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04-14 12:44党日丽何玲
知识文库 2024年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机制

党日丽 何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情况也逐渐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着创新与进步,高职院校教育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改变了自身传统的教学育人模式,本文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形势,从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价值出发,同时根据其中的困境做出讨论,将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路径做出有效实践,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与所面对的困境方面入手,设计良好的教育环境,解决其中的教育困难,从多个角度出发,设计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发展。

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运用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资源整合,建立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和中心任务。

本研究通过高职院校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价值、困境以及实践路径三种不同方面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文献综述

1.1 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相关国内研究

目前,系统整体研究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比较少,相关内容散见于各文献之中。通过对期刊论文、专著书籍等相关资料分析与梳理,与本论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唐汉卫(2019)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的交叠影响阈理论,建立了以关怀为核心,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新型理论范式和实践机制。交叠影响阈理论指导下的家校合作六种具体实践类型“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制定、社区协作”对于构建和开展高职家校在线协同育人可资借鉴。二是对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现状研究。仝艳丽(2022)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协同育人内容有限,协同育人形式单一问题,要从颁布相关法律、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家长自身能力等方面发力,共同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开展。陆婷婷、丁玲、曾语晴(2023)提出,“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家校协同育人要结合实际拓展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有效指导,构建综合性教育平台服务学生学习发展。三是关于构建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主要从构建什么样的机制和怎样构建机制两方面入手,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机制和不同的构建路径。学者们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主体、平台、内外联动等建立相应机制,在制度、资源、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机制上深化研究。冯建军(2019)认为要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立德樹人中发挥学校的专门作用。程兰华(2020)提出,要明确育人目标,打造资源协同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吕健(2021)认为,学校要抓好主要任务、关键课程、环节和岗位,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家庭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社会融合公民道德建设,结合网络育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研究,大部分着重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此类研究认为,影响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系统,不仅对学生予以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关系网络支持,也为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主观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支持,即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提升对生活环境满意与适应度。关于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研究,侧重于高职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但在引进社会工作的理念及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植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则略显欠缺。

1.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者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理念、价值及机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缺乏系统研究;研究偏重理论探讨,缺乏实证分析;研究侧重纵向比较,缺乏横向分类比较研究等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2 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

2.1 理论价值

从理论价值看,一是拓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的理论增长点。本研究基于管理学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对“高职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新概念进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是一个原创性选题,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二是本研究成果弥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空白,充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研究理论,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从行政推动向机制牵引转变。

2.2 应用价值

一是本研究落实《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提供借鉴,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二是本研究涉及的各种机制问题,能够为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提供有益借鉴,使其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施政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3 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

3.1 家校社协同育人意识上的困境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不同人对学习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随着时代和年龄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例如,在我们家庭中,一些老年长辈或许在年轻时接受过优质的教育,他们对于现代教育模式的理解可能是好好学习,然后在毕业后考取一个稳定职位。他们将这个目标作为未来生活无忧的保障,并劝导自家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然而,也有一些教育程度低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老年人持有学习无用的错误观点。虽然这类观点在现代社会并不多见,但也并非完全不存在。

而学生对于学习意识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并不喜欢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所有事情都没有兴趣。或许这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在某些特长领域具备天赋并且热爱该领域。而那些本身热衷于学习的学生对于学习意识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然而,对于那些不太热衷于学习的学生,我们需要辩证地分析他们的意识和想法。

学习意识是一种内在力量,可以推动和指导行为。针对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意识方面的不足,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主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意识层面存在一些统一性缺失。尽管它们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但由于各自的意识差异,无法发挥出有效推动作用。针对这种参差不齐的意识情况,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困境并进行优化创新。

一方面,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缺乏共同的教育观念。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相当多功利化教育情况,即只注重成绩获取而忽略了知识是否被完全吸收。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首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家校社协同教育具有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另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责任分配和关系不够明晰。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社会逐渐将学校教育放在对学生教育的中心地位。同时,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学生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开始发展为在社会和家庭中共同进行的学习方式。这使得家校社三方面的教育模式和意识逐步走向协同。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对于学习和教育意识不一致以及教育理念不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所面临的困境。

3.2 家校社构建协同育人平台上的困境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构建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新时代形势的到来而兴起的。然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缺乏一个合格的大众教育平台是不可行的。目前,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之间缺少一个渠道和平台以便进行更好的沟通,这导致了协同育人方面出现困境。

造成这种困境通常有几个原因。首先,在学校教育中,高职院校通常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沟通和交流。这导致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缺乏足够的连接,并且由于它们本身在空间上存在一些割裂感,缺乏足够的沟通只会加剧这种割裂感,最终导致整体协同教育崩溃。

其次,在协同教育中,家校社三方面的衔接不够到位。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内容无法关联起来。当学生在学校学习完课堂内容后步入社会,却发现校内学习的内容无法在社会中应用。而在社会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在学生学成后却发现这些在社会中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运用于家庭和校园生活。这种教育衔接不到位导致了信息差问题,也会让学生感到迷茫,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方式几乎没有,缺乏密切联系。家校社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方式,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偏差,难以产生协同育人效果,给整个协同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当然,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所带来的困境不止以上几点。如果情况严重,甚至可能出现相互不利的教育现象。举例来说,在家庭中对数学计算方式的学习往往停留在早期时代,因为父母只能运用自己曾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教育。然而,在现今教育中,传统解题思路已被创新方法取代。因此,当学生进入学校面对更新的解题方法时,很可能对家庭教育方式产生疑惑和混乱,最终导致不信任和降低教学质量,使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教育失败。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4.1 探索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根据现如今的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面协同教育的状况来看,想要更好地将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走下去,首要应该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在我国,教学的根本理念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不能脱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并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机关下发的文件。各高职院校也必须落实好我国教育机关下发的教育改革政策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整体素质。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素質的培养和教育,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现代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过于功利地追求成绩会导致进入死胡同。这不仅无法帮助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同合作育人,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与家庭和社会教育产生割裂感,无法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全身心全方面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是探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合作育人的新路径。

其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对未来的打算和选择权利。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热衷的喜好和兴趣,家长不能强迫他们。强行逼迫只会产生相反效果,使学生逐渐讨厌学习甚至抵触。一旦抵触了学习,连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也失去了兴趣,再点燃对学习的热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能以强硬手段逼迫孩子听话。家长应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喜好培养他们的发展方向。同时结合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以社会资源为依托,让学生在创新中逐渐成长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探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和贡献。最终让学生能够以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成功度过自己的学习生涯。

4.2 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平台

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日俱进,我国关于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已经相当成熟。至少可以做到将互联网普及到每个人民群众的家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人民群众上网门槛非常低。然而,互联网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问题。虽然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但它也必定会为我国人民群众带来一些正向的影响和发展。

举例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和进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这直接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冲击,并对多个领域和行业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和行业,可以看出现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对互联网有着极高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源自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超高速信息流通、广泛信息交流以及互动性。同时,互联网还能够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并增强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育人能力。这大大提高了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能力和优势,扩大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对学生整体的影响,加深了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学育人手段的影响。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还可以通过利用现今高速发展的媒体来增强自身对我国教育体系以及学生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可以构建一个合规合理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构建该平台,可以有效加深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至少不会出现教学方法和内容不一致、容易对教学产生割裂感等问题。在我国社会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团结协作的教育模式是很新鲜创新的一种模式。在我国之前的教育模式中,完全没有这样大胆的融合和协作教学模式。然而,这也得益于现今我国社会科学技术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各大领域所需要的主流发展。因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

正因如此,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育模式在我国社会新媒体的发展中逐步完善,并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践路径。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在建设整体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应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家庭教育,并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深入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学习环境,并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路径,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协同进化