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解的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初探

2024-04-14 12:44卿锋枭斯雯
知识文库 2024年3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课本剧读后感

卿锋枭 斯雯

传统的语文教学让很多学生对真正的“理解”产生了误区,进而陷入为了应对纸笔测验而单纯背默的循环。而实际上的“理解”是有深度和层次的。本文主要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按照其“三階段”理论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利用评估证据的教学活动来证实、测试学生的认知,从而在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中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改进教学。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积习成俗,在规划课堂教学时他们倾向于将“对学习的理解”等同于“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授课结束后采用单纯的背默和语言纸笔测验来检查学生能否理解课文。这使学生形成了类似的误区:要做到所谓的“理解”,只需背下学过的内容,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然而,在真实教学场景下,我们发现“理解”是有深度的,它有各种各样的种类和方式,因此区分“理解”的每一层次变得意义重大。《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阐述了理解的六个侧面: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深入以及能自知,区分这六个侧面有助于更好地去把握“理解”。而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将帮助我们确定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理解”、哪些评估任务是必要的,以及哪些学习活动最有可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 何为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是由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建立的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它打破了传统的由任课教师自己为主体,设计教学的导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依据教师的期望或者学生的能力来完成)的接受式教学设计。与常规教学设计不同,在实施逆向教学设计时需要首先考虑希望学生取得的预期结果,从而选择适当的环节来证明如何取得预期结果,并决定最后设计何种活动。学生能把这种理解的教育成果转化到新的情景中并举一反三,是逆向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

逆向教学设计往往和单元教学设计相结合,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相对零散又复杂的,而逆向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整合,总结本单元的最终的一个学习目标,其他的小目标围绕着这个大目标。这种大目标也被称作大概念,这里提到的大概念并非具体化的某种概念,而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基本逻辑与中心思想,也就是对事物的内在关系与变化规律的最高概括。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我们常说的单元教学,其实也是一种大概念教学。大概念的内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单元总结句,而是在此单元的基础上要实现的一个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围绕着这个大概念而教。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注意去准确地找到本单元需要学习的大概念,大概念简单来说是没有具体答案的,但是具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其实就是逆向教学设计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种融合,教师在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前,必须提前预测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然后针对他们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最终版学习目标,并制定在此教学阶段中所必需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导入等等其他的环节。同时在此教学流程中最关键的便是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这种体系也可以被称为过程性评价,贯穿在整套教学流程中。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及其评价的标准,这种评价也是不同于以往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一般都是所有知识点学完之后才会有教学评价,而逆向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这种评价都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的方式也是多变的,不是单一的,评价体系也是相对灵活的,评价的内容也相对丰富。那具体如何评价这就要按照所设计的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活动来决定。

2 基于理解的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三阶段”

逆向教学设计由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步构成,它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计划课程的架构,重视对评估证据的收集以证明理解,而最终的教学活动则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理解。基于此,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我们需要思考和理解:学生如何才能先从教学活动中抽离出来并绕过教材自己去理解,哪些依据能够证实这种能力已经被学生掌握,以及学生的理解程度怎样运用逆向教学设计予以提高,下面进行的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正是基于了上述思考。

本单元为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其中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红楼春趣》。本组文章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旨在引导小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引起他们阅读古典名著的浓厚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2.1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的设计中,教师要认真明确所学知识的优先顺序。预期结果包括以下部分:预期的迁移、预期的理解、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等。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中第三学段(5~6年级)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几个学段要求,制定大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目标如下。

(1)核心目标

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②学习写读后感。

(2)常规目标

①认识51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26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②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③能在合作中完成课本剧表演,诠释所饰演的人物角色特点。

④能初步了解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能选择读过的书籍或文章撰写读后感。

⑤能产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3)预期的理解

学生要能够理解如下内容:

①大概念:古典名著之“名”。

②单元核心主题:走进古典名著,领略人物形象,提升阅读乐趣。

以下具体的问题需要学生理解:

①什么是古典名著?

②怎样阅读古典名著?

③怎么演课本剧?

④怎么写读后感?

以下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的理解:

①古代所有作品都是古典名著。

②古典名著要逐字逐句慢慢读。

③表演课本剧就是当众背课文。

④写读后感时想到什么写什么。

以下是学生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①古典名著“名”在哪里?

②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个性是始终不变的吗?

③怎样阅读古典名著更有乐趣?

④我们应该怎么分享或表达阅读后的感受?

2.2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只有当评估证据足够清楚和明确时,才能确认学生的理解,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评估证据要与第一阶段的教与学成果相一致,同时还要能够证实对于预期的成果教与学是否都已达到。针对单元主题,我们能够制定相应的表现性任务,且该表现性任务要涉及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中,如果要理解表现性任务的本质,我们就要了解GRASPS框架。其中G代表目标;R代表角色;A代表对象;S代表情境;P代表产品;S代表标准,理解了GRASPS的真正含义之后,教师就可以使用该程序来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参与的表现性活动。

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确定了如下的评估证据来验证学生的“理解”。

(1)表现性任务

目标与角色:你将和你的组员一起参加全校“培植核心素养之古典名著周活动”。这次大赛主题是“品味古典名著·体验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古典名著我来演”课本剧展演比赛(包括剧本创作和课本剧表演)和“我心中的古典名著”读后感撰写大赛。本次大赛以班级为单位,每班推选一个课本剧节目参与校级课本剧展演;每班同时推选若干篇古典名著读后感参与校级读后感撰写大赛。此次活动由学校语文教研组及校外专家担任评委,主要目的是通过鉴赏中国古典名著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乐趣。

对象:你要服务的对象是全校师生、活动来宾及比赛评委。

情境:你面临的两大挑战是:

①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应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合作中对原文本加以创新,创作出表演剧本;排练剧本,和组员们在最终的课本剧比赛中展现风采。

②在阅读过某本古典著作或其中的经典片段之后,结合自身理解,运用所学过的读后感写作结构,完成一篇读后感并参与到校级读后感撰写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

产品:

①你需要在与组员合作之中完成一个古典名著课本剧剧本的创作。

②你需要和组员排练该剧本,在活动中表演课本剧。

③你需要完成一篇古典名著读后感的撰写。

标准:

①你和你的组员所撰写的剧本必须尊重原著;故事必须引人入胜;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必须合乎情理;情节以激烈的矛盾冲突爆发为宜;主题必须突出而积极;且有充分的知识点运用并具有创新。

②你和你的组员在表演时使用的课本剧道具及相关服饰必须符合节目表演要求;演出过程中的动作、音量大小、语速和声调等均须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小组表演需合作默契;剧情展现应富有感染力。

③你所提交的读后感要准确、全面、精练地概括出原文的重点内容;结构必须简洁明了,“读”和“感”的结合点必须明确;可以围绕“读”和“感”的结合点具体、真实、有感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全文语言需表达通顺、有条理;标点符号须使用正确。

(2)其他证据

①对于课本剧活动整体可通过《课本剧大赛活动评价量规表》进行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综合过程性评价。

②对于目标中“认识生字、会辨多音字、会写字、会写词语”和“能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这两点可通过单元小测验实现。

③对于“古典名著‘名在哪里”和“怎样阅读古典名著更有乐趣”这两点通过课堂中《快乐读书吧(日志+学案)》部分分析交流并记录日志实现。

④课堂各环节的自主学习单。

(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①自评小组创作的课本剧剧本。

②自评小组表演的课本剧剧目。

③自评自己撰写的古典名著读后感。

单元学习结束后反思自己对于“古典名著”及其“名”在何处的理解以及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是否掌握。

2.3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一旦确定了学习结果,并寻找了适当的评估证据,就有必要思考谁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实现预期目标需要何种知识和能力以及如何组织正确的学习活动来提高理解能力。

在这一阶段,为了强调对教与学过程的主要思考,我们将活动的编码用“WHERETO”这一系列字母表示,它们的内涵如下:W=Where:了解单元目标和预期的结果;H=Hook:把握学生情况、吸引学生兴趣;E1=Equip:体验和探究知识;R=Rethink: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改;E2=Evaluate:展示和評价;T=Tailored:因材施教;O=Organized:组织教学以获得理解。

对应到本单元具体的学习活动如下:

W:简要给学生介绍本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初步安排表现性任务前期准备。

HE1:指导学生思考,你所看到过的任何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剧还有通过其他媒介可以看到的有关四大名著的文艺作品等,并讨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以及最生动有趣的和震撼人心的故事,并与学生对话交流。

WE1:每位学生独立提出一个自己想要探究的四大名著的问题。

E1R:能正确有感情的将四篇课文通读一遍。

RE2:引导学生完成人物赏析和形象分析。

TO:适当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并进行沟通交流。

E1RT:设立“闯三关”(语言关、情节关和人物关)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共读经典的氛围,并指导学生将自主读书和组内读书相结合,通过相互协助逐步清楚阅读障碍,以达到人人读准、读通。同时带领学生通过活动讲通故事,打通故事情节的理解。最后通过组织表演课本剧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WE2O:经过老师引导和讲解,完成练习,独立书写“我会写”的生字,并组词运用。

RE2TO:指导学生学写名著读后感。

E1R:完成小测试任务并形成评价。

2.4 阶段4:作业设计(必要时)

(1)和家长或者同学完成配音App中有关四大名著的任一片段配音,下节课在班里展示。

(2)展开想象力如果你去了《×××》(任一古典名著)书中的世界,你会遇见谁/看见什么/想做什么?完成一篇习作,字数不限。

3 运用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考

3.1 扭转传统教学思维,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充分把握学生现有经验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任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它将大单元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學设计相结合。我们的教学凭借的是设计而非运气使教学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最终理解,首先从大单元教学设计出发,将一整个单元的内容视作一个整体,接着对传统教学设计进行一种逆向翻转,从输出端去考虑教学,教师从起始阶段就要确定预期结果,然后设定合理的评估证据去证实学生的理解,到结束时再按照评估证据进行教学。这样一来,才能更加明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才会更加具体。

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扭转教学思维方式,重新思考教学的结构和过程。教师不应拘泥于“教”的理念,而应强调“学”和“理解”,改变教学思维方式,从“由因导果”到“由果引因”。在“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与以往教案模板完全不同的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模板,所以很多教师很难整合全单元的内容去制定出合适的目标和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想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并实施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可以通过加深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理解同时结合网络相关课程不断学习其理念,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对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运用能力。

3.2 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把握好新课程标准

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提高迁移技能。所以基于学生的“理解”而教是它所突出的设计理念。它优先考虑评估和确定评估证据,以清楚地表明我们期望学生理解什么或想做什么。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的“学”,而这一理念也符合当前教育中积极主动探究的理念。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理解,我们就需要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知识水平并不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层面,而是积极地观察、探索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时,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卷面分数。相反,他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理解哪些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应该如何获取这些知识、谁能证明他们真正理解了这些内容以及可以计划哪些活动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只有当教师弄清了上述问题,并在课堂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地做到了“为理解而教”。

从关注课本转向关注课标也是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的特点之一,学习和研究新课标意义重大。从课程标准中寻找大理念,并将教学重点放在大概念上。可以通过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网络,这样有助于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在“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借助“古典名著‘名在哪里”“怎样阅读古典名著更有乐趣”等基本问题,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加频繁,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思维能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基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发展概念性理解,借助概念的迁移和协同思考,化解可疑的、失调的矛盾和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如何学习。

3.3 注重建立评估证据,重构新型评价方式

在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明确学习目标、确定评估证据后开展的,其本身是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依托,同时兼具逆向教学设计“预期结果—评估证据—教学体验”三阶段,其各个部分彼此印证且紧密衔接。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明确预期结果,并根据这些结果建立评估证据,然后再进一步完善教学经验。在这方面,确定评估证据至关重要。评估证据的确定以要实现的目标任务为基础,评估在课堂教学之前和整个过程中展开,因此评估证据也是确认课堂教学是否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评估证据和预期结果的落实是教学体验活动的基础。这与以往“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主,教师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且相对滞后,导致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与教师课后评价不一致、课堂教学活动随意性大”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相比有很多创新和优化。

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让教师有机会设身处地作为一个评估人员进行评价思考。从而清楚地了解评估的内容,并确定适当的评估证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评估证据的记录并及时进行反馈,尽早为学生答疑解惑。注重学生的理解,就是要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教师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对学习的理解,仅仅依靠通常的口头回答、练习测试等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制定适当的表达任务。所以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多采用真实性和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另外,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是教师要重视的。在“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残”单元的教学设计中,表现性评价包括“参赛选手”“合作排练节目”等,同时也聚焦自评和互评。因此将评价主体落在师生,同时注重评价的完整和时效,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课本剧读后感
春意盎然——《春》读后感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