,还会作曲,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琴仙”。师:(手指课题中的“鼓”)“鼓”的意思是——生:弹。师:“伯牙鼓琴”的意思就是——生:伯牙弹琴。师:带着理解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评析:教师以乐曲《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静静聆听,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伯牙和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做好铺垫。】二、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6期2021-08-06

  • 韵味: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度。如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善哉乎……”“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揣摩朗读的节奏语气。从语气语调上看,这三句话分别是激越、顿挫、婉转的,从中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的赞叹以及伯牙内心的决绝和惋叹。在声调的高低转折和语速的快慢流变中,折射出伯牙内心的沉郁与痛楚。这三句话无疑串联起了文本的内容主线。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果,教师需要强化“揣摩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5期2021-08-06

  • 读出经典的新意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遇到语气词“乎、也、矣”,根据情感用重音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停顿要长,体现出音韵之美。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中的“乎”。展开想象,学会创造。“《伯牙鼓琴》为我们展现了巍峨的高山、汤汤的流水。音乐还可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先说一说,再读一读,最后演一演。有的学生说“伯牙鼓琴志在大江,善哉,滚滚兮若波涛”;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秋月,善哉,皎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5期2021-08-02

  • 以“读”为本
    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做具体阐释。一、自读跟读,初品文言语味小学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好奇多于畏难,在翻开文言文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伯牙鼓琴》所讲述的故事,学生在五年级时曾接触过,对文章内容有大致了解。笔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将学生自读作为读的第一步。1.不加干涉,放手自读《伯牙鼓琴》短小精炼,文章以锺子期的两次感叹为主,语味绵长,极具可读性。初读时,教师可以不提示,也不作具体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字音、断句方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6期2021-07-11

  • 依托小古文,提升学生言语思维
    美。在学习《伯牙鼓琴》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读 课文,然后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如“以 为复为鼓琴者”这一句中的两个“为”是多音字,“以为” 应读而“复为”应读侦甘”。在学生理解大意后, 再引导学生根据句意、文意,去读准停顿,在读中体验古 文内在的逻辑音韵。如“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同时提示学生 在文言文中遇到语气词“乎、也、与、矣”时,要根据情感 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读出恰当的语气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3期2021-06-28

  • 学文言知识 悟人间真情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尝试在译文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特点,了解一般的古文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知音难觅,感受朋友间纯真的友谊,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交友观。二、案例描述《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交往与友情的标准,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构建正确的择友交友观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我着意引导学生体会伯牙与子期二人相遇时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7期2021-05-26

  • “焦点阅读”视角下关于《伯牙鼓琴》的教学思考
    张小琼《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全篇4句话共计83个字,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根据“焦点阅读”的基本方略“聚焦基本问题、厘清问题层次、构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确立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焦点并不困难,那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基于此,教师要针对故事结局,探究其原因。“焦点阅读”讲究分层。这么短的文章要不要分层?能不能分层?笔者认为分为两层,不仅可以,也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3期2021-03-31

  • 基于教材生发教学资源
    课程分析。《伯牙鼓琴》讲述的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该文言简意赅,传递了中国古代的交友价值观。流传了几千年的古曲《高山流水》旋律优美,蕴含着伯牙与子期的动人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巧妙地把乐曲《高山流水》移植到课堂,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急切地想要了解“知音”的情感点。同时,笔者紧扣课文最后一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插入悼曲,使学生产生失去知音的共鸣,进而达成激发情感,感受“知音”深义的目标。巧用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2期2021-03-02

  • 问世间,“琴”为何物
    一起读。生:伯牙鼓琴。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应该已经发现了,“伯牙鼓琴”这四个字来自——生:就是文章开头的四个字。师:是的,这种现象在古代经典中很常见。例如,《诗经》中有一篇,开头就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一篇就是——生:《蒹葭》。师:是的,像我们背过的《古诗十九首》里面也有。比如——生:《迢迢牵牛星》。师:看来,很多古代经典起初未必有个确定的题目。后来,人们为了方便区分,就用了文章开头的几个字。《伯牙鼓琴》也是这样。伯牙鼓的是什么琴呢?我们一起看。(课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2期2021-02-08

  • 趣为先导,奠定古文学习基础 ——以《伯牙鼓琴》为例,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
    畏难情绪。《伯牙鼓琴》是小学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不足百字,却讲述了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一、故事激趣,产生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初次接触文言文,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仅要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古文的重要意义。因此,导入时,笔者对学生说:“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而这文化遗产有很多都记录在古文之中,可以说,学好古文、掌握古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5期2020-12-18

  • 文言教学三“落实” 文道结合“能”发展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为例
    要求呢?以《伯牙鼓琴》为例,全文仅有83 字,故事却生动有趣,文化内涵深厚,民族智慧蕴含其中,体现了“知音难寻”和古人“心心相印”的交友观念。全文仅有的4 句话中,前3 句描述了伯牙鼓琴,子期听琴;第4 句描述了子期死,伯牙断弦绝琴。暗含的人物情绪也从得知音之狂喜到失知音之大悲,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有生动的展现。进一步解读,我们还认识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高段的叙事性作品。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课程标准中关于叙事性作品的要求

    华夏教师 2020年35期2020-12-02

  • 高山流水话“友情”
    定是快乐的!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本味》早在我国春秋时期,伯牙和子期就是一对至交典范,“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中对友情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今天,我们就透过他们的故事来聊聊“友情”。我想大部分同学会被他们的心有灵犀打动。子期不仅能欣赏伯牙

    十几岁 2020年4期2020-11-26

  • Humans may share a “musical grammar”
    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千古传,可见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 言语文字可以作伪,可琴箫之音却是心声,做不得假。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得到了人们无限的赞美:Music is a good medicine for me

    疯狂英语·新读写 2020年4期2020-06-03

  • Humans may share a “musical grammar” 人类的音乐语法
    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千古传,可见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言语文字可以作伪,可琴箫之音却是心声,做不得假。古往今来,音乐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得到了人们无限的赞美:Music is a good medicine for mental il

    疯狂英语·读写版 2020年4期2020-06-01

  • 由“踞转而鼓琴”引申出的早期琴制问题 —— 兼与钱慧真君商榷
    、辅跞)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橐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故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也。”南京师范大学钱慧真文《〈左传〉疑义新证》[1]认为,上文中 “踞转而鼓琴”的 “踞”当为“居”之假借字,为安放、旋转之义;“转”为“轸”之误,为乐器上系弦线的小柱。因此 “皆踞转而鼓琴 ”训为“二人皆镇定自若地调整琴弦而弹奏之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2020年1期2020-05-17

  •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文中“志在太山”的“志”的意思是“心里想的、希望的”,而现在的意思主要指“志向、志愿、志气、意志”。那么,我们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古今异义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汉字溯源,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古义,特别是汉字的本义。下面,笔者以教学《伯牙鼓琴》一文中的“善”字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师:同学们,“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中的“善”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这里的“善”应该是“善良”的意思。师:我们先不急着回答,先来看看古人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2020-05-03

  • 以《伯牙鼓琴》为例谈小学文言文之语言教学
    以渔。基于《伯牙鼓琴》篇幅较短,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该篇为例,设计如下:1. 看图:鼓琴的“鼓”是什么意思?“琴”指什么?2. 这则文言文距今2 200多年了,你读懂了吗?请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尝试着轻声说一说这则文言文的意思,读不懂的字词可以做上记号。3. 提问:文中“少选之间”译为“不久、过了一会”,那你能联系上下文,对照上句,来说说“方”的意思吗?语言之美熏陶着我们,诚挚赞赏他人的胸怀感染着我们,这些都是文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0年5期2020-04-28

  • 打造儿童的“四维”空间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谈一谈基于儿童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一、读是根基温儒敏教授说:“古诗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当堂成诵。”笔者在执教《伯牙鼓琴》时,在第一板块的初读环节设计了多种方式的读,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自读要求,要求学生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指名读全文,重点指导“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和“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句,关注多音字“少”和“为”在句中的正确读音。将这两句读准读通,就扫除了全文的阅读障碍,再全班齐读。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3期2020-04-10

  • 驺忌说琴谏齐王
    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悦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日:“善哉鼓琴!”王勃然不悦,去琴按剑日:“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日:“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日:“善语音。”驺忌子日:“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⑦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悦日:“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驺忌子日:“夫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0年2期2020-04-10

  • 文言文课文助背: 映衬照应法与一事一议法
    应法读背 《伯牙鼓琴》【导读】下面这则短文写了两个人物四句话,精细地说明知音十分难得的道理。伯牙鼓琴1  伯牙2鼓琴,锺子期3听之。方4鼓琴而志在太山5,锺子期曰:“善哉6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7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8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9。注释:1.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奏。2.伯牙:姓伯名牙,春秋时期楚国郢(yǐng)都(今湖北荆州)人,著名乐师。3.锺子期:伯牙

    美文 2020年6期2020-03-28

  • 《忆读书》《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文本细读
    章而庆幸。《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读着读着,文言就“化”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之“源”,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中华思想文脉世代传承。然而,时至今日,隔了千年时光,我们该如何领取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呢?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老夫子其实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学习文言文的必然之路,那就是诵读。这一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六上第七单元:我的拿手好戏
    文本。比如《伯牙鼓琴》,伯牙鼓琴的水平高超,不仅可从他的演奏,也可从钟子期的领悟中读到。这也告诉我们:文章的表达,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去思考。比如《书戴嵩画牛》,一牧童居然指出了唐代画家戴嵩《牛》图中的错误:两牛相斗,应“尾搐入两股间”,不是画家画的“掉尾而斗”,可见艺术的表达应来源于生活。再比如《月光曲》,文中最优美的描写就是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演奏想象的一段,课后不仅安排了背诵,而且还安排了一道选做题: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

    作文新天地(小学版) 2019年11期2019-09-10

  •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整体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三、初解绝弦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

    读写算 2018年7期2018-08-22

  • 咏叹,穿越时空之桥 ———浅谈《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话题:师:伯牙善鼓琴,他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出示课件)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萧萧落木——(指课件,让生齐读)生:茫茫沧海 连连飞瀑 瑟瑟秋风 悠悠云朵 绵绵春雨蒙蒙烟雨通过补充画面,打开学生视角,句式练习起到了帮助理解、促进朗读的双重功效,此时完成“一叹知音”。(二)二叹知音,悟情深学生的感悟如果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就难以体会到“文言

    新课程 2018年7期2018-02-24

  • 这样的仿写更规范
    这样描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作为本文的重点内容,《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案例”中有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能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能看见那皎皎的明月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这样的标准与我对仿写的认知是相悖的。在日常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2017-02-15

  • 从存世琴器实物看鼓琴抚琴弹琴
    从存世琴器实物看鼓琴抚琴弹琴The Discussion of Gu Qin, Fu Qin, and Tan Qin□周理坤Zhou LikunGu Qin, Fu Qin, and Tan Qin are three Chinese words to describe playing Gu Qing, in fact, they express different information which can be found in the ancien

    收藏家 2016年6期2016-03-22

  • 读为主线“文”“言”共生——《伯牙绝弦》教学随笔
    是开头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二是第二句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联系上下文可以悟出这两处“善”的意思大不一样:第一句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善”是好、妙的意思,与语气词“哉”组合成“善哉”,表示赞叹,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太好了”“妙极了”。为了巩固运用,我还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用“()善()”说句话。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这里的“善”

    小学教学参考 2016年4期2016-03-04

  • ·学会用典·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大意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后说:“你弹得太好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我好像看见了奔腾的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不再弹奏。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

    月读 2014年11期2014-11-17

  • 古琴“鼓”与“弹”的技艺源流演变
    献中“弹琴”与“鼓琴”的辞意内涵作了初步梳理,认为战国以前的古琴并非弹拨乐器。关键词:音乐艺术;器乐;音乐史;古琴;弹琴;鼓琴;音乐沿革;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古琴在中国古代又称为“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居于 “琴棋书画”中的首位,地位之高,影响之大,远非其他乐器可比。琴历史悠久,又有稳定的形制结构,通常都有七根弦,故今人称之为“古琴”或“七弦琴”。古琴是最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之一,换成

    艺术百家 2014年4期2014-09-02

  • 骨嵌台屏《伯牙骨鼓琴图》
    “伯牙鼓琴”是我国古代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秦《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南宋画家王振朋取此传说作《伯牙鼓琴图》,成其传世不多之作之一。画面上伯牙专著操琴、钟子期凝神听琴,作为次要人物的三名童子中伯牙的侍童,似乎已听懂琴声,非常专著;而钟子期身后的两个童子,好像没有音乐的修养,对琴声漠然置

    上海工艺美术 2009年3期2009-11-03

  • 在情感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章开篇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伯牙确实善鼓琴,钟子期的确善听呢?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也可以看出。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假如你是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这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师:

    江西教育B 2009年8期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